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券商A股IPO承銷保薦業務表現如何?

Choice金融終端顯示,截至12月31日,A股兩市共236家企業上市發行;相較去年同期同比下降已達三成。換言之,在全面註冊制下,滬深市場IPO受監管層對發行及審覈節奏的調控,上市掛牌數目與去年同期相比有較大幅度下滑。

除IPO發行數量發生下滑外,在融資規模上,實現掛牌上市的236家企業共募集資金3155.55億元,較去年同期的總募資資金規模下滑達四成。

具體到中介機構方面,雖然市場總量出現了顯著變動,但券商投行的IPO保薦業務依然相對穩固地延續了以往的格局。

數據顯示,券商投行業務“馬太效應”顯著,排名前5券商年內IPO保薦承銷收入合計141.95億元,行業佔比達53.33%,排名前10券商該收入爲146.86億元,行業佔比達66.54%。

中信證券、中信建投依舊分別以承銷34家、33家的數量領先其他券商,IPO承銷保薦收入分別達到27.01億元和23.85億元。海通證券、民生證券、國泰君安分別排在第三道五位,承銷家數均超20家,實現IPO承銷保薦收入分別爲19.06億元、15.98億元和14.56億元。

華泰聯合(12.47億元)、中金公司(11.07億元)、國金證券(6.26億元)、申萬宏源證券承銷保薦(5.95億元)、國信證券(5.74億元)依舊穩固地佔據着A股滬深IPO業務前十的位置,相較去年同期不同的僅是上述十家券商的排名發生了細微變化。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很長一段時間,“三中一華一海”(中信證券、中信建投、華泰聯合和海通證券)五家券商一直穩居A股IPO投行業務的前五位,其中中信證券、中信建投排名之爭一直非常激烈。

但2023年以來,民生證券異軍突起,成爲最大“黑馬”,並且對海通證券“行業第三”的地位發起了挑戰。Wind數據顯示,2023年,民生證券成爲業內前十大券商中唯一一家IPO保薦成功業務數量同比上漲者,從去年同期15單的數量增長至20單,距海通證券同期的IPO保薦成功總計22單的成績也僅有2單的差額。

全面註冊制下,券商IPO保薦項目通過率也成爲監管高度關注點之一。2023年,62家券商有IPO項目審覈,審覈272家,通過268家,過會率爲92.41%。

年內券商IPO承銷保薦通過率呈現穩定發展格局。在審覈通過家數排名前20、通過家數超過4家方面,過會率達到100%的有5家,分別是國信證券、中泰證券、東興證券、東方證券承銷保薦、長江證券承銷保薦。

值得注意的是,東北證券(50.00%)、光大證券(66.67%)、財通證券(66.67%)、東莞證券(66.67%)2023年IPO保薦通過率也較爲靠後,排名墊底。

年內,67家券商共716個IPO項目在審,融資金額總額爲7569.23億元。

在項目儲備數量方面,IPO排隊家數最多的保薦機構是中信證券,排隊家數爲85家,預計募資總額達1227.62億元。

此外,排隊家數超過20家的券商分別是中信建投(60家)、海通證券(51家)、中金公司(45家)、民生證券(41家)、華泰聯合(40家)、國泰君安(39家)、國金證券(39家)、招商證券(25家)、安信證券(23家)。

8月18日,證監會提出“合理把握IPO、再融資節奏,完善一二級市場逆週期調節。”8月27日,證監會再提出“根據近期市場情況,階段性收緊IPO節奏,促進投融資兩端的動態平衡”。

隨着8月下旬證監會宣佈IPO市場迎來階段性收緊,市場把眼光投向併購重組市場。從資本市場的歷史來看,IPO節奏和併購活躍度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蹺蹺板效應”,IPO的收緊對併購市場的活躍程度產生一定積極影響。

廣發證券認爲,證監會加強一二級市場逆週期調節,短期內投行業務縮量,北交所業務佔比高、債券承銷業務突出的券商受影響幅度更小,但金融的天職是服務實體經濟,投行業務將伴隨市場回暖而逐漸迴歸常態。

中信證券指出,投行業務需從發揮融資功能走向企業全生命週期服務投資交易,IPO和再融資審批節奏的放緩爲投行業務收入帶來短期壓力,證券公司應積極探索麪向企業全生命週期的併購重組業務發展空間。

該券商認爲,相較傳統業務,併購業務對證券公司專業能力要求更爲嚴格。幫助上市公司尋找產業鏈條核心資產、設計併購方案、募集配套資金和協助收購後的公司整合將是頭部投行的核心價值所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