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最近在港交所上市的“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優必選,還是由“90後”科技博主、前華爲“天才少年”彭志輝創辦的智元機器人,近年來,中國人形機器人賽道火熱。

隨着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機器人產業尤其是具身機器人得到快速發展。

近日,谷歌DeepMind團隊和斯坦福大學華人團隊等合作研發的能炒菜、做家務的通用機器人Mobile ALOHA在社交媒體上刷屏。和以往更多用於工業領域的機器人不同,Mobile ALOHA將移動性和靈巧性集成到雙手移動操作中,不僅能澆花、洗碗、擺放椅子,甚至能幫人剃鬍須等。

9日早盤,人形機器人板塊大漲,截至午盤,Wind相關概念漲逾2%,愛仕達收穫3連板,新時達、弘訊科技均漲停。

作爲機器人從專用到通用場景的升級,人形機器人產業在AIGC浪潮下有哪些發展趨勢?

千億美元市場可期

作爲一個重要衡量指標,工業機器人密度代表着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自動化生產程度,是經濟數字化轉型中的重要參考。根據中國電子學會數據,2012~2021年全球機器人市場規模由107億美元增長至429億美元,複合年均增長率約16.7%,行業持續成長。

新時達機器人事業部總經理周廣興告訴第一財經,現在國產機器人品牌更多是以對標進口機器人品牌的路線來發展的,更多做的是進口機器人品牌可以做的事情。在他看來,下一個十年,機器人的應用場景會比現在更豐富,國產機器人會找到一些獨特的行業和應用,隨着傳感器、視覺等技術的發展,機器人的應用場景會越來越多。“除了現有的工業機器人,包括服務、生活等更多領域都會用到機器人。此外,工業機器人控制技術會用在越來越廣的產品上,人形機器人、服務機器人會越來越成熟。到了那個時候,工業機器人產品類別在市場上佔據的比例也會縮小,工業機器人仍會維持高速增長,但其他類型的機器人增速會更可觀。”

其中,人形機器人,指外形類人的機器人,能勝任多種應用場景。除了上述Mobile ALOHA,此前發佈過的人形機器人還有特斯拉的Optimus、波士頓動力的Atlas、優必選的walker、傅利葉GR-1等。

按照特斯拉CEO馬斯克的預測,在未來,假設人形機器人與人口比例爲2:1,人形機器人需求量有望達到100億~200億臺,人類對人形機器人的需求甚至會遠遠超過汽車。

高盛的分析指出,未來10~15年,人形機器人市場空間至少達60億美元,最理想情況下,預計2035年人形機器人市場空間有望達1540億美元。

我國也在加速工業機器人特別是人形機器人的發展。去年10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人形機器人創新發展指導意見》,將人形機器人定位爲“集成人工智能、高端製造、新材料等先進技術,有望成爲繼計算機、智能手機、新能源汽車後的顛覆性產品,將深刻變革人類生產生活方式,重塑全球產業發展格局”。該意見提出,到2025年,人形機器人創新體系初步建立,“大腦、小腦、肢體”等一批關鍵技術取得突破,確保核心部組件安全有效供給。培育2~3家有全球影響力的生態型企業和一批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打造2~3個產業發展集聚區。

Omdia智能製造高級分析師年子君告訴第一財經,工業機器人的發展需要一定的“天時地利人和”。在過去的20年中,中國不僅在汽車製造行業、3C製造行業,還在物流、鋼鐵、醫療,甚至如今最紅火的新能源製造行業獲得長久的行業製造經驗。這種行業經驗也爲工業機器人在各行業各領域中積累了硬件技術和軟件服務的基礎。特別是疫情之後,製造業升級、智能工廠等也對工業機器人提供了寬廣的市場環境。

在她看來,中國製造2025也爲工業機器人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從工業機器人的結構來看,本體外殼一直都屬於自主製造,但是核心零部件,像伺服系統、傳感器、控制器以及減速器,在過去幾十年來一直都被日歐企業壟斷。隨着近幾年的發展,到2022年,中國已經逐步實現了伺服系統、控制器和傳感器的部分國產製造。但在減速器與日系企業還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賽道火熱但挑戰不小

不管是最近在港交所上市的“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優必選,還是由“90後”科技博主、前華爲“天才少年”彭志輝創辦的智元機器人,近年來,中國人形機器人賽道火熱。

去年12月29日,“人形機器人第一股”優必選正式在香港交易所主板掛牌上市,在上市儀式現場,優必選全新一代工業版人形機器人Walker S首次亮相,手持另一個鑼錘走向舞臺中央,與優必選董事會主席、執行董事兼行政總裁周劍一起敲響開市鑼。

優必選聯合創始人、首席技術官兼執行董事熊友軍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表示,近年來,人形機器人行業再次成爲熱點,這得益於AI大模型等多項技術的發展成熟。AI大模型的發展,讓人形機器人更智能,解決更多現實問題,也可以讓人形機器人的交互體驗更加自然、運動規劃變得更加便捷,同時提升人形機器人的研發效率。

在他看來,在經歷了半個世紀的發展,人形機器人已經走到了產業化落地階段,其商業應用趨勢及落地場景也已經更確定。“人形機器人是具身智能的最佳載體,它將人機協作的交互模式從被動交互變爲主動交互、自然語言交互,因此會是下一代的人機交互中心,甚至成爲真正意義上的‘智能終端’,從長期來看具有巨大價值。”

彭志輝於去年3月創辦的公司,於去年末又獲融資。資料顯示,智元機器人完成新一輪A3輪融資,投資方來自藍馳創投、中科創星、高瓴創投、臨港新片區基金等。在智元機器人遠征A1的發佈會上,其團隊就透露,遠征A1的商業化將首先應用於工業智造領域,他們在和汽車公司、3C製造商接觸,而且他們的目標,是要把產品目標價控制在20萬元以內。“我們希望產品今年下半年能實現商業化落地,最先應用在工業製造領域。”彭志輝此前對第一財經表示。

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通用機器人產業研究院理事長宋海濤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表示,2024是邁向通用智能機器人的元年,他們也正在加快通用人工智能(AGI)技術大模型技術和機器人的深度融合,希望由以前的單一場景專用特種機器人,轉向由跨場景的通用機器人來協同。他透露,目前正在圍繞上海的重點產業,建設領域內智能工廠和通用智能機器人的專業語料庫,培養通用智能機器人的work GPT大模型。預計今年年底,首批面向工業製造領域的通用智能機器人,可能會小批量地應用。

公司成立更早的傅利葉,在去年也首度推出了通用機器人GR-1,目前已經在做小批量的量產了。因爲這款機器人有高度仿生的軀幹構型、擬人的運動控制,結合認知智能,能夠與人協同完成動作,在工業、康復、居家、科研等多應用場景潛能巨大。

傅利葉智能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顧捷此前告訴第一財經,雖然學生時代就想做一款通用機器人,但由於公司成立之初(2015年)機器人的運動能力、AI算法以及市場應用等條件尚未成熟,因此先切入的是康復機器人這一領域,直至2019年,通用人形機器人項目才正式啓動。“希望讓機器人像智能電動車一樣,最終走入家庭、各行業中。”

不過,雖然具身機器人被業內看成是AGI的最佳載體,但也面臨一些挑戰。

在2023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圖靈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在談及機器人發展時表示,未來的AGI需要有具身的實體,同真實的物理世界相交互來完成各種任務,這樣才能給產業帶來真正更大的價值。“ChatGPT主要是對於語言的處理能力,如果真正想要讓AGI發揮出它的力量,未來需要有具身的實體。”

不過,姚期智也指出,具身機器人目前遇到的主要有四大挑戰:第一,機器人不能夠像大語言模型一樣有一個基礎大模型直接一步到位,做到最底層的控制;第二,計算能力的挑戰,即使谷歌研發的Robotics Transformer模型,要做到機器人控制,距離實際需要的控制水平仍有許多事情要做;第三,如何把機器人多模態的感官感知全部融合起來,仍面臨諸多難題需要解決;第四,機器人的發展需要收集很多數據,其中也面臨很多安全隱私等方面的問題。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