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已至尾聲,這一年於醫藥行業而言也是起伏的一年。

今年,A股IPO節奏明顯放緩。Wind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2022年A股IPO首發募資金額分別爲2532.48億元、4778.66億元、5426.43億元、5868.86億元。到了2023年,A股IPO募資額爲3565.39億元,這一數字的下滑也代表着註冊制試點啓動以來,IPO募資規模或將出現首次下降。

受此影響,醫藥行業上市步伐同樣放慢。今年21家醫藥生物公司登陸A股,相比去年數量減半,僅海森藥業1家公司於主板上市。上市陣容縮水背後,至少29家醫藥企業在2023年終止了IPO進程,其中,26家爲撤回終止。

在業內看來,證監會曾提出階段性收緊IPO節奏,促進投融資兩端的動態平衡,一大原因也是通過提高市場門檻,確保上市企業質量和可靠性。

21家公司登陸A股,近半青睞創業板

隨着IPO節奏階段性收緊,今年A股醫藥生物企業的上市隊伍也相應縮減。

貝殼財經記者根據Wind申銀萬國行業分類(2021)統計,今年共有21家醫藥生物公司登陸A股,首發募資金額合計223.56億元。去年,這一數字分別是49家和749億元。

從今年前三季度業績表現來看,21家公司中,18家實現盈利,佔比達85.71%。

21家今年上市的醫藥生物企業中,位於化學制藥、醫療器械和生物製品領域的企業較多,分別有8家、5家和4家。

從板塊分佈來看,創業板、北證和科創板爲醫藥生物公司的主要選擇。21家企業中,10家於創業板上市,佔總數的47.62%。另外,6家企業於北證上市,4家登陸科創板,僅海森藥業1家公司於主板上市。

據瞭解,海森藥業是一家從事原料藥及中間體研發、生產和銷售的企業。其產品包括消化系統類、解熱鎮痛類、心血管類、抗抑鬱類和抗菌類原料藥等。海森藥業的IPO申請於2021年12月獲受理。今年4月成功登陸深交所主板,首發價格44.48元/股。

從首發募資金額來看,今年上市的醫藥生物企業中,8家企業的首發募資金額超過10億元,其中,3家位於科創板,5家位於創業板。智翔金泰首發募資金額最高,達34.73億元。宏源藥業次之,首發募資金額達23.63億元。

今年8月,爲完善一二級市場逆週期調節機制,證監會發布《證監會統籌一二級市場平衡優化IPO、再融資監管安排》,明確了階段性收緊IPO節奏。證監會表示,要“促進投融資兩端的動態平衡”。

海南博鰲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鄧之東表示,今年階段性收緊IPO節奏,主要是爲了加強風險防範,保護投資者權益和市場穩定,以及提高市場門檻,確保上市企業質量和可靠性,經驗積累和修正,規範、完善上市審覈標準。

IPO止步:26家主動撤回

12月27日,因撤回發行上市申請,原計劃登陸創業板的浙江湃肽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湃肽生物”)IPO進程終止。湃肽生物成立於 2015 年,主要從事多肽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及相關服務,公司產品主要包括多肽化妝品原料和多肽醫藥,其保薦機構爲華泰聯合證券。

湃肽生物並非個例,貝殼財經記者根據Wind數據不完全統計,年內至少有29家醫藥企業在2023年終止了IPO進程,其中,26家爲撤回終止,2家爲終止審查,1家上會被否。

北京諾康達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諾康達”)是唯一一家年內上會被否的醫藥生物公司。招股書顯示,公司是一家以製劑技術爲核心,以藥學研究爲主、臨牀研究爲輔的綜合研發服務CRO企業。

諾康達的IPO之路可謂一波三折。2019年4月,公司的IPO申請曾獲科創板受理。當年7月,即撤回首發申請。時隔三年,再度向創業板發起衝擊。2022年6月,創業板受理諾康達的IPO申請,今年5月,其首次上會後被暫緩審議。7月,諾康達再度躋身上市委會議,現場對其問詢的問題主要涉及業績大幅波動、收入與主要客戶和前次申報情況等方面。最終,公司因“不符合發行條件、上市條件或信息披露要求”被否。

不過,IPO被否,諾康達卻獲得了來自科源製藥的投資。今年11月,科源製藥發佈公告表示,以自有資金1.8億元購買王春鵬、陳鵬、豪邁資本、北京興星、國科啓航、青島從容、寧波萬乘持有的諾康達12%股份。交易完成後,科源製藥將成爲諾康達的第二大股東。

“第五套標準”審覈趨緊? “後備軍”中僅10家擬採用

值得關注的是,年內多家尚未盈利醫藥企業主動撤回了IPO申請,包括創新藥企業蘇州滬雲新藥研發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華昊中天生物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改良型新藥研發企業力品藥業(廈門)股份有限公司、醫療器械企業北京華脈泰科醫療器械股份有限公司等。

貝殼財經記者注意到,華昊中天、華脈泰科和力品藥業三家公司均採用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

創新性醫藥企業在新藥研發過程中具有投入高、週期長、風險大的特點,很多企業前期長期處於未盈利狀態。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未將擬上市公司淨利潤指標作爲發行上市的必備條件,而是綜合考量預計市值、主要業務或產品的市場空間、核心產品進度、技術優勢等因素。因而被視作爲未盈利生物醫藥企業量身打造的上市標準。

今年7月,有市場傳聞表示,監管對以科創板第五套標準遞交材料申報的企業審覈將更加審慎。對此,有投行人士對貝殼財經記者表示,“因爲科創板(相關企業)頻頻破發、持續虧損影響持續經營能力等因素,今年基本上不再接受以第五套標準申報。”

貝殼財經根據Wind數據統計,A股523家已披露待審覈的企業中,僅10家企業擬採用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這些企業的IPO受理時間均在今年7月以前。

從全年審覈結果來看,2022年,採用該標準上市的企業數量爲8家,到了今年,僅智翔金泰一家醫藥生物企業採用該標準成功上市。

然而,“獨苗”智翔金泰年內的股價表現不溫不火。上市首日收盤報34.02元/股,較發行價跌10.19%。此後,公司股價有所回升,截至12月29日收盤,報39.95元/股,較發行價漲5.46%。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丁爽 編輯 王進雨 校對 盧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