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1年,美股生物科技曾經一度攀升到高位,但隨後又在2022年泡沫破滅,股價一瀉千里。

不過隨着去年年底美聯儲降息預期的逐漸升溫,該行業成爲最大的收益者之一。

自去年10月中旬以來,$SPDR標普生物科技ETF(XBI.US)$累計漲幅高達近30%,“木頭姐”旗下$ARK生物基因科技革新主動型ETF(ARKG.US)$累漲超20%,$生物科技指數ETF-iShares$也錄得兩位數漲幅,$iShares安碩美國醫藥ETF(IHE.US)$則漲超6%。

值得注意的是,多隻醫療股正悄悄逆市上漲,罕見病巨頭$Sarepta Therapeutics(SRPT.US)$在今年短短八個交易日已累計漲超20%,仿製藥巨頭$Viatris(VTRS.US)$、$梯瓦製藥(TEVA.US)$分別錄得約10%的漲幅。

此外,美國醫藥巨頭$禮來(LLY.US)$、$默沙東(MRK.US)$、$艾伯維公司(ABBV.US)$、$福泰製藥(VRTX.US)$等公司接連創下歷史新高。

展望2024年,大藥企是否真的開始“開倉放糧”?2023年末行業新出現的樂觀情緒能否持續到2024年?巨頭大規模併購潮已出現

大型製藥公司宣佈的一系列生物技術併購活動,也加劇了行業氣氛的急劇轉變。

全球知名投資銀行Stifel報告顯示,由於Biotech的估值來到了合理區間,2023年大型製藥對生物技術收購量接近創紀錄水平,預計2024年將繼續保持高併購量。

值得留意的是,來自數據提供商LSEG Deals Intelligence的數據顯示,僅2023年最後一個月,由艾伯維(Abbvie)、百時美施貴寶(BMS)和阿斯利康等製藥巨頭推動的美國上市生物技術公司的併購交易規模就超過250億美元。

從2023年年底出現的大規模併購交易來看,大型製藥商正在將收購作爲其重要的戰略,以應對重磅療法即將到期的“專利斷崖”。

此外,2023年最後2個月左右的時間裏,生物科技股出現反彈的背後,毋庸置疑還是美聯儲暗示2024年可能會有多次降息。

美國的市場分析師們認爲,

去年,生物技術股去年受宏觀經濟狀況的影響太大。現在,這些情況正在得到改善,生物技術股票的價格和企業市值正在迴歸歷史正常水平。

市場觀點也認爲,生物科技公司將更容易籌集資金,對於那些藥物管線仍然處於早期和中期階段的公司來說,這一點尤其重要。較低的利率提高了風險偏好,吸引投資者押注於生物科技公司,以獲得潛在的更高回報。分析師怎麼看?

興業證券資深海外醫藥分析師餘克清認爲,2021和2022年納指生物科技板塊連續回調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外界宏觀原因導致的流動性收緊,尤其是在風險資本領域,對創新藥板塊造成了顯著影響。由於創新藥企業往往依賴外部融資來推動研發和商業化進程,流動性的減少導致這些企業融資成本上升,還會限制其研發新藥的能力。此外,投資者在流動性緊縮時可能更傾向於風險較低的投資,從而減少對創新藥板塊的投資。

市場觀點認爲,目前,多重利好因素逐漸積累:

一是創新藥行業近期頻繁出現重磅產品;

二是經過前期充分消化後,目前美股創新藥整體估值水平仍在歷史低位;

三,創新藥投融資情緒好轉,以及大藥企收併購需求未來1-3年的持續爆發。

一方面,FOMC加息進程接近尾聲,全球投融資情緒正在回暖,另一方面,大藥企大單品進入週期尾聲,亟待拓展管線或收購生物科技類公司成熟管線,創新動力很強,而目前美股生物科技類公司估值已足夠便宜,大藥企收購動力很大。

摩根士丹利分析師也表示,隨着股市的反彈和併購的大多數領先指標的積極變化,預計交易活動將在2024年同比改善,然後在2025-2026年恢復正常。

巴克萊銀行也指出,

儘管IPO市場仍比2020年和2021年的火爆時期冷得多,但生物技術公司在2023年籌集的現金比2022年多27%。雖然2023年生物技術公司的交易數量相對較低,僅爲11筆,但推進的交易規模更大,平均IPO規模從2022年的2.2億美元的前一高點躍升至2.53億美元。

該行預計今年IPO市場有可能“更加積極”,部分原因是尋求上市的公司越來越多,而且利率下降的前景“通常預示着資本市場環境將更加積極”。

美銀認爲,生物技術和製藥板塊有望在2024年迎來更大的上行催化劑。該行表示,

這兩個板塊的估值都很有吸引力,製藥行業的市盈率爲18倍,生物技術行業的市盈率爲14倍。此外,由於人工智能的發展,藥物研發正變得更加可行。

Piper Sandler分析師認爲,

在經歷了又一個困難的一年之後,有跡象表明到2024年生物技術行業會開始復甦。暫停加息將一定程度上解決生物技術的融資問題,而且併購仍然活躍。該行並將$Arrowhead Pharmaceuticals(ARWR.US)$、$傳奇生物(LEGN.US)$、$阿里拉姆製藥(ALNY.US)$三隻生物科技股列爲2024年的首選股,理由是估值具有吸引力,且產品發佈渠道豐富。

不過,高盛則警告說,即使利率開始下降,該行業仍將面臨很多挑戰,包括藥品定價改革和美國總統大選。

編輯/Somer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