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 文 見習記者 於 宏

香港是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也是許多內地券商開拓境外業務版圖的第一站。然而,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宣佈停業的香港證券公司至少有25家,大多爲香港本地的中小券商。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金融學教授鄭志剛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市場總交易量下滑、行業競爭加劇等衆多因素導致香港多家中小券商關停,進而可能造成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客戶更多集中到頭部券商,大型券商的服務佣金和議價能力將會進一步提高,中小型券商將面臨更激烈的競爭。

多家中小券商宣佈停業

近年來,香港金融市場在交易量、成交規模方面出現了一定的下滑現象,券商業務相應承壓。激烈的競爭爲中小券商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大浪淘沙中,出於對營業成本和收益等因素的理性考量,部分實力較弱的中小券商紛紛選擇主動停業。

記者根據香港證監會公告信息梳理發現,今年以來,至少已經有25家券商發佈停業公告,其中大多數爲香港本土的中小券商,包括東美證券、華邦證券這樣的老牌券商。

按股東背景,在香港從事證券服務的機構主要可以分爲三類:一是以高盛、摩根士丹利等爲代表的國際投行和外資券商;二是英皇證券、耀才證券等香港本土券商;三是華泰國際、中信證券國際等內資券商在港開設的子公司。

市場競爭激烈是造成衆多中小券商經營難以爲繼的原因之一。香港證監會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30日,金融市場中的持牌機構總計爲3236家,雖然比去年同期減少了38家,但總數仍然十分龐大。從AiPO數據網統計的港股券商綜合成交排行來看,摩根大通、高盛亞洲、瑞銀香港、花旗環球等外資機構的身影常常佔據榜單前十名的位置。

中國金融智庫特邀研究員餘豐慧對記者表示,在香港市場,大型券商和外資券商從業經驗更加豐富,資金實力更爲雄厚,其憑藉規模、技術、品牌等優勢,不斷搶佔市場份額,中小券商生存空間受到擠壓。

“中小券商停業現象頻繁發生,未來行業內的兼併收購動作可能有所增加,這進一步推動行業整合。”餘豐慧表示。

內資券商在港持續深耕

當前,超30家內資券商在香港設有子公司,持續深耕不斷取得新進展。今年,華泰金控(香港)成爲香港交易所認股證“窩輪”發行商;國泰君安國際持續推進投行跨境協作,機構與衍生品業務穩中有升,上半年收益同比增長27.7%。

鄭志剛表示,在經營發展中,券商需適時對業務進行調整,揚長避短,收縮虧損的業務線,開拓具有潛力的新興業務。

從香港證監會相關牌照的發放情況來看,第三季度,香港證監會共下發33張牌照。其中,第9類牌照(提供資產管理)和第4類牌照(就證券提供意見)數量較多,分別佔比44%和36%,資產管理業務或成金融機構增加營收的發力方向之一。

針對內資券商在港子公司的發展,餘豐慧表示,首先,應充分發揮內地母公司的優勢,聯動母公司的業務資源。其次,要持續補充資本,通過多種渠道融資,提升自身盈利能力,以穩定的現金流抵禦風險。再次,應做好風險控制,當前跨境衍生品業務不斷發展壯大,券商風險控制的水平也應隨之提高。

“長期來看,香港作爲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保有長期深耕的價值,隨着全球經濟的逐漸復甦,金融市場也有望回暖。在香港市場持續深耕有利於內資券商在國際化道路上走得更遠。”鄭志剛表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