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華夏時報

海螺集團旗下已經有海螺水泥(600585.SH)和海螺新材(000619.SZ)兩家上市企業。海螺集團旗下的另外一家企業安徽海螺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海螺材料”)也開始張羅起了上市,於近日向港股遞交了招股書。

海螺材料主營水泥和混凝土外加劑業務,近年來,海螺材料的業務發展似乎並未受到房地產下行態勢的影響,保持着高增長態勢。招股書顯示,2020年至2022年,海螺材料的營業收入分別爲13.02億元、15.38億元、18.4億元,2021和2022年的營收的年增長率均保持在18%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海螺材料的業務發展對於“水泥茅”海螺水泥的依賴性非常大,2020年以來,每年有超過40%的營業收入均來自海螺水泥。同時,海螺材料還曾向海螺水泥等客戶進行過採購。

爲防止過度依賴,海螺材料尋求第三方業務的發展,但是隨着第三方業務收入在總收入中的佔比的增加,海螺材料的毛利率也呈逐年下降的趨勢。而業內專家分析認爲,大額的關聯交易容易滋生利益輸送問題,同時,供應商和客戶重疊容易引起社會的猜疑,影響公司的社會形象,甚至可能影響IPO的進展。

業績蹭蹭漲,背靠“大樹”好乘涼?

海螺材料主營水泥和混凝土外加劑業務,近年來,房地產行業進入深度調整期,但是海螺材料的業務發展看似未受影響,逆勢呈高增長。招股書顯示,2020年、2021年、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海螺材料的營業收入分別爲13.02億元、15.38億元、18.4億元和10.36億元,2021和2022年的營收的年增長率均保持在18%以上。

成立於2018年,僅僅數年時間,海螺材料已經在行業中佔據重要位置。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海螺材料2022年水泥助磨劑產量位列世界第二,中國第一,在國際以及國內的市場份額分別約爲16.0%及31.3%。

海螺材料的快速壯大,離不開其大客戶,尤其是海螺水泥的鼎力相助。海螺材料坦言,自2018年成立以來,海螺水泥便從海螺材料採購外加劑,海螺水泥是其多年的最大客戶。

招股書顯示,2020年至2022年,海螺水泥及其子公司對海螺材料採購金額分別爲7.51億元、8.08億元、7.65億元,佔總收入比例分別爲57.6%、52.5%、41.6%。

海螺水泥被稱爲“水泥茅”,和海螺材料同爲海螺集團旗下企業。天眼查顯示,海螺集團間接持有海螺材料48.62%的股權,持有海螺水泥36.4%的股權。

而受到房地產等行業的影響,近年來海螺水泥的業務發展已經呈現頹勢。財報數據顯示,2022年,海螺水泥實現營收1320.22億元,同比下降21.4%,實現歸母淨利潤156.61億元,同比下降52.9%;2023年前三季度,海螺水泥營業收入約爲990.4億元,同比增16.07%,但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爲86.72億元,同比降30.17%。

在此背景下,海螺材料還能得到 “庇佑”嗎,業績還能保持穩定性嗎?海螺材料方面表示,未來,來自海螺水泥的收入的將持續佔據較大比例,將擴大在中國及若干海外國家的覆蓋範圍,進行策略收購,提升競爭力,推動第三方業務的發展。

以價換量,客戶和供應商重疊

盈利能力的可持續性,歷來都是IPO審覈的重點。事實上,海螺材料的在近年來收入增長迅猛,但是淨利潤卻不斷在下滑。招股書顯示,2020年、2021年、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海螺材料的淨利潤分別爲1.42億元、1.27億元、0.92億元和0.48億元。

對此,海螺材料解釋稱,利潤下滑主要是產品混凝土外加劑毛利率下滑,以及分銷成本、行政開支、融資成本等其他費用增加導致海螺材料利潤減少所致。

具體看來,毛利率的下滑和第三方客戶的“以價換量”的業務模式息息相關。海螺材料表示,爲了擴大公司混凝土外加劑市場份額,公司向第三方客戶以較低的價格出售混凝土外加劑。

第三方的相關收入佔比正在逐步增加,但是利潤空間也遭到擠壓。招股書顯示,2022年,海螺材料向關聯方客戶銷售混凝土外加劑毛利率爲26.7%,但對第三方客戶銷售毛利率僅爲6%。2020年、2021年和2022年海螺材料混凝土外加劑毛利率分別爲26.7%、25.2%、15.3%,海螺材料的整體毛利率分別爲25.2%、22%、19.8%。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海螺材料的客戶和供應商存在部分重疊的情況。招股書顯示,一直以來,海螺水泥委託海螺材料提供水泥外加劑及混凝土外加劑,而2020年、2022年及2023年,海螺材料曾委託過海螺水泥的子公司提供作測試或建設之用的水泥及輔助生產設備。

同時,南京易實傑也是既向海螺材料提供乙醇胺,又向海螺材料購買醇胺產品。招股書顯示,南京易實傑於2020年及2021年委託海螺材料提供提供醇胺產品,爲海螺材料於2020年的五大供應商之一,而海螺材料於2020年、2021年及2022年委託南京易實傑提供各類乙醇胺。

1月10日,知名財稅審計專家、江蘇四維諮詢集團首席諮詢師劉志耕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理論上講,關聯交易很容易出現利益輸入或輸出的問題,同時,客戶和供應商重疊,容易引起社會的猜疑,影響公司的社會形象,重疊度較大甚至會影響IPO進展。應該儘量“避嫌”。

不過,海螺材料解釋稱,2020年、2022年及2023年前六個月,其向海螺水泥子公司採購物品僅佔採購總額的1%。同時,2020年及2021年,來自南京易實傑的收入在總收入的佔比分別爲1.4%及0.6%。

爲了進一步瞭解情況,1月10日,記者擬對海螺材料進行採訪,並向其發送了採訪提綱,但是截至發稿並未受到相關回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