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不居,時光如流,2023年已悄然進入了最後一兩個禮拜。這一年,無論是疫情的疤痕效應,還是經濟復甦的不達預期,對於很多行業而言幾乎都各有各的難處。如果我們把目光聚焦到家電及消費電子行業,會發現多個細分領域都發生了重要且具有長遠意義的熱點事件,對這些熱點事件進行“覆盤”,有利於我們更好的掌握當下,展望未來。

74年上市歷史落幕,東芝退市意味着日本製造沒落?

12月20日,日本東芝公司正式從東京證券交易所和名古屋證券交易所退市,結束了其長達74年的上市歷史。

作爲日本製造業的代表之一,東芝曾與松下、夏普並稱爲日本白色家電三巨頭,業務還曾涉及核電、尖端醫療設備、通訊等重要社會基礎設施,以及軍工等領域。從昔日站在日本製造業的巔峯,到如今走向退市,日本企業(中國)研究院執行院長陳言評價,這其中有東芝自身經營的巨大問題,也有避免不了的時代烙印。“作爲日本老牌製造業象徵的東芝,最終走到當前境地,是日本整個製造業產業的衰落使得企業發展後力不足所導致。”

日本製造業發展從最初的鋼鐵到半導體以及家電,都曾享譽世界,但隨着全球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多國製造業崛起以及技術迅速更新換代,近年來日本製造業企業市場份額逐漸被侵蝕,在鋼鐵、家電、新能源、通信等領域優勢不再顯著。不過,這倒也並不意味着日本製造業已經暮氣沉沉。在數字化時代,AI、芯片、算力等都將是今後衡量國家產業競爭力的要素。而在這些方面日本還是獲得了不少新的發展機遇,比如將當前火熱的生成式AI與養老結合、適老化家電技術創新等,又或者利用AI來緩解勞動力短缺等問題......日本正嘗試從這些場景的運用中提煉自己的競爭力。

當然,僅從東芝退市事件來看,這也提醒在轉型創新的其他企業,管理和經營問題作爲企業發展的重要環節,不容忽視。只有不斷適應市場變化、加強核心競爭力,並且具備領先的創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就如同,曾經在東芝手中處於虧損狀態的白電、黑電業務分別被美的、海信接手後,雙方結合自身優勢和市場變化不斷優化調整戰略、技術路徑,持續鍛造產品核心競爭力,如今海信+東芝電視銷量已穩居日本市場第一。東芝品牌冰箱+洗衣機也在美的的經營下,去年國內市場整體零售超過20億元,同比提升超過55%。屬於東芝家電的故事,仍在續寫。

上架即售罄?華爲Mate60迴歸背後的中國產業鏈躍遷

華爲Mate 60系列到底有多火?沒有發佈會,也沒有大規模宣發的情況下,新機一經上架依然“秒光”,9月初線上線下全面開售後,體驗、預定、取貨的消費者再次排起長龍......在手機市場整體下滑的背景下,沒有哪部手機能像Mate 60系列一樣吸引如此多的關注、討論、追捧。可以說,華爲用一己之力喚醒了沉寂已久的手機市場。

如果說三年前人們搶購Mate40是對麒麟芯片絕版、自研火種被熄滅的擔憂,那麼今年對Mate 60系列引發的搶購,則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人們對麒麟迴歸的激動,以及整個中國社會對科技自主研發的強烈期待。有業內人士稱,Mate 60系列國產化率高達90%以上,這一點並未得到證實。但從華爲不斷上調出貨預期來看,Mate60系列產能問題應該得以解決,國產供應鏈打通應該是大概率事件。

事實上,從相關拆解機構發佈的上一版Mate50拆解信息已經能夠看出,除了SoC、存儲以及CMOS芯片還能看到海外原廠供應商外,電源IC、指紋傳感器、屏幕、電池、OLED屏幕芯片控制等均來自國產供應鏈以及自研產品。因此,Mate60系列帶來的最大驚喜和成就在於芯片處理器和全新信號通訊解決方案的大幅度創新升級,但又不僅限於這些,它還“喜”在國產供應鏈已經完全有能力實現全鏈路自主的智能手機制造。這無疑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里程碑式壯舉。可以預見,華爲高端機型全面歸來會帶動產業鏈進一步反攻,國內廠商或將逐漸成爲全球手機供應鏈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電視“套娃”收費惹衆怒,該把“遙控器”還給觀衆了

打開電視便是開機廣告,稍不注意點擊就會跳轉到會員註冊、充值界面,等好不容易找到內容觀看界面,卻發現在未註冊會員的情況下,有些內容只能試看幾分鐘;註冊會員後,又會發現還有更多細分項會員,看不同頻道還需要開通相應頻道的會員……2023年初以來,伴隨電視“套娃”收費、操作複雜等問題逐一曝光,智能電視就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根據中國家電網調查瞭解,很多智能電視品牌都有自己的內容平臺,同時還內嵌了各類視頻平臺的內容,但無論消費者選擇哪個平臺,都很難避開各種會員充值,其中的“套娃式”收費更讓消費者不堪其擾。一環套一環的收費,令不少消費者感嘆:智能電視收費套路多,使用難“智能”。

不過,近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門發佈關於印發《關於加快推進視聽電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的通知,明確開展優化電視收視體驗行動,這些亂象有望得到遏制。有彩電行業人士向中國家電網表示,規範電視直播秩序以及遏制“套娃”收費等治理,必將會帶來正向影響,甚至提升家庭生活幸福感。至於能否拉動電視用戶迴流的問題,從長遠來看,由於時代發展以及用戶選擇電子產品多元化,拉動電視用戶迴流是一個循序漸進過程。對於彩電企業來講,通過AIoT建立多品類融合生態,提高產品與用戶的人機交互,進而提升用戶對產品的依賴,形成黏性,這是一個明確的發展方向;另外,外觀上凸顯“與家居融爲一體”的設計風格,功能上適應像遊戲、健身、學習等不同細分場景應用等,都是企業可探索“拉回用戶”的創新方向。

拼多多市值超阿里,互聯網電商行業新的“分水嶺”?

11月末,美股市場見證了中國電商行業的歷史性時刻:拼多多市值盤中一度超越阿里巴巴,成爲美股市值最大中概股。

拼多多的成功,在過去幾年裏已衍生出衆多原因分析,核心點集中在抓住了下沉市場、低價、社交裂變、微信支持等。相似的“極致低價”套路,拼多多將之延續到跨境電商領域,也就是它孵化的Temu,Temu創造了最瘋狂的增長速度,去年9月上線伊始,就以黑馬之姿在全球多個區域市場攻城掠地所向披靡,今年將輕鬆超過150億美元的GMV目標。

2023年還有一個歷史性時刻:字節跳動上半年營收超越騰訊,成爲中國最賺錢的互聯網公司。字節跳動的商業江湖中,抖音在電商直播和本地生活等領域持續擴張,海外業務以TikTok爲核心的業務正成爲重要增長點......無論拼多多還是字節跳動的超越現象,就像有分析人士形容的,它反映出當下新零售時代用戶購買渠道選擇的一些特徵,諸如渠道下沉、直播帶貨、內容電商等。或許,某種程度上,它也標誌着從拼多多到字節跳動等一代新貴的崛起,正在顛覆社交媒體和電子商務的傳統領域。

掘金“預製菜”,家電行業發現新引擎?

這幾年,預製菜這個風口翻來覆去、兜兜轉轉,從來不缺少炒作的熱情。根據艾媒諮詢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預製菜市場規模已達4196億元,預計2026年規模將破萬億,龐大的市場潛力吸引了無數企業前赴後繼。2023年,家電企業也來“湊熱鬧”了。

目前爲止,已有格力牽頭成立“廣東省預製菜裝備產業發展聯合會”,並與多家餐飲、物流企業達成合作;格蘭仕官宣成立“中國預製菜產業生態聯盟”,發佈預製菜“無人零售+智能烹飪”一體化解決方案;海爾推出三翼鳥廚房智慧美食解決方案業務,打造了行業首個物聯網預製菜平臺“阿爾法魚”等行業動作。家電企業們爭相瞄準預製菜上下游產業鏈自動化、智能化裝備製造,打造多元融合、跨界共生、完整閉環的預製菜產業生態體系。

從長遠來看,在預製菜整個產業鏈中,家電行業可以深挖的內容確實有很多,不僅可以做冷鏈裝備,研發預製菜生產專用設備,還可以開拓物流倉儲設備市場,同時,還能從預製菜加工流程的保鮮、安全和健康着力,助力產業實現設備自動化、運營信息化與工廠智能化目標。不過,目前這條兼具想象力和爭議的賽道仍然處於行業初期的混沌中,未來走向充滿不確定性,對於入局其中的家電企業而言,機遇的另一面,也存在一定的試錯風險。因此,風口之下,企業也需謹慎擴張,當下選擇與各自核心競爭力強相關的賽道或爲上策。

韓國、日本企業接連退出,LCD還有未來嗎?

日韓廠商退出液晶面板領域的決心很是堅定。今年8月初,松下宣佈清算旗下的LCD面板業務子公司PLD(松下液晶面板有限公司)。同日,JDI宣佈將在2025年3月前停止其日本鳥取工廠的LCD面板生產。日本另一家玻璃基板廠商AGC株式會社也在今年5月宣佈,將在2023年底之前停止在高砂工廠生產LCD玻璃基板產品。韓企方面,三星和LGD已在2022年先後公佈正式停產LCD面板,並於今年持續推進停產及相關專利轉讓事宜。

LCD面板市場一直被認爲是夕陽市場,遲早會被OLED等領先顯示技術所取代,這也是外界看來日韓廠商放棄該賽道的原因之一。不過,中國家電網注意到,LCD在汽車領域的應用依然處於增長狀態,這或許會成爲LCD面板的另一個機會市場。另外,Mini LED背光技術的誕生,也爲LCD衝擊中高端提供了可能。

當下國內面板廠商在LCD市場已佔據絕對領先的市場份額,隨着日韓廠商相繼退出,全球LCD面板產能將持續加速向中國市場轉移。但需要注意的是,新興顯示技術湧現、LCD市場份額下降也是不爭的事實,對於國內面板廠商,如何持續挖掘LCD面板在其他新興場景領域的應用機會,如何對“卡脖子”的核心材料和關鍵設備方面實現突破創新,以及如何多條腿走路實現對其他新興顯示技術的突破等,都是接下來國內面板廠商在生產經營過程中需要認真思考和應對的現實問題。

雙11“低價”開戰,構成三方良性循環至關重要

2023年的“雙11”有點“吵鬧”,大促剛開始,一場有關“全網最低價”的爭論就在京東、李佳琦直播間和海氏電器之間展開。2023年的“雙11”也有點“冷清”,從搜索數據與微博話題討論度來看,消費者的關注度不如從前,網友討論最多的反而是“價格夠不夠低”。

當低價成爲今年雙11的主題,在各種優惠信息集合平臺上,家電促銷優惠也不斷刷新:“某品牌洗地機各項優惠下來只要1550,上個月朋友買的還要兩千出頭”,“西門子一款10公斤洗衣機只要2699,某款65寸電視1899元,這活動力度也太大了”,“直播間秒了一臺靜音破壁機100出頭、一臺大品牌平板電腦不到500,簡直不要太划算”......在消費意願尚顯不足、消費能力有待提高的情況下,價格優惠確實爲家電市場帶來了一些活力,從相關數據來看,雙11期間,冰洗、廚衛等多個家電品類線上市場均實現了一定增長。不過,也正如有行業人士向中國家電網預判的,儘管在“低價”刺激下,雙11家電市場增長依然“下有底上有頂”,即沒有雙位數大跌,但增長幅度也不併十分明顯。

一味追求低價,結果很難雙贏。過度低價競爭必然擠壓了廠商和平臺的利潤,也可能引發品質、服務等後續問題,降低消費者體驗。比起低價,或許更重要的是形成“商家、平臺、消費者”之間的良性循環。對於企業,依靠規模效應和技術驅動供應鏈持續創新,不斷降低產品的生產、採購和物流等成本,在確保品質和服務的基礎上建立起價格競爭優勢,纔是最應該做的事。對於平臺,一頭連着商家一頭連着消費者,如何發揮自身的大數據、供應鏈以及多消費場景觸達等優勢,爲消費者提供更多高品質、個性化、差異化、多元化選擇,同時反哺製造商,帶給他們更多的市場空間,纔是更理想的狀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