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國際金融報

2023年,是新冠疫情政策調整後的第一年,也是紅利退去後資本市場歸於平淡的一年。

年初,醫院的呼吸科依然是最忙碌的科室,住院部爆滿。但同時生物醫藥產業已迎來資本寒冬,新冠相關概念股集體陷入業績危機。

年中,一直被稱作“天坑”的阿爾茲海默治療市場迎來突破性藥物;GLP-1靶點的火爆讓業內看到下一代“藥王”的希望。政策端,一場醫療反腐風暴席捲醫藥全產業鏈,變革來臨。

年末,國內藥企進軍海外市場的號角吹響,恆瑞醫藥、百濟神州君實生物等成爲出海領軍企業;首家被跨國藥企(MNC)收購的中國創新藥企出現,讓行業重現曙光。

風口轉向

新冠概念失速

新冠疫情政策調整後,疫苗、抗原等產品需求大幅減少,直接衝擊相關概念股。

從2023年的三季報公佈情況來看,曾經憑藉新冠疫苗紅極一時的康希諾前三季度營收1.76億元,同比下滑75.17%;歸母淨利潤虧損9.85億元,同比下滑107.63%。抗原龍頭九安醫療前三季度營業收入27.45億元,同比降88.84%;歸母淨利潤8.97億元,同比降94.41%。醫療器械龍頭藍帆醫療前三季度營收35.84億元,同比下降4.56%;歸母淨利潤虧損3.56億元,同比下滑145.76%。

整體來看,新冠相關概念股的業績從年初跌到年末,依然未找到破局之法。但也有以九安醫療爲代表的企業,在疫情期間積累了足夠的現金後,開始跨界投資。本報記者曾就九安醫療成立汽車公司進行報道,年末,九安醫療再度發佈公告宣佈子公司出資成立投資機構,期望在資本市場上有所受益。

如何提高資金利用率?如何尋找新引擎?如何在紅利消退後自保?將是新冠相關概念股在2024年繼續思考的問題。

GLP-1爭奪“藥王”

2023年7月,華東醫藥全資子公司中美華東的利拉魯肽注射液肥胖或超重適應症獲批,疊加馬斯克對該類藥物減肥效果的“代言”,GLP-1靶點“火出圈”。9月,摩根大通上調對減肥藥的銷售額預測:GLP-1受體激動劑相關藥物年銷售額將超過千億美元,被業內視作下一代“藥王”,資本市場迎來狂歡。

在A股市場生物醫藥板塊整體走低的情況下,GLP-1減肥藥逆勢暴漲,通化金馬、常山藥業、翰宇藥業等藥企憑此收穫數個漲停板。甚至還引入了“圈外人”貴州茅臺開始涉足,茅臺金石基金領投GLP-1相關生物科技公司泰和偉業。

跨國藥企方面,擁有司美格魯肽注射液的諾和諾德業績和股價雙飛,一舉超過LVMH集團,成爲歐洲市值最高的公司;禮來減肥藥Zepbound已在美國藥店獲批上市;羅氏以超30億美元的成交價收購了GLP-1企業。

值得注意的是,狂歡的同時警報也在拉響。國際知名醫學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的一篇文章表明,司美格魯肽這類藥物可能會增加胃腸道疾病的風險;12月1日,EMA風險評估委員會還展開了對於GLP-1受體激動劑有關的自殺和自殘念頭的潛在風險;禮來的Zepound則在近期被指停藥後患者出現反彈。

2024年,副作用與停藥反彈風險下的GLP-1還能否繼續輝煌,拭目以待。

新藥研發

阿爾茲海默市場屢傳捷報

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統計,2020年我國共有1250萬阿爾茨海默(AD)患者,並且隨着中國人口老齡化,中國AD患者人數正在逐漸增加。預計到2025年,將有1550萬AD患者,2030年進展趨勢加速,AD患者將進一步增至1950萬人。

2023年7月,渤健和衛材共同研發的Leqembi成爲20年來首個獲FDA全面批准的阿爾茨海默症藥物,讓海內外藥企屢戰屢敗的AD藥物研發迎來曙光。此外,禮來的阿爾茨海默症新藥Donanemab也已於5月公佈Ⅲ期臨牀試驗數據,甚至表現優於Leqembi。有業內人士表示,2024年,這兩款藥物有望在國內獲批上市。

PD-1持續內卷

內卷依然是今年國內PD-1市場的主旋律。除“四小龍”恆瑞醫藥、信達生物、百濟神州、君實生物外,康方生物、譽衡藥業、康寧傑瑞和復宏漢霖等佈局也緊跟其後。如今,各大藥企的目光已經從國內放眼到海外。

9月,百濟神州替雷利珠單抗獲得歐盟上市批准,成功打響國產PD-1“出海”第一槍,美國生物製品許可申請(BLA)預計於2024年下半年FDA做出決議;10月27日,君實生物的PD-1抑制劑特瑞普利單抗在美國獲批上市,正式摘得首個闖關FDA的國產PD-1桂冠;恆瑞醫藥研發的卡瑞利珠單抗美國BLA於2023年7月獲受理。

從國外早已上市的兩款PD-1藥物K藥和O藥所取得的成績來看,目前海外市場對於該類藥物的需求旺盛,如果ADC藥物能順利出海,無疑將爲藥企2024年的業績加上一層保證。

ADC迎來出海熱潮

抗體偶聯藥物(ADC)在業內被譽爲“魔法子彈”,其能夠鎖定精準靶向,鎖定各類惡性腫瘤。又因爲ADC能夠與PD-1等其他藥物聯用,藥企也有了更多的創新空間,研發熱潮隨之而來。

其中,最突出的無疑是阿斯利康與第一三共聯合開發和商業化的Enhertu,2023年7月獲得CDE批准在國內上市。該藥是國內首個有助於HER2低表達轉移性乳腺癌患者延緩疾病進展和延長生存期的創新靶向療法,市場對此普遍看好。

根據各大藥企陸續披露的三季度財報,2023年前三季度ADC全球市場規模74億美元,預計全年會突破100億美元。K藥(曲妥珠單抗)、Enhertu(德曲妥珠單抗)等六款ADC都將超過10億美元,其中,僅僅Enhertu2023年的銷售額預計超過25億美元。

國內的ADC藥物則在出海方面屢創新高。有券商分析師表示,中國有51%的臨牀ADC藥品進入第二階段及以後的試驗,而全球這一數字僅爲42%(包括中國)。前期的研發投入爲後續成果收穫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國產ADC的出海交易數量達到了17筆,其中百利天恆全資子公司SystImmune與百時美施貴寶的合作潛在總交易額最高可達84億美元,創下全年license out最高金額記錄。

2024年新年第一天,“創新藥一哥”恆瑞就率先帶來了好消息,其HER-3 ADC藥物SHR-A2009,獲得美國FDA授予快速通道資格;次日,宜聯生物又宣佈以超10億美元的總金額,將c-Met ADC新藥YL211的全球權益授權給羅氏,爲我國藥企新一年的出海開了個好頭。

資本寒冬

出海風頭正盛

相較於前三年的熱錢湧動,2023年的資本市場顯然更加理性,也讓藥企們集體“紮緊腰帶”度日。從上半年來看,全球一級市場生物醫藥領域投融資規模爲264億美元,同比增長9%;中國生物醫藥領域投融資規模爲58億美元,同比下降30%。如何在資本寒冬下自保或另尋出路,已經有不少玩家給出了答案。

2023年被業內視作中國藥企的出海元年,也爲經歷漫長寒冬的生物醫藥行業注入暖流。醫藥魔方於2023年12月21日發佈的數據顯示,2023年,國內共發生了近70筆創新藥License-out交易,已披露交易總金額超350億美元。而對比2022年的這兩項數據分別爲,44筆和275.5億美元,均有大幅提升。

相較於國內市場,海外市場份額更大,內卷程度相對更低且定價更高。和黃醫藥的呋喹替尼和君實生物的特瑞普利單抗在美國上市後,定價都達到了國內價格的20-30倍。當然,出海也絕非易事,對藥企而言更是一種考驗。百濟神州、諾誠健華、基石藥業等均遭遇過“退貨”經歷。

目前,國產創新藥共有兩種模式,分別是自主出海和通過License out“借船出海”。後者難度相對較低,成爲多數本土藥企出海的首選。上述提到的百利天恆與BMS的合作,以及宜聯生物與羅氏的合作均爲license out的典型例子。

有業內人士認爲,目前已經進入了國產創新藥出海的收穫期,但藥企仍然要保證有足夠的耐心進行長期投入,才能經得起出海的挑戰。

拆分、併購頻上演

在一級市場融資的壓力下,藥企們開始頻繁拆分、併購。比如,麗珠集團拆分麗珠試劑、藥明生物拆分藥明合聯、白雲山拆分廣州醫藥......拆分上市已經成爲了新的融資渠道。但並非所有拆分出來的子公司都能夠上市成功,麗珠試劑和廣州醫藥的IPO均折戟,不過他們並沒有放棄最後的融資機會,選擇轉戰北交所。

當然,不是隻有國內藥企在忙着拆分。跨國藥企中,諾華的拆分無疑是今年最受關注的。9月15日,諾華宣佈,將於10月4日正式拆分其主營仿製藥和生物類似藥的子公司山德士,雖然這家子公司曾與梯瓦、暉致稱霸全球前三,但剝離後更能讓諾華聚焦在創新藥領域。“瘦身”也是當前大環境下,藥企立足的必然選擇。

此外,2023年末,還出現了第一家被跨國藥企收購的本土創新藥企業,讓國內Biotech看到了新的出路。阿斯利康於2023年12月26日宣佈,收購CAR-T療法公司亙喜生物,最終協議條款顯示,此次收購合計交易價值最高約爲12億美元,與亙喜生物12月22日的收盤價相比溢價86%。這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擁有創新實力的公司依然能夠被認可,此次收購對於Biotech的投融資也將起到一定的提振作用。

政策導向

反腐風暴席捲行業

2023年7月21日,國家衛健委聯合國家醫保局在內的9大部門召開視頻會議,部署開展爲期1年的全國醫療藥領域腐敗問題集中整治工作。7月28日,中央紀委國家監委召開動員會,部署紀檢監察機關配合開展全國醫療領域腐敗問題集中整治。

反腐風暴席捲整個生物醫藥行業,多家上市公司捲入其中,高管被查、醫藥代表停工、學術會議取消......二級市場上,醫藥板塊也爲此動盪不安,連跌多日。

從醫療反腐後的最新三季報來看,部分藥企銷售費用下滑明顯的同時,淨利潤也出現下滑,但這是整個行業刮骨療毒的必經之痛。有券商分析師指出,醫療反腐一方面有利於改善行業經營秩序,提升優質創新和合規程度高的企業的市場份額。

另有藥企高管向《國際金融報》記者表示,長期來看,醫療反腐行動將改善如今畸形的藥品競爭格局,讓良幣驅逐劣幣。在新的一年裏,藥企該思考如何建立起新的銷售模式和渠道。

尋求低價與創新的平衡

醫保國談是醫藥界每年必經的大考,“靈魂砍價”的背後是藥企創新之難和患者用藥之艱。2023年的醫保國談釋放出了新的信號:鼓勵創新藥,鼓勵創新企業。

有業內人士曾向《國際金融報》記者透露,爲了抵消醫保的降價影響,部分藥企存在降低藥品有效成分的現象。而今年醫保風向的調整,有望在藥企創新和患者用藥需求間尋找到新的平衡點。

對於本次醫保國談,國家醫保局醫藥管理司司長黃心宇在央視《焦點訪談》欄目中指出:“強調的是三方平衡點,企業前期研發投入,創新成本要得到合理回報;醫保基金要能夠保證平穩運行;參保人個人要能夠負擔,這三點都需要考慮。”黃心宇還提到,只有創新纔是醫藥發展的原動力,讓有價值的創新藥得到與其價值相匹配的價格。

從調整後的醫保目錄來看,有23個國產一類創新藥被納入了目錄範圍,成爲歷年來最多的一次。還有90個五年內的國產新藥被納入了目錄範圍,佔比超過了70%。這也印證了創新依然是當下藥企生命力的關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