原標題:中信保誠人壽不再“坐以待斃”,迎來史上25億最大增資計劃

來源:每日財報

文/ 程意

從去年償二代二期落地之後,險企償付能力普降,不少險企陸續開啓融資“補血”模式。現如今,中信保誠人壽也不再坐以待斃,主動發起增資計劃。

12月20日,中信保誠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保誠人壽”)發佈增資公告稱,公司擬增加註冊資本25億元,股東中國中信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信金控”)和英國保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英國保誠集團”)分別出資12.5億元。增資完成後,中信保誠人壽的註冊資本將由23.6億元增加至48.6億元,各股東持股比例不變。

據《每日財報》瞭解,此次是中信保誠人壽的第八次增資,也是其成立以來的最大一次增資。距離其上一次增資,已過去12年之久。此次增資也將增強公司償付能力,降低業務經營風險,提升業內競爭力。但目前,中信保誠人壽董事長仍處於空缺狀態。

股權變更會後,中信保誠增資25億

中信保誠人壽成立於2000年,由中國中信集團和英國保誠集團聯合發起創建。成立之初,中信保誠人壽的註冊資本金僅爲2億元,後經過7次增資,註冊資本金才達到23.6億元,但歷次增資總額都未超過5億元,且最後一次增資發生在2011年。

在去年,中國中信集團將所持有的中信保誠人壽11.8億元的出資額無償劃至中信金控。此次股權轉讓完畢後,中信金控持有中信保誠人壽50%的股權,中國中信集團退出股東行列。

但事實上,中信金控也由中國中信集團全資持股。因爲中國中信集團有多個金融牌照,通過在集團內部單獨新設金融控股公司,進行集中統一管理,與產業部分進行隔離,有效防範風險交叉傳染。

此次,中信保誠人壽一次性獲得25億元的增資,是其成立以來的最大一次增資,於其自身而言意義非凡。

中信金控董事長奚國華表示:“通過此次增資,中信保誠人壽的資本實力和發展基礎得到進一步夯實,將更好發揮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爲中國式現代化貢獻中信力量。”

英國保誠集團執行總裁Anil Wadhwani表示:“保誠正透過在結構性增長市場進行定向投資,構建可持續增長的平臺。中信保誠人壽是集團整體策略及增長中的重要一環,我們亦相當期待中信保誠人壽業務發展的巨大潛力。”

償付能力承壓,中信保誠增資“補血”

此次增資完成後,以2023年9月30日的中國風險導向償付能力體系(C-ROSS)償付能力充足率爲參考,中信保誠人壽的核心及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預計將分別達到121%和215%,充分滿足監管要求。

中信保誠人壽的償付能力指標從2021年便開始下滑。公司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從2021年二季度末的268.87%下降至2022年四季度末的216.89%;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從2021年二季度末的241.61%下降至2022年四季度末的125.92%。

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中信保誠人壽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爲202.86%,核心償付能力充足率爲109.26%,且風險綜合評級滑落至B類。

其實,自2022年償二代二期監管政策落地以來,多家險企的償付能力承壓,大批險企密集開啓融資“補血”模式。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共有7家壽險公司的償付能力不達標。其中,三峽人壽連續6個季度償付能力亮紅燈,在今年12月獲兩家國資股東共計5.5億元的增資。

像陽光人壽今年擬增發27.03億股,募資金額合計約49.99億元,增資完成後註冊資本爲210.45億元。不僅如此,其還獲准於全國銀行間債券市場公開發行10年期可贖回資本補充債券,發行規模不超過120億元。

畢竟,資本是險企正常經營運作的“血液”,充足的資本金無疑是保障業務穩健運營的關鍵。此番,中信保誠人壽獲股東大額增資,亦有助於增強公司償付能力,降低業務風險,拓展保險業務,提升公司在業內的競爭力。

業績“增收不增利”,董事長人選空缺

除了償付能力承壓外,中信保誠人壽的盈利能力亦讓人堪憂。

據《每日財報》瞭解,前幾年中信保誠人壽的業績還在保持穩步增長。在2021年,公司實現保費收入268.27億元,實現淨利潤29.15億元。

但在2022年受局部疫情反覆的影響,疊加美聯儲加息縮表等因素,資本市場波動較大,受投資端收益下滑的影響,行業盈利狀況不及去年同期,銀行系險企陷入“增收不增利”的窘境。

2022年,10家銀行系險企合計實現保費收入3430.68億元,較2021年增長9.74%,而其合計淨利潤-11.88億元,較2021年的97.61億元下降112.2%。且有4家銀行系險企陷入虧損,分別爲工銀安盛、建信人壽、交銀人壽、光大永明。

去年,中信保誠人壽雖倖免於虧損,但盈利能力亦大幅下滑。2022年,中信保誠人壽實現保費收入311.89億元,同比增長16.26%,淨利潤爲10.96億元,同比下降62.4%。業內普遍認爲,這是由於資本市場波動加大導致險企投資收益不達預期,進而拖累了險企盈利能力。

而在今年,中信保誠人壽業績虧損已出現端倪。2023年前三季度,中信保誠人壽實現保險業務收入235.68億元,同比增長2.62%;淨利潤爲-3.95億元,較2022年同期的淨利潤3.4億元出現大幅下滑。

現在臨近年終,中信保誠人壽在2023年度能否盈利,就要看最後一個季度公司能否力挽狂瀾,扭虧爲盈。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6月,中信保誠人壽原董事長黎康忠因個人原因辭任。時至今日,中信保誠人壽的董事長一職仍然空缺。後期,隨着增資的到位,中信保誠人壽的新任董事長人選能否敲定?新董事長又將如何破解公司“增收不增利”的窘境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