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金融界

本文源自:財華網

繼昨日暴跌約1/3之後,1月5日,Keep(03650.HK)繼續暴跌13.67%,報收7.77港元/股,市值僅剩40.84億港元。

值得關注的是,Keep於去年7月份登陸港股,前幾個月內股價均維持寬幅震盪的態勢,近一個月以來,公司股價連續重挫,累計跌幅已超過70%。

Keep頭頂“健身第一股”的光環,背後站着高盛騰訊等大佬。

如果按月活躍用戶及用戶完成的鍛鍊次數計算,Keep算是中國最大的在線健身平臺,而且國內的運動健身市場龐大,人們對於健康的追求越發重視。

看起來公司前途一片大好,但往往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卻異常的骨感。隨着疫情放開,戶外運動的興起,消費更加趨於理性的大背景之下,鉅額解禁、基本面虧損的出現,拖垮投資者預期耐心,Keep也“跑不動”了。

巨量解禁在即,業績持續虧損

短期的股價重挫,或與公司迎來鉅額解禁有關。

2024年1月1日,Keep的首發股東里有26名股東的股份解禁,解禁股數約4.27億股,佔總股本超過80%,有分析師預計,早期投資人或趁着股價下跌套現離場。

比解禁更爲嚴峻的是,Keep的業績低迷,一直深陷虧損泥潭。

資料顯示,2019年至2022年的四年間,Keep的營收從6.63億元增長至22.12億元,疫情以來,居家健身成爲風尚,公司的用戶量節節攀升驅動收入增長。

而相比之下,2019年至2022年的經調整虧損淨額卻分別爲3.66億元、1.06億元、8.27億元和6.67億元,累計虧損接近20億元,公司陷入增收不增利的尷尬境地。

2023年上半年,Keep總營收9.85億元,同比下降2.7%,公司自上市以後,收入居然開始下滑,同期的經調整淨虧損2.23億元。

Keep的上市一度被媒體稱爲“流血上市”,目前公司盈利仍是難題,此番現象或誘發投資者用腳投票,股價持續創下新低。

健身生意不好做,商業化仍在路上

Keep於2015年2月正式上線,成立之初,Keep定位爲純互聯網內容平臺,通過輸出優質免費的健身課程,吸引了大量的“健身小白”用戶。

隨着Keep滲透率快速提升,公司走過了早期“圈地”的階段,然後開始逐步滲透到產業鏈的上下游,比如上線電商業務,通過流量銷售健身設備、配套的運動產品、健康輕食、以及舉辦虛擬運動賽道等,產品矩陣越發豐富,開啓商業化變現。

2023年中報顯示,目前公司收入分爲三部分,包括自有品牌運動產品、會員訂閱及線上付費內容、廣告及其他構成,營收佔比分別爲47.36%、45.59%、7.05%。

Keep試圖覆蓋用戶的整個健身生命週期,形成協同閉環,聽起來故事很性感,公司的商業模式是“獨一家”,也一度吸引了很多投資大佬的追捧。

不過公司的發展亦有隱憂,商業化變現之路似乎並不順利。

今年上半年Keep平臺的自有品牌運動產品收入4.66億元,同比下降約9.5%,作爲公司收入的主要來源,已呈現下滑態勢。而且該業務的毛利率也在逐步下滑,截至2023年上半年,這一數據降至約27.9%。

另外一塊業務,會員訂閱及線上付費內容2023年上半年營收達4.49億元,同比增長約10.0%,這背後的增長主要源於Keep開發了一個虛擬賽事項目,用戶付費報名參與Keep發佈的各種線上體育賽事,達到運動量即可獲得Keep設計的實物獎牌。

很多獎牌經過精心設計,Keep還與各大熱門IP聯名發佈獎牌,雖然並非線下的賽事,但儀式感一點不少,此舉吸引了大量年輕用戶參與,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2022全年,Keep熱度最高的前五大賽事,付費報名人次接近150萬。

不過該業務負面影響也並不少,一些社交平臺出現了Keep獎牌倒賣、代跑、代拍等灰色生意,還有消費者投訴“Keep獎牌不完賽不發貨不退款,完全就是霸王條款”

有業內人士表示,Keep想把獎牌作爲流量入口去吸引新用戶,但這羣用戶不是典型的健身用戶,如果管理不善會引發反噬效應,影響自身品牌形象。

Keep在商業化探索的道路上劍走偏鋒,也讓很多早期用戶倍感不適。有人調侃道,“現在打開Keep,會發現社區像小紅書,商城像拼多多,只有運動還保留了一點兒Keep最初的影子。”

一系列嘗試不僅沒有帶來盈利,反而讓Keep的資產越來越重,旗下新的品牌運動產品,比如自營的運動手環、瑜伽墊、跑步機等運動器材,都需要較高的投入。

此外,一些虛擬賽事的舉辦,雖然賺足了眼球,但用戶獲取成本高、留存難,在當下互聯網流量成本居高不下的背景下,其實並不划算。

財報顯示,截至2023年6月末,Keep平均月活躍用戶約爲2954.9萬名,同比減少812.9萬名,平均月訂閱用戶約爲301.7萬名,同比下降約17.68%。

歸根結底,Keep的產品缺乏足夠的粘性,健身這門生意,或許需要線下的配合,很多人需要教練,以及其他更觸手可及的課程,才能真正突破自己,生活更加自律,想要打造健身產業鏈的閉環恐怕並不太容易。

爲了破局,Keep也嘗試從線上走向線下。2018年,Keep採用自營門店的方式,在北京、上海等城市開設線下健身房Keepland,高峯期已接近20家線下門店。

不過,線下健身房的競爭更爲激烈。一些傳統商業健身房不斷爆雷,與此同時,樂刻、超級猩猩等新興健身房品牌不斷湧現,Keep能否突出重圍,暫未可知。

結語——

Keep公司目前面臨業績下滑、鉅額股票解禁壓力以及股價連續下跌的問題。儘管公司正在積極尋求解決方案並不斷嘗試流量變現,但目前似乎仍未能擺脫造血能力不足的困境,股價何時築底,仍不得而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