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張豔芬

近日,商業銀行的“頭尾”機構迎來兩撥相反的動作:一邊是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集體下調人民幣掛牌存款利率,下調幅度多在10至25個基點;另一邊卻是部分農商銀行、村鎮銀行逆市上調存款利率,上調幅度多在5至15個基點。

前者代表了新一輪降息潮的開啓,後者則只是年末吸引儲戶存款的暫時性調整。實際上,爲應對年末收官和年初“開門紅”,中小銀行臨時上調存款利率是“攬儲”的常規行爲。不過,與往年“一浮到頂”硝煙瀰漫的“攬儲大戰”相比,近年來的中小銀行攬儲已逐步降溫。

更爲明確的趨勢是,在商業銀行息差不斷收窄、貸款利率下行、存款定期化和長期化傾向下,壓降付息成本勢在必行。

自2022年4月央行指導利率自律機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以來,商業銀行於當年的4月、9月,以及2023年6月、9月,開啓了四輪大範圍下調存款利率的動作。從下調幅度看,長期限存款利率下調更多,表現了商業銀行壓降長端負債成本的迫切心理。

由於市場地位不同,不同類型商業銀行的存款利率高低、調降利率幅度以及調降時機均有差異。按照慣例,在國有大行調降存款利率之後,中小銀行後續會陸續跟進下調。

當前,主流商業銀行的長期限存款利率已降至“2”時代,大衆對高息存款的關注熱度居高不下,“存款特種兵”甚至上了不少統計機構的2023年十大熱詞榜單。於是,相對還具備較高存款利率的中小銀行,依靠存款利率優勢吸引儲戶資金,也是穩定負債結構、增強自身信貸投放能力的應有之義。

同時,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的建立,也助力了商業銀行根據自身情況優化調整存款利率和存款結構,更好地穩定負債成本。

但不容忽視的是,利率市場化也給資本實力不足的中小銀行的經營管理帶來壓力。在利率市場化大浪潮下,中小銀行應將自律機制要求融入自身利率定價管理體系中,在新機制下逐漸提升自主定價能力。尤其在穩定息差的大前提下,中小銀行需按照自身資產負債結構、客戶結構等因素制定合理的定價策略,通過內外部定價管理合力,實現風險與收益的平衡,推進完善利率傳導機制在存款端的落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