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

从本周六(12月30日)开始,新加坡已经上线一年的饮料分级新政将进一步扩大适用范围,这也是当地政府旨在“挽救”大量可能陷入尿病苦痛国民的最新动作。

简单来说,随着新政策落地,新加坡国民能够买到的大多数饮料,都将处于这套分级体系中

与糖尿病的战争→与含糖饮料的战争

作为这项政策的背景,根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的数据,新加坡成年人的糖尿病发病率高达14.9%,这也使得糖尿病预防成为该国的一项重要政策。横向对比,中国成年人的发病率为13%,日本则为11.8%。

在2021年底的演说中,新加坡卫生部长王乙康也警告称,该国有三分之一的人口,他们的人生正处于不断发展成糖尿病的风险中。对于不断老龄化的新加坡来说,国民如果因为糟糕的生活习惯引发糖尿病,也将对医疗系统和公共财政造成沉重的压力。

所以在这场“与糖尿病的战争”中,新加坡首先就瞄准了含糖饮料。

根据新加坡卫生部门的研究,该国国民平均每天要摄入12勺(58克)糖,其中超过一半来自于含糖饮料。在这部分中,64%的糖类摄入来自预包装饮料,另外36%来自于现场制作的饮料。

对此,新加坡政府搞出了一套“营养等级评分系统”,旨在通过视觉效果警示消费者。

这套系统只包含两个变量,每百克含糖量和每百克含饱和脂肪量。简单来讲,每一百克含糖1克以及下为A级、1-5克为B级、5-10克为C级、大于10克则为D级,同时饱和脂肪含量越高,等级同样越低。

根据新加坡政府的规定,在这套评分系统中C级、D级产品必须在饮料包装和商品展示页上醒目展示,同时D级产品禁止打广告。从去年年底开始,零售超市中的预包装饮料已经适用这套规则。本周六开始,现场制作的饮料也将被纳入这条规则,其中商家还要特别标示出添加不同小料(冰淇淋、珍珠)所带来的含糖量变化。

为了保护小微企业,新加坡卫生部规定,小型饮料经营者(上一财年营业额低于100万新币,以及供应食品的场所低于10处)暂时无需遵守这套规则。

与之前一样,首次违反规则的商家将被处以最高1000新币的罚款,之后每次最多罚2000新币。

这项政策也有副作用

随着这项规则落地接近一年,市场关注的风向也从“评分标签”的误导性转向商业方面的影响。

之所以说评分具有误导性,是因为评级简单地将含糖量和脂肪含量放在同一个标准中,意味着所有的全脂牛奶——天然就含有乳糖的饮料,评分都要落到强制警示的C级(全脂牛奶)档位。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相同类型饮料的范畴里,评级越高对健康越有利基本上也是成立的。

在此前新规应用到预包装饮料期间,许多国际饮料厂商也警告称,对于许多通过进口引入新加坡的饮料来说,重新设计包装或者雇人贴评级贴纸都是不划算的商业行为,所以为了避免麻烦,不少产品干脆就不向新加坡出口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