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首次迎來大股東增資,國聯人壽能翻出新的“浪花”?|保險觀察

  根據國聯人壽2023年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核心償付能力爲63.74%,綜合償付能力爲127.48%,已遊走在監管紅線上,“增資之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文/每日財報 慄佳

毫無疑問,保險行業是極爲重視投資端和賠付端,對資金的流動性有着很高的要求,一家保險公司想要持續平穩發展,一定離不開雄厚資本金的有力支撐。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內保險公司發債、增資總金額已超2000億元,其中,增資已獲批金額合計383.29億元,計劃發債金額合計1655.2億元,一舉創下近年來新高。

而大部分險企大規模增資的背後,則凸顯出的是對提升償付能力、新業務拓展等方向上的核心訴求。

近日,又有一家險企迎來首次增資。2023年12月27日,國聯人壽官網發佈公告,其註冊資本由20億元變更爲21億元,並於12月26日已獲得監管批覆。此次增資由國聯人壽第一大股東國聯集團唯一增持,落地後其持股比例將由30%增至33.33%,達到監管規定的單一大股東最高持股比例。

毫無例外,國聯人壽的首次增資,也是衆多險企想要解決自身償付能力不足,通過資金提升的形式來爲未來資金蓄能的一個縮影。根據國聯人壽2023年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核心償付能力爲63.74%,綜合償付能力爲127.48%,已遊走在監管紅線上,“增資之箭”在弦上不得不發。

業績增收不增利,償付能力告急

國聯人壽成立於2014年,至今已展業九年之久,目前已經形成了較爲穩固的以國有股權爲主線、民營股權爲輔線的股權結構。隨着此次增資事宜落地,國聯人壽股權結構也發生了些許變化,在大股東國聯集團持股比例升至33.33%背景下,直接促使國聯人壽的國有股權增至92.86%,民營股權則降至7.14%。可見,國資控股進一步得到加強。

經過九年時間的發展,國聯人壽業務以每年幾乎翻倍的速度快速增長,其保費規模已從成立之初的0.22億元猛增至今年三季度末的71.69億元,尤其是最近四年時間裏,國聯人壽不僅在保費上突飛猛進,而且還在投資收益方面取得不錯成績。

數據顯示,2019年-2022年,國聯人壽實現投資收益分別爲2.25億元、4.95億元、7.03億元和8.06億元,每年均實現穩步增長。2023年前三季度實現投資收益5.18億元,投資收益率、綜合投資收益率分別爲2.64%、2.63%。

然而,隨着業務規模的迅速擴張,不僅急劇消耗了國聯人壽的償付能力,也讓自身出現了較大的戰略性虧損。

償付能力方面,2017年國聯人壽彼時的核心及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還處在高位,均爲358.07%,而接下來隨着時間的推移則一直下滑,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已分別掉落至63.74%、127.48%,並預測下季度繼續下滑。與此同時,國聯人壽的風險綜合評級亦由BB類下降至B類。

國聯人壽表示,此次增資將有效緩解公司償付能力困境,而從業務發展需求來看則還需繼續增資,預計2024年1季度公司還會以現有股東爲基礎完成下階段增資工作。

盈利能力方面,成立近九年的國聯人壽僅在2015年和2021年實現盈利,其他年份皆在虧損。數據顯示,2015年-2022年,國聯人壽的淨利潤分別爲0.16億元、-1.04億元、-1.58億元、-4.41億元、-1.67億元、-0.58億元、0.02億元和-1.39億元。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國聯人壽的虧損幅度進一步擴大,且超過2022年全年的虧損金額,已虧損掉4.31億元。也就是說,成立至今,國聯人壽已累計虧損14.79億元。

對此,國聯人壽曾公開表示,公司將通過高質量發展,合理規劃資產端和負債端目標,做好資負匹配,儘快實現持續性盈利。

退保金額及退保率雙升,現金流也“喫緊”

對於國聯人壽目前處於的虧損困境,著名評級機構“聯合資信”曾發佈研究報告指出,受退保金及賠付支出快速增長的影響,營業支出明顯上升,致使國聯人壽出現虧損,且未彌補虧損規模進一步擴大。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每日財報》翻看國聯人壽歷年業績報告中發現,其退保金規模明顯逐年在增長,直接致使自身綜合退保率也隨之上升。數據顯示,2019年-2022年國聯人壽退保金分別爲0.64億元、1.07億元、1.55億元和8.4億元,特別是在2022年末,受存續產品五年集中到期影響,國聯人壽綜合退保率直接升至7.08%。

而到了2023年退保規模又創新高,截至三季度末,國聯人壽退保總金額就已達到12.89億元,顯然已經超過2022年全年所有產品退保規模的總和。不僅如此,2023年一至三季度,國聯人壽的綜合退保率分別爲6.02%、6%、6.07%,仍維持在較高水平。

比如,國聯人壽專門針對銀保渠道開發的“惠泰延年年金保險”產品,2023年前三季度總退保金額就高達7.13億元,退保率達73.55%;排名第二的“惠泰豐年年金保險”產品,報告期內退保規模也超3.44億元,退保率高達76.74%。

一般而言,由於退保金及退保率的上升會引起一系列不良反應,尤其是對保險公司的現金流會產生極大影響。

數據顯示,2022年末之時,國聯人壽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還有50.61億元,而從2023年開始,國聯人壽就一直在耗用大量的現金流來做保單賠付支出,截至到2023年三季度末,其經營活動淨現金流減少至27.07億元。同期,國聯人壽的累計淨現金流由2022年末的2.54億元下降至罕見的負值,爲-2.1億元。

而根據《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規則第13號:流動性風險》指出,保險公司過去兩個會計年度及當年累計的淨現金流不得連續小於零。也就是說,要想符合監管政策,在後續四季度,國聯人壽亟需通過提升產品質量和服務等多種措施來降低退保金額,從而減少現金賠付支出,將淨現金流指標撥回正值。

誠然,如今首次增資於國聯人壽而言並非是終點,而是全新的起點,在增資落地償付能力得到有效緩解後,國聯人壽能否打破目前還在虧損、退保金居高不下、現金流喫緊等困境,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也值得我們期待。

國聯人壽表示,此次增資將有效緩解公司償付能力困境,而從業務發展需求來看則還需繼續增資,預計2024年1季度公司還會以現有股東爲基礎完成下階段增資工作。

盈利能力方面,成立近九年的國聯人壽僅在2015年和2021年實現盈利,其他年份皆在虧損。數據顯示,2015年-2022年,國聯人壽的淨利潤分別爲0.16億元、-1.04億元、-1.58億元、-4.41億元、-1.67億元、-0.58億元、0.02億元和-1.39億元。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國聯人壽的虧損幅度進一步擴大,且超過2022年全年的虧損金額,已虧損掉4.31億元。也就是說,成立至今,國聯人壽已累計虧損14.79億元。

對此,國聯人壽曾公開表示,公司將通過高質量發展,合理規劃資產端和負債端目標,做好資負匹配,儘快實現持續性盈利。

退保金額及退保率雙升,現金流也“喫緊”

對於國聯人壽目前處於的虧損困境,著名評級機構“聯合資信”曾發佈研究報告指出,受退保金及賠付支出快速增長的影響,營業支出明顯上升,致使國聯人壽出現虧損,且未彌補虧損規模進一步擴大。

事實上,也的確如此,《每日財報》翻看國聯人壽歷年業績報告中發現,其退保金規模明顯逐年在增長,直接致使自身綜合退保率也隨之上升。數據顯示,2019年-2022年國聯人壽退保金分別爲0.64億元、1.07億元、1.55億元和8.4億元,特別是在2022年末,受存續產品五年集中到期影響,國聯人壽綜合退保率直接升至7.08%。

而到了2023年退保規模又創新高,截至三季度末,國聯人壽退保總金額就已達到12.89億元,顯然已經超過2022年全年所有產品退保規模的總和。不僅如此,2023年一至三季度,國聯人壽的綜合退保率分別爲6.02%、6%、6.07%,仍維持在較高水平。

比如,國聯人壽專門針對銀保渠道開發的“惠泰延年年金保險”產品,2023年前三季度總退保金額就高達7.13億元,退保率達73.55%;排名第二的“惠泰豐年年金保險”產品,報告期內退保規模也超3.44億元,退保率高達76.74%。

一般而言,由於退保金及退保率的上升會引起一系列不良反應,尤其是對保險公司的現金流會產生極大影響。

數據顯示,2022年末之時,國聯人壽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還有50.61億元,而從2023年開始,國聯人壽就一直在耗用大量的現金流來做保單賠付支出,截至到2023年三季度末,其經營活動淨現金流減少至27.07億元。同期,國聯人壽的累計淨現金流由2022年末的2.54億元下降至罕見的負值,爲-2.1億元。

而根據《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規則第13號:流動性風險》指出,保險公司過去兩個會計年度及當年累計的淨現金流不得連續小於零。也就是說,要想符合監管政策,在後續四季度,國聯人壽亟需通過提升產品質量和服務等多種措施來降低退保金額,從而減少現金賠付支出,將淨現金流指標撥回正值。

誠然,如今首次增資於國聯人壽而言並非是終點,而是全新的起點,在增資落地償付能力得到有效緩解後,國聯人壽能否打破目前還在虧損、退保金居高不下、現金流喫緊等困境,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也值得我們期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