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幾年,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領跑所有券商,包攬了上市項目量前兩名的位置,兩家“死咬”對方,此消彼長

隨着2023年落下帷幕,A股市場各家券商的IPO戰績也浮出水面。

2023年,A股新上市公司共計313家,其中滬深主板59家、科創板67家、創業板110家、北交所77家。第一財經根據Wind數據統計:去年,合計有55家券商保薦了這313家新上市公司。

其中,“老對手”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在上市項目量上“打了個平手”,至此,中信證券已連續三年位列榜一,而中信建投則大有趕超之勢,海通證券繼續穩居第三,民生證券擠進第四位,國泰君安位列第五。

在保薦機構收入排名方面,大象研究院統計顯示:前五家券商IPO承銷保薦收入佔比達到一半,後50家拿到了另外一半,市場集中度高。

2023年,IPO完成數量最多的保薦代表人爲來自於華泰聯合證券的王哲,其服務的時創能源、保麗潔、聯合水務均成功上市。

2023年IPO承銷保薦版圖出爐

Wind數據顯示:2023年,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在上市項目量上“打了個平手”,兩家均保薦了30單,不過中信證券的主承銷金額稍高於中信建投,超過500億元。

事實上,在過去的幾年,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領跑所有券商,包攬了上市項目量前兩名的位置,兩家“死咬”對方,此消彼長。

上市項目量排名第三位的是海通證券,近年來,海通證券持續發力投行業務,2019年之前,海通證券在投行業務中尚處於中游位置,當年僅5單項目上市;2020年,一舉拿下了25單項目,成功躋身上市項目量前5位。2021年,海通證券A 股IPO數量創歷史新高,共保薦35單IPO項目上市,項目量位列第3,實現融資339.64 億元,海通證券在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領域的優勢進一步擴大。2021年之後,海通證券穩坐“第3把交椅”,2023年,海通證券共保薦22單IPO項目上市,主承銷金額同樣超過了500億元。

相比發揮穩定前3名,後面的券商上市項目量排位則變化較大,2023年,民生證券擠進上市項目量第四位,2022年則位列第八位;國泰君安位列第五位,相比2022年下降了一位;過去曾排進前五位的中金公司和華泰聯合則排出了五名開外。

2019年上市項目量曾進入前五位的廣發證券、招商證券,因監管處罰等原因,在此後的多年裏排名一再下滑,上市項目量萎縮嚴重。

其中,因受康美藥業鉅額造假案影響,廣發證券一度被採取暫停保薦機構資格6個月,但其後續影響遠不止6個月,包括既有投行業務客戶的大幅流失、人才出走等。2020年,廣發證券尚有8單IPO項目上市,但與2019年的16家相比大幅下降了一半,2021年廣發證券IPO項目顆粒無收。

2022年,廣發證券僅6個IPO項目上市;2023年,廣發證券有3單IPO項目上市,排名25位,“一步錯,滿盤皆被動”,其IPO保薦業務恐難恢復“當年之勇”。

前五家券商IPO承銷保薦收入佔比達到一半

在保薦機構收入排名方面,大象研究院統計顯示:2023年,這55家券商的IPO項目收入共213.00億元。

其中,榜一同樣是中信證券,其承銷保薦業務收入預計28.11億元;排在第二的是中信建投證券,承銷保薦收入23.43億元;排在第三的是海通證券,承銷保薦收入22.59億元,排在第四的是民生證券,承銷保薦收入16.46億元;排在第五的是國泰君安,承銷保薦收入15.34億元。

這前五家保薦機構IPO承銷保薦收入佔比就達到了一半,後50家拿到了另外一半,可見,IPO承銷保薦市場的集中度相當高。

在IPO保薦代表人方面,易董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全國證券公司有效保薦代表人共9181人,分佈在124家證券公司。9181名有效保薦代表人中,4329人保薦完成13794個IPO與再融資項目,佔比47.15%;4852人保薦項目數量爲0。

其中,2023年完成境內IPO的保薦代表人共623人,從IPO保薦代表人業務數量統計排行上看,業務數量最多的是來保薦業務自於華泰聯合證券的王哲,2023年度完成了3單IPO保薦業務,分別爲時創能源、保麗潔、聯合水務。

另外,還有來自18家券商的28位保薦代表人均完成了2個項目的上市工作。

對於在審項目來說,易董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境內IPO在審項目共計716家,保薦代表人共1315人。從IPO在審項目保薦代表人業務數量統計排行上看,業務數量最多的是劉傳運、漆遙、黃平、何立、胡徵源、安楠、徐國振、周旭東、趙華、盛培鋒等10位保薦代表人,均有3單IPO在審項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