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記者 何建川    每經編輯 賈運可    

2023年即將過去。對於A股市場而言,這是意外之年、分化之年和蓄勢之年。

A股在2022年的表現與全球市場步調一致,陷入了技術性熊市的窘境,但是就在2023年全球多數股市收復失地、高歌猛進之時,A股意外地特立獨行起來,成爲了“萬紅叢中一抹綠”,這背後到底發生了什麼?

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2024年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穩健”成爲了2024年的主基調,而在新視野下的“立”與“破”,則需要以新動能引領高質量發展,推動產業結構優化,維護股市、債市、樓市穩定,防範化解房地產企業風險,促進經濟社會平衡發展。基於此,我們又應該如何展望2024年的投資?

帶着上述問題,《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下簡稱NBD)與每經投資研究院(以下簡稱每經投研院)院長黃曉義進行了深度交流。

2023:存量資金博弈下微盤股崛起

NBD:黃院長,我們記得您去年明確提出“2023:春季行情有望重現”,而上證指數從文章見報的2022年12月26日3048點起步,一直到了2023年的5月9日於3418點見頂,的確走出了一波春季行情,但是隨後的走勢就急轉直下,各大指數逐波下行,上證指數再次陷入“3000點保衛戰”,您是如何看待2023年的A股走勢的?

黃曉義:如果只觀察上證指數,2023年的春季行情的確實至名歸,我也算是僥倖命中,但是如果觀察全市場其他主要指數的走勢,就會發現背後存在劇烈的分化,這種分化在頂底週期和漲跌幅度上一覽無餘。

在頂底週期方面,上證指數於5月9日結束春季行情,隨後逐步下行考驗2900點;深證成指於2月中旬完成雙頭見頂形態,進入了近10個月的調整週期;創業板指數是在1月30日見頂,隨後開始走出長達11個月的下降通道,比較意外的是上證50滬深300指數與創業板指走勢相仿;科創板50指數則是在4月份構築雙頭見頂形態,隨後開啓了近8個月的調整走勢,而代表A股核心中盤股的中證500指數走勢與其雷同;A股微盤股的代表指數中證2000指數,雖然也是2月中旬見頂,但是全年整體處於震盪走勢,明顯強於其他指數。

在漲跌幅方面,截至12月22日,上證指數全年下跌5.65%,跌幅在10%以內的還有中證500指數;跌幅在10%到20%的指數有深證成指、上證50、滬深300、科創50;創業板指則以22.2%的跌幅熊冠A股各大主要指數。中證2000指數上漲2.83%,成了A股上漲指數的獨苗,而中證2000的成分股有2000家,因此一大批流通市值在25億元以下的微盤股年度漲幅不小。

看了上面的數據和對比,就不難想象和理解今年各類投資者的盈利狀況也是極度分化的,曾經受寵的價值股投資和成長股投資遭遇雙殺,機構重倉股和基金重倉股也慘遭滑鐵盧,反而是被主流資金邊緣化的微盤股藉助各種熱點概念,漲得有聲有色。

NBD:如何看待這些分化現象背後的成因?

黃曉義:我個人認爲,從全年市場運行觀察,國內經濟數據的起伏、強勢美元下的資本流動和股市缺乏持續的增量資金是三大主要因素。

首先看經濟數據層面,2023年伊始,隨着疫情解封、地產政策調整,市場對於經濟全面恢復的預期是非常強烈的,一季度經濟果然實現了“開門紅”,但二季度開始,疫後的“疤痕效應”帶來的經濟壓力開始逐步增加,進入三季度之後,經濟數據再度呈現恢復向好態勢,但是最新的11月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增幅連續第二個月下滑又引發關注,而11月官方PMI(採購經理指數)數據也整體顯示經濟增長動能仍不足。總體而言,2023年的經濟數據並未呈現穩定的向上趨勢,反而呈現一定的起伏,對中長線資金的心理預期是有影響的。

其次在資本流動方面,人民幣今年大部分時間承受着貶值壓力。由於2023年美聯儲實際加息超年初預期,加息首次暫停從預期的3月延後至9月,利率高位比年初預期提升了25個基點,這就造成了美元一直處於偏強的狀態;而中美經濟週期和貨幣政策週期都在分化,中國爲了刺激經濟發展又在不斷降息,這導致中美利差處於高位,人民幣匯率年內長時間面臨貶值壓力,這種壓力自然也傳導到了A股市場。

第三點是股市缺乏持續的增量資金。一方面,A股市場熱點輪動較快,無法吸引耐心資本入市;另一方面,股票型公募基金整體業績不佳,新的股票型基金髮行十分艱難,居民理財資金通過公募基金渠道入市不暢;最後,三季度以來外資流出的壓力超出預期,8月至11月16日,北向資金累計流出近1800億元,規模遠超以往的歷史極值。

增量資金的缺乏,導致存量資金博弈下微盤股崛起,市場遊資選擇流通市值25億以下的微盤股進行炒作,由於這類個股也鮮有機構參與,且無量化資金攪局,存量遊資獲利頗豐。在滬深兩市微盤股行情全面爆發下,遊資最終又在10月底開闢第二戰場,轉戰流通市值更加迷你、估值更低的北交所,最終北證50指數在25個交易日上漲了57.79%,結束了北交所開市近兩年以來的熊市走勢。

NBD:微盤股的炒作太難把握了,甚至帶“龍”就炒,和飛鏢選股差不多了。

黃曉義:其實2023年也有一些板塊和個股的行情是符合產業邏輯的,並非只靠玄學炒股。比如年初以OpenAI(一家人工智能公司)爲首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的爆發,堪比又一次工業革命,這種跨時代的科技突破帶給人類社會和經濟的影響是深遠的,A股與海外股市同步,對生成式人工智能產業鏈個股的炒作,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又例如華爲汽車產業鏈的炒作上,由於華爲新車的成功上市,打開了整個智能汽車產業鏈的想象空間。上述兩個案例說明,A股對於這種大的產業投資邏輯的機會依然是敏感的,但是需要投資者具備與國際同步、與科技同步的新視野,這也是本次年度投資特刊爲投資者準備的一個主要內容。

2024:上半年大概率出現重要低點

NBD:2023年底,我們也聽到了不少牛市將至的論斷,黃院長如何看2024年的行情?

黃曉義:可以明確的是,2024年上半年大概率會出現一個非常重要的低點,隨着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各種政策利好的陸續推出和實施,隨着更喜歡左側交易的耐心資本的逐步介入,有望出現一波蓄勢而立的行情。

此前A股政策底已經出現,2023年7月24日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要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其後各種利好政策頻出,如果以上證指數爲準,政策底在3151點,但是目前已被大幅跌破,依然處於尋找市場底的階段。

從A股歷史走勢可以看出,市場底總是比政策底更低,背後原理是中長線資金沒有作好吸籌準備的前提下,很難依託突發政策底去推動一波行情。由於本次跌破政策底的時間較長,且一度跌破2900點,也意味着左側交易、主動買跌的機構建倉資金成本較高,一旦未來形成反轉,疊加此前數月的衆多利好累積效應,未來的低點大概率是非常重要的。

NBD:那麼2024年哪些海外因素會影響A股?

黃曉義:2024年海外重大事件帶來的影響絕對需要高度關注,我重點提三個方面。

首先是海外政治局勢,明年非常關鍵,全球將舉行大約40場選舉,包括美國、俄羅斯、印度等重要國家,而美國大選尤爲值得關注,其結果將對全球政治和經濟走向產生重要影響,也會給中美政治和經濟關係帶來新的變化,這種預期將充分映射在A股市場。

其次是美元降息的時間和力度,目前市場預計美聯儲在2024年3月降息是大概率事件,一旦進入降息通道,將有利於海外資本流入A股市場,但是如果美國經濟數據超預期強勢,導致降息延遲,這一影響也會延遲,因此密切跟蹤美國經濟數據的變化,更能準確把握拐點發生的時間。

最後需要密切關注美國科技股的動向,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面世之後,投資者對美國科技股的追捧出現了“害怕錯過”的買入潮,截至12月22日,以美國科技股爲主的納斯達克指數年內暴漲43.25%。但是一些技術指標已經顯示出了過熱的信號,科技股的估值也遠超市場平均水平,因此2024年要關注美國科技股是否出現“黑天鵝”事件,這很可能影響A股市場的投資風格。

NBD:目前多數投資者還是偏悲觀,感覺基本面的不確定性還是比較大。

黃曉義:這個是正常情緒,股市投資永遠都是反人性的,多數人都是順勢思維。

從內部因素看,投資者很關注宏觀經濟數據和資金面數據,但是12月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明年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後破”,關於“先立”的行業利好和“後破”的託底政策,大概率會在2024年上半年陸續釋放出來,實體經濟將迎來新動能的刺激,而對於新動能的分析也是本次年度投資特刊爲投資者準備的另一個主要內容。

從外部因素看,包括美國大選、美元降息等都是比較重要的變數,也給大家作了提示,但是這些因素對市場的影響,關鍵還是要結合彼時的市場走勢去解讀,如果市場處於強勢之中,即使是利空也可能會被作爲利好解讀。

關注行業爆發力和政策誘因下的機會

NBD:黃院長,前面我們對2024年的大勢作了探討,那麼在行業投資方面,您有什麼建議?

黃曉義:市場經過了比較長時間的持續調整之後,其實很多行業的估值變得越來越有吸引力,但是鑑於A股超5000家公司的體量,A股市場的熱點依然呈現結構性行情的模式,選對賽道比較關鍵,我個人比較看好具備爆發潛力或者政策誘因的行業和板塊。

首先是精密減速器行業,這是一個人形機器人孕育下的藍海市場,目前市場供給不足,供需缺口巨大。而減速器技術壁壘高,海外頭部廠商具備先發優勢,國產廠商近年加速追趕且持續實現技術突破,相較於海外減速器廠商,國內供應鏈企業具備成本與效率的顯著優勢,國內精密減速器廠商有望破局。

其次是消費電子行業,這個行業兼具成長、週期屬性,目前處於週期底部,行業市盈率爲22倍,也處於3年的估值低位區。2024年消費電子行業將迎來兩個新的行業催化劑,一是Vision Pro(蘋果公司產品名)混合現實頭顯是蘋果2024年最重要的產品,有望成爲下一個消費電子明星產品,二是AI(人工智能)電腦和手機也將在2024年成爲行業熱點,AI有望扮演下一輪技術驅動的主角,並拉開新一輪消費電子創新週期。

第三是數據要素行業,2022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構建數據基礎制度更好發揮數據要素作用的意見》;2023年12月15日,國家數據局發佈《“數據要素x”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徵求意見稿)》。數據要素的受重視程度可見一斑。

NBD:除了上面的三個行業,黃院長還有沒有其他補充?

黃曉義:我也比較看好中藥行業,看好的主要理由是三個方面:

首先,中藥使用範圍解除限制。2023年醫保目錄,一共有73種中成藥的使用範圍發生變化,其中34種適用範圍擴大,39種完全解限。適用範圍擴大的藥中有9個屬於腫瘤藥,8個屬於心腦血管藥。

其次,中藥創新藥持續推進。據統計,截至12月15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累計受理了92件中藥新藥申請,而去年全年只受理了64件,同比增長超過40%。可以預見,由於中醫藥企業不斷增加研發投入,國內中藥新藥有望在未來幾年迎來爆發期。

最後,中藥行業有望迎來價值重估。受益於人口老齡化和中醫藥扶持政策,中藥院內滲透率有望提高,行業有望迎來轉型升級的黃金髮展期。與化藥和生物創新藥相比,中藥擁有研發成本低、生命週期更長、獨家產品競爭格局較好、集採降價壓力較小等優勢。

NBD:黃院長,除了行業機會,如果做基金定投,2024年您看好哪些指數基金?

黃曉義:在目前背景下,我看好兩類指數基金的定投,一類是創業板200ETF,一類是與港股創新藥、港股互聯網科技公司相關的指數ETF。

市場數據顯示,創業板指數於2021年7月見頂,目前價格幾乎“腰斬”,整體個股跌幅很大,具備進入定投左側的潛力,但是以寧德時代爲首的電力設備及新能源板塊對創業板指數影響很大,如果定投創業板指數就會很大程度上看電力設備及新能源板塊的臉色,而創業板200ETF指數這個新品種應該是更合適的選擇,其對標的創業200指數有獨特的優勢。

創業200指數是從創業板市場選取流動性較好,市值中等的200只股票作爲樣本,前五大權重板塊分別是計算機、醫藥、電子、傳媒、機械,創業200指數前十大權重股佔比約爲13%,集中於通信、傳媒、機械、醫藥、計算機、電子、國防軍工板塊。創業200指數匯聚了一批創業板中小市值的新興產業潛力公司,隨着我國產業轉型升級的持續推進,這些公司的未來發展潛力巨大。總體來看,創業200指數具有長期回報豐厚、行業分佈廣泛、持倉個股分散等優勢,投資價值突出。

NBD:港股目前流動性不足,最近幾年都是調整爲主,比如恒生科技ETF和恒生醫藥ETF都已經連續三年下跌,黃院長如何看?

黃曉義:香港股市今年在全球主要股市中表現也是倒數,港股的估值再次落入歷史低位區,也遠低於A股同類企業估值,同時考慮與港股創新藥、港股互聯網科技公司相關的指數ETF連續下跌3年的弱勢表現,在這個基礎上開啓指數基金的定投,勝率和賠率都是更好的時刻。

雖然估值一跌再跌,但是由於資金面問題,港股過去幾年始終不能擺脫弱勢,而2024年美聯儲開啓降息週期有利於國際資本回流,內地維持寬鬆的貨幣環境也有利於南向資金流入港股,雙重影響下港股指數基金的定投應該是隻輸時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