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華夏時報

在港股上市五年多後,美團終於出手回購,並連接兩筆。

1月10日晚間,美團發佈公告稱,當日其回購563萬股B類股份,共耗資近3.99億港元。美團方面對《華夏時報》記者確認,這是其自上市以來的首次股份回購。1月11日晚間美團再度宣佈,當日其回購531萬股B類股份,共耗資近4億港元。

事實上,自去年以來股份回購已成爲港股科技公司們的主旋律。其中,除了港股流動性低迷、股價走低這個集體癥結外,美團還面臨着在新流量渠道不斷“踢館”下,如何讓資本市場認識到自己外賣之外的價值這個複雜命題。

首次出手回購

1月10日,對於美團是一個特別的日子。

這一天,美團股價在盤中出現了69.55港元的52周最低點。而如果將時間拉得更長來看,這個價格已經逼近美團2018年9月20日登陸港股時的69港元發行價。

拉昇股價,無疑是美團選擇在1月10日當天出手的重要原因之一。短期來看,效果已經顯現:根據上述美團披露數據粗略計算,美團此次回購均價爲71.07港元每股,而截至1月10日收盤時,美團股價上漲1.7%至71.75港元。1月11日,美團股價收於75.6港元,漲5.37%。

不過,目前美團股價依然身處低谷。作爲參照,美團股價的52周最高點爲186.5港元。而在2021年2月,美團股價還曾達到460港元的歷史最高峯。

事實上,美團在去年11月29日就宣佈了自己的回購計劃,但沒有立即出手:美團宣佈自2023年12月1日起,將不時在公開市場購回總金額不超過10億美元的公司股份。美團CEO王興則在前一天舉行的2023年Q3電話會上表示,目前股價只反映了單一的業務價值,會在考慮業務的投資機會、現金流以及市場狀況等因素後進行回購。1月11日,美團方面發給記者的資料也顯示,未來不排除會進一步回購。

需要提及的是,在美團出手之前,騰訊控股阿里巴巴等港股科技公司自去年就掀起多起股份回購。其中,港交所披露公告顯示,截至2023年12月31日,阿里巴巴當年全年以9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80億元)的總價回購了近9億股普通股。此外,記者在同花順看到騰訊2023年共回購了125次,回購金額近500億港元。

多位業內人士在跟記者交流時提到了港股流動性低迷這個驅動科技公司回購的外部原因:在港股流動性缺失的大背景下,資本市場曾經給予高估值的科技公司們都集體面臨着股價縮水的困境。

透鏡研究創始人況玉清告訴《華夏時報》記者,從理論上來講,實施回購之後股本減少但公司市值不變,每股價值提升會推動股價上漲。此外他還認爲,股價低迷之下,手中並不缺錢的科技公司也在學習蘋果,將大額回購當做股東回報,“蘋果每年80%的利潤不用來現金分紅,而是用於鉅額的股票回購。”

本地生活熱戰

股價變動從來離不開業績表現,它反映了資本市場對上市公司業績發展走勢的“預判”。多位業內人士在跟《華夏時報》記者交流時都認爲,回購只能短期刺激股價,美團股價的後續走勢,還要看業績特別是基本盤的表現能否支撐。

11月28日,美團發佈2023年三季度財報,近765億元的營收同比增長22.1%,約33.6億元的經營利潤同比增長近240%。

但相較去年三季度新業務營收增速未能跑贏美團整體大盤,外界更關注的是作爲美團基本盤的本地商業經營利潤率出現下滑。

當期,美團本地商業收入同比增長24.5%至577億元,佔據公司整體收入的75%,經營利潤同比增長8.3%至101億元,是公司整體經營利潤的3倍,不過17.5%的經營利潤率卻出現下滑,上年同期這個數字超過20%。美團對此的解釋是,餐飲外賣經營利潤的穩健增長被到店、酒店及旅遊業務經營利潤的同比下降所部分抵銷。

這反映出美團在本地生活市場裏遭遇的激烈競爭:相較於護城河更高的外賣業務,抖音、快手、小紅書等新的流量渠道紛紛將內容引流當做本地生活戰場的突破口。一個例子是:去年10月,抖音生活服務宣佈計劃在未來一年投入5億元加碼探店經濟。

百聯資訊創始人莊帥在跟《華夏時報》記者交流時認爲,抖音在本地生活的優勢在於7億的日活用戶以及用戶停留時長,此外還在於直播電商業務和內容及電商生態的建設,但他同時也認爲,相較美團其短板在於用戶的購物心智較弱需要培養,此外沒有地推團隊、配送團隊和城市化運營團隊,只能依託第三方服務和管理本地商家,以及商業化內容過多容易導致用戶流失等。

美團也在本地生活市場積極迎戰,財報中最明顯的變化是美團營銷開支大幅增長。去年Q3財報顯示,美團當期銷售及營銷開支超過169億元,同比增長55%。事實上,美團CFO陳少暉在去年Q2財報會中就提到,三季度美團將推出一系列營銷活動,進一步優化營銷策略。

此外,在內容方面,美團也在持續加碼直播。陳少暉在去年Q3財報電話會議中披露,過去幾個季度美團都在加強直播方面的能力,9月的日均直播場次相比6月增長了300%,交易額相比2019年同期增長150%。

陳少暉當天還提及,服務零售市場仍然處於高增長階段,尤其是在挖掘低線城市的增長潛力方面。而在談到行業競爭時他表示,“本地服務的滲透率仍有繼續提升的空間,競爭有利於消費者和商家,爲商業創新和積極變化提供動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