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時基金總部辦公地點——深圳市基金大廈外景

◎記者 何漪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

2023年,AI取得突破性進展、國產創新藥大豐收、衛星互聯網行業蓄勢待發、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投資提速……展望2024年,前沿科技創新會帶來哪些新期待?1月12日下午,在“新產業 新模式 新動能——博時基金2024年投資聯席會”上,博時基金科創團隊進行了全面闡述。

MR等智能硬件受關注

作爲2023年熱點,ChatGPT出圈後,AI大模型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國內外大模型呈現百花齊放的態勢。博時基金權益投資四部基金經理齊寧表示:“近兩年,隨着大模型技術持續提升,國內大模型的功能相當齊備。”

齊寧還認爲,大模型的出現,賦予計算機自主認知能力,解決了AI作爲商業模式的有效性問題。具體看,AI在B端、AI+辦公、AI+遊戲等領域應用效果明顯,有效提升了辦公生產效率,助力生產降本增效,提高交互體驗;AI在自動駕駛領域的應用,有助於向全自動駕駛階段的加速升級。

齊寧表示,硬件是AI落地的重要載體。AI模型與消費級硬件相互結合後,將會對PC電腦、手機、AI+MR等智能硬件帶來創新性變化。

談及智能硬件,博時基金行業研究部總經理助理兼基金經理黃繼晨分析了未來產業趨勢。

黃繼晨表示,空間計算是元宇宙的基礎技術之一,通過空間數據和算法對空間信息進行處理和分析,使得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無縫混合,兩個世界之間可以相互感知和交互。隨着空間計算、3D內容生成技術逐步成熟,蘋果發佈首款MR(混合現實)頭顯設備Vision Pro,MR硬件將率先增長至千萬級量級。

從產業週期看,黃繼晨表示,投資節奏可遵循“先硬後軟”的原則。“作爲一款劃時代的新硬件產品,MR在放量初期,預計會呈現內容應用、智能硬件雙螺旋上升,互相促進的特徵。”

第一階段,MR推出後,硬件供應鏈大都集中於亞太地區,尤其是中國和日本,硬件環節關鍵零部件供應鏈、資本開支環節值得重點關注。第二階段,待MR二代產品在全球放量後,相關內容應用的投資機會有望展現出來。

醫藥生物產業空間巨大

作爲萬億級規模的黃金賽道,醫藥行業的發展空間巨大。在衆多細分領域方面,博時基金權益投資三部基金經理陳西銘表示,創新藥賽道是好行業,迎來佈局的好時點,其內部驅動力會醞釀出不錯的中長期機會。

具體看原因:一是宏觀因素,美聯儲降息預期、人口老齡化等趨勢下,將刺激行業持續升溫;二是政策方面,政策鼓勵創新,且在降低流通環節損耗等方向指導下,利好有創新力的公司發展。

投資方面,陳西銘看好四大品種:一是胰高血糖素樣肽-1(GLP-1)相關藥物;二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相關新藥;三是阿爾茲海默症相關治療手段;四是自身免疫類藥品。

“對於醫療健康、農業食品等行業,合成生物領域廣闊前景,有望成長爲萬億級別的產業。”博時基金行業研究部投資經理助理兼高級研究員虞志豪表示。

虞志豪認爲,合成生物學公司主要分成兩類:一是後端產品型公司,即藉助合成生物學手段,生產合成生物產品;二是前端平臺型公司,提供生物體設計與軟件開發的平臺化集成系統。

“前端產品型企業缺乏應用落地產品,盈利能力相對受限;後端產品型企業打通了整個產業鏈,近年來得到快速發展,盈利水平不斷提升,具有不錯的投資價值。”虞志豪說。

把握新型電力系統投資主線

博時基金行業研究部高級研究員金欣欣表示,隨着全球能源轉型,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性將越發凸顯,內外需求共振,推動行業需求持續增長。

金欣欣表示,新型電力系統對智能化要求相對較高。新型電力系統智能化提升後,有利於支撐電力系統的發展,提升產業鏈毛利率,從而形成行業高壁壘。

具體看,新型電力系統的組成元素相當豐富,構成了源網荷儲一體化系統。該系統形成了能量流與信息流雙向流動,機制上存在電力市場化改革帶來的變化,需求端存在“雙碳”目標帶來的調節需求增長。

在投資方面,金欣欣表示,需關注新型電力系統多條主線。電網側,關注大規模遠距離運輸,以及分佈式綜合能源;儲能側,多種儲能方式並行,將成爲新的趨勢。其中,除了電化學儲能,抽水蓄能、火電靈活性改造、氫能等多種靈活性資源將迎來發展機遇。

聚焦衛星產業鏈機會

對於衛星互聯網產業發展趨勢,博時基金行業研究部研究員包江麟進行了分享。包江麟表示,2023年是衛星互聯網發射的元年。推動衛星互聯網,有望在全球覆蓋通信和聯網能力。隨着衛星通話功能面世,智能手機等通用終端應用落地,標誌着高軌衛星通信正式打開大衆服務市場。

包江麟表示,國內在軌衛星應用領域,主要包括通信、導航和遙感。其中,衛星通信、衛星導航應用各佔15%至20%,衛星遙感應用佔比40%至50%。

包江麟表示,整體看,衛星互聯網的衛星星座製造滿足通信導航功能,通信載荷端包括雷達、通信載荷、透明轉發、星間鏈路等技術,在製造鏈佔有較高的價值量,其屬於衛星互聯網核心的技術;衛星應用服務處於衛星產業鏈下游,包括衛星通信、導航、遙感相關應用服務、應用軟件和終端硬件,具備較大的市場空間、較強的盈利能力。

此外,包江麟還表示,在衛星製造規模化、星座計劃啓動的背景下,衛星製造進入“工業化”大規模生產時代。衛星互聯網的星座組網建設,有望推動衛星大規模組網及通信、導航相關應用落地。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