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方駁斥阻擾行經南海海底電纜鋪設 )

12月28日,外交部發言人毛寧主持例行記者會。有記者提問,英國《金融時報》曾報道稱,中國正通過冗長的審批流程和嚴苛的限制條件,阻撓行經南海的海底電纜鋪設和維修計劃,迫使電纜公司設計避開南海的鋪設線路。《日本經濟新聞》也對此進行了報道,稱部分途經中國南海海域的海纜項目因中國主管機構審批流程冗長而進展緩慢。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中方駁斥阻擾行經南海海底電纜鋪設

外交部發言人毛寧主持例行記者會

毛寧表示,中國政府對其他國家及電信企業在中方管轄海域鋪設國際海底電纜始終持歡迎和支持的態度。我們也積極鼓勵中國企業同外國企業合作鋪設國際海底電纜。中方將繼續同國際社會一道,加強雙邊、區域和國際對話合作,積極推進海底電纜等全球信息基礎設施的建設,共同做好海底電纜保護,提升全球數字互聯互通水平,構建更加公平合理、安全穩定、富有生機活力的網絡空間,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

延伸閱讀

媒體:菲律賓今年在南海的動作 有個非常突出的新特徵

一段時間以來,菲律賓在南海,屢屢興風作浪。

南海形勢究竟如何?面對南海被攪起的風浪,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應對破解之法又是什麼?

1.碰瓷反咬

與往年相比,菲律賓今年在南海的動作有一個非常突出的新特徵:菲律賓每次在南海挑事時,都特別注重留下影像資料,拍攝衝突現場的畫面,並進行大肆炒作。

和以前相比,菲律賓更想通過輿論炒作,爲自己造勢。

2023年12月10日,在南海,一艘中國海警船驅離一艘菲律賓船隻(右)

通過對海外社交媒體主要傳播節點的分析,可以發現,參與炒作的絕大部分賬號都來自美國,其中美媒是幾個最主要的傳播節點之一。

美國給菲律賓當擴聲器的特點,從美媒報道數據中也有跡可循。從2022年6月新一屆菲律賓政府上臺至今,美媒一共進行了1萬7千餘次報道,幾乎是去年和前年報道總數的兩倍。如果繼續細化到日,就更容易發現,在菲律賓每次挑釁行徑的當天或第二天,都是美媒炒作的高峯。

美菲挑釁炒作,究竟是何居心?

當我們把美菲高頻炒作的時間線,跟中國同東盟在外交層面圍繞南海進行的互動加以對比後,美菲今年炒作格外頻密的直接目的,就顯而易見了。

今年,“南海行爲準則”磋商進展迅速。推進這一準則磋商的聯合工作組會議,舉辦的頻率在不斷提高。

於是,菲律賓和美國炒作的目標,就有針對性地瞄準了中國同東盟國家的磋商,美菲炒作的節點也越來越貼近中國與東盟磋商的會期。8月22日和10月22日的兩次“騷擾”,甚至就專門選在第40次工作組會議開始當天和41次工作組會議前一天。

菲律賓試圖在南海地區挑起事端、干擾會議進程的目的,已是昭然若揭。

事實上,美菲費盡心思想要在中國和東盟國家間挑撥離間,其他東盟國家一直都看得很清楚。自今年6月份以來,不僅沒有一個東盟國家發表官方聲明對菲律賓表示支持,媒體也鮮有跟進報道。

而藏在試圖破壞“南海行爲準則”磋商之下的,是菲律賓近期在處理南海問題時,一種更危險的傾向。

2.引狼入室

有知情人士透露,很多菲律賓在南海炒起的事端都與美國的授意密切相關。

美國爲了在南海地區煽風點火,專門成立了一個“妙手項目”。

這個項目由美國退役空軍上校雷蒙多·鮑威爾領導,與菲律賓海岸警衛隊等菲律賓同行以及菲律賓外交部一些官員合作。他們策劃、謀劃和實施這一項目,與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海警總隊進行對抗、挑釁和對峙。

所有這些都是爲了在南海地區,特別是在菲律賓和中國之間有爭議的地區故意製造緊張局勢,比如黃巖島或仁愛礁。

挑起事端後,菲律賓經常在現場等待拍攝中菲船隻相遇,然後用扭曲的角度和“刻意剪輯”的手段,炮製所謂“現場畫面”。從西方媒體曝光的這段視頻中,我們甚至還能看到菲方拍攝人員在船隻上翹首以待、期待雙方發生碰撞的場景。

炮製出中國在亞太地區“以大欺小”的形象,只是第一步。

當譚主進一步對涉菲律賓南海行動的主要傳播節點進行挖掘時,發現除了絕大部分位於美國的賬號外,還有一些歐洲、澳大利亞、亞洲等地的賬號,與之相連。

由菲律賓炮製出“子彈”,再由美國學術機構的“權威人士”給出“專業”判斷、美國主流媒體大肆報道,這樣美菲炒作才能真正深入到美國的歐洲、亞洲和大洋洲盟友的輿論場中。

對此,一個不可忽略的大背景是,近年以來,北約與某些亞太地區國家的勾連正變得逐漸深入。但北約如果真的想要把影響力拓展到整個亞太地區,從東南亞尋找突破口不失爲一種方案。

而在去年中旬完成了總統換屆選舉,在調整對外政策方面具有可操作性的菲律賓,就成了最佳突破口。

很顯然,菲律賓對中國形象的造謠抹黑,以及北約對中國的詆譭,都出於同一個目的,那就是把北約的一些無理觀念強行植入給亞太地區國家,給目前不怎麼順利的“北約亞太化”加把勁。

但是,美國的歐洲盟友國家,尤其是法德等國,對於介入亞太地區,一直保持着距離,內部不乏強烈反對的聲音。

今年7月份的北約峯會上,法國總統馬克龍還明確拒絕了在日本設立北約聯絡處的提議。

用馬克龍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我們推動北約擴大勢力範圍和地理範圍,將鑄成大錯”。

有知情人士透露很多菲律賓在南海炒起的事端都與美國相關,圖爲菲律賓總統馬科斯

3.大勢難違

這場南海攻心戰的整體套路,是在域內離間中國和東盟,在域外將北約勢力引入亞太,而這些似乎都不太奏效。

美國的攻心戰,之所以“打動”不了區域國家內心的根本原因,就是美國沒能理解亞太地區國家間相處的深層次邏輯。

從歷史上看,亞太地區在二戰結束後至今的近80年裏,維持了整體上的和平與穩定。在這個世界上最安全的地區中,“發展大於一切”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

在全球貿易投資增速下滑的大背景之下,東南亞國家通過緊密的相互連接,創造了更穩定的發展環境。

儘管區域內的發展環境很好,菲律賓也能從中享受到紅利,現在爲何又要鋌而走險,甘願讓所謂的“安全”凌駕於發展之上?這得從它發展的深層問題說起。

長期以來,美國都是菲律賓重要的經濟夥伴,但菲律賓目前面臨的轉型困境,包括製造業相對規模縮小、很多人出國務工等,都與曾經過度單一依附美國的經濟結構有着很深的關係。

也許是在經濟問題上受制於人,菲律賓有了被美國擺佈的抓手。然而,不管美國給了菲律賓怎麼樣的許諾或是威脅,發展的問題還是要用發展來解決,不可能靠操縱所謂的“安全”議題來解決發展中的問題。這可能是權宜之計,能夠換來一時的投資貿易籌碼,但是無法解決結構性問題。

到底該用什麼樣的路徑來解決發展中面臨的問題,菲律賓到了一個該抉擇的關口。

未來,到底是要藉助東盟和中國這個大集體的力量,在RCEP等框架內共謀發展解決國內的經濟問題,還是要把自己排除在東盟圈子之外,靠着美國的軍事援助發展經濟?

看清美菲在南海輿論炒作的真相,就會明白時與勢真正的所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