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北京大學電子工程專業學士,中山大學工商管理碩士,8年基金經理從業經歷。具有近8年通信及計算機行業工作經驗,曾任職於廣東省電信規劃設計院、惠普公司;13年TMT行業研究與投資經驗,2012年9月加入金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先後任電子行業研究員、研究小組組長、基金經理助理、基金經理等,現任金鷹基金首席投資官、成長投資部總經理、基金經理。

在投資中,金鷹基金首席投資官、成長投資部總經理、基金經理陳穎敢於成爲孤勇者。基於對行業和公司的深入研究,他敢於在左側逆向佈局並長期持有,也會在市場情緒高漲時保持冷靜,不盲目跟風。

陳穎頗爲關注行業中的變化,以跟上時代變化的腳步,捕捉時代發展的風口,把握結構性機會。得益於提前佈局人工智能(AI)等行業,2023年,由陳穎管理的4只基金表現較爲出色,其中金鷹科技創新股票A以37.71%的收益率拿下股票型基金的年度收益率冠軍。

陳穎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2024年的市場中,一些產業的變化或會帶來結構性機會,他將努力把握這些變化,並重點關注AI、智能汽車、生物醫藥等行業的機會。

分辨行業變化的屬性

“某種程度上說,趨勢、羣體共識是阻礙成果的因素,雷同的投資組合是我們要避開的。由於市場的鐘擺式擺動或市場的週期性,所以最終勝利的關鍵在於逆向投資。”霍華德·馬克思在《投資最重要的事》一書中如是說。在投資中,陳穎秉持的是左側逆向思維,他會着力尋找空間比較大的行業或公司。

回溯2023年的投資,陳穎認爲自己做對了三件事:一是在2022年就已經系統梳理出AI相關上市公司,並早早佈局了相關標的,得以捕捉到2023年初的AI行情;二是2023年二季度合理控制倉位,尤其是控制了投資組合在AI板塊上的持倉,避免組合出現大幅回撤;三是2023年三四季度時進行了持倉結構的調整,在投資組合中增配了電子和傳媒板塊。2023年,陳穎管理的4只基金收益率較爲突出,其中金鷹科技創新股票A2023年的收益率達37.71%,在股票型基金中排名第一。

幾次準確把握行業機會和風險的背後,是陳穎過去多年實業工作經歷和豐富投研經驗,以及在這一過程中歷練出來的對行業發展趨勢的研判能力,他會通過自己的產業研究,選擇發展空間大、符合時代發展趨勢的行業。在進入基金行業之前,陳穎曾任廣東省電信規劃設計院項目經理、中國惠普公司技術顧問、戴爾公司高級系統顧問,從事投研工作後,他研究覆蓋的領域擴大到機械、電新、汽車等方向,複合的工作和投研經歷形成了他研究行業的系統方法,也讓他能在紛繁複雜中把握關鍵。

世界上唯一不變的是變化本身。在日常研究中,陳穎認爲思考和把握行業的變化是最關鍵的,並且要分辨這些變化的屬性,是屬於革命性的變化,還是屬於週期性的變化,亦或是階段性的變化,不同的變化類型代表着不同的行情級別。

他以TMT行業爲例,整體來看,這一行業的龍頭公司所從事的業務已經相對穩定,沒有太大的變化,沒有革命性的驅動因素,板塊的股價表現不會出現特別大的變化,但並不缺乏投資機會,深入研究會發現,AI、MR等新技術正深刻影響行業發展,短劇等形態也給行業帶來新鮮元素,通過分析這些變化是趨勢性的還是事件性的,對行業影響持續的時間,來捕捉行業內大的結構性機會。

在找對行業貝塔後,陳穎也會挖掘個股阿爾法,從長期來看,他相信公司成長帶來的投資價值,希望能找到穿越牛熊的十倍、百倍股。在具體公司的研究上,他會盡可能地全方位考慮公司的投資價值,但不同階段的公司和不同類型的公司側重點會不一樣。比如對於目前很受關注的AI領域的公司,因爲這一產業處在從零到1的過程中,大概率短期內不會有業績,所以他會淡化估值,更多地關注公司的管理層以及公司所在行業和產品未來的應用空間。對於消費電子類的公司,則會測算其未來的產能、收入和盈利空間,觀察和調研其下游客戶等,評估其估值是否被低估。

迭代投資框架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陳穎認爲,投資中需要把握行業和時代的變化,而投資這件事,也需要不斷做出改變和進化。他坦言,雖然左側佈局並長期持股可能會在單個公司的投資標的上收穫較高收益,相對偏左側的投資理念也讓陳穎在多個年份取得了不錯的業績,但這樣的投資風格在短期沒有跟上市場風向時也會承受一些壓力,此前他管理的基金會在個別年份表現欠佳,而且一些左側佈局的公司,雖然在買入時佔基金規模的比例較高,但因爲持倉時間比較久,基金規模的增幅可能遠大於公司股價的增長,從而導致這些公司在組合中的佔比大大降低,收益攤薄,對組合的貢獻也降低了。

投資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法,所以近些年來,陳穎也在持續完善自己的投資策略,不斷優化產品組合框架體系,平衡左側和右側的問題,比如相對均衡的行業配置,以及在左側的時候儘量不要過於集中,倉位相對降低一點,等到行業或個股業績有右側信號的時候,再慢慢增加持股,用這些方法來平滑基金淨值的波動,努力給投資者帶來更好的投資體驗。

除了適應變化,投資中也需要獨立和冷靜的思考,有自己的獨立觀點。“大家情緒高漲的時候,相對剋制一點;在大家悲觀的時候,我們可以稍微樂觀一點,這樣會從容一些。”陳穎介紹,在2023年年初的AI上漲行情中,他沒有一味地被市場裹挾,當時選擇深入研究產業,看到利好和變革的同時,也看到行業中存在的困難。這時再結合對新興產業一般發展規律的總結,他認爲國內的AI行業的發展可能不會像外界想的那麼快,所以沒有繼續提高AI板塊的倉位。在外界特別樂觀的時候,他相對冷靜一些。反而是到了2023年八九月份,在外界開始出現悲觀情緒的時候,他覺得隨着海外應用的輻射、國內大模型和政策陸續落地,板塊又具備了較強的性價比,於是進行了重新配置。

此外,陳穎也深諳風險控制的重要性,貫穿長期投資成功之路的是風險控制,在他的投資體系中,他不會機械地去想怎麼控制風險,自上而下制定宏觀策略以及方向、自下而上研究個股的時候都會考慮潛在的風險點。在宏觀經濟和行業的研究中,他會不斷反思自己的策略判斷會不會過於激進,在個股的研究中,他會關注公司股價漲跌,確保足夠的安全空間。“最後呈現出來的組合倉位、產品回撤只是自然的結果,我們更多希望在過程中去控制,否則可能會陷入到越控制越被動的窘境。”他說。

關注AI應用

近期A股市場出現一定程度的調整,對此,陳穎分析:“短期的殺跌可能有資金面等各方面的因素,但從宏觀基本面的角度看,美國十年期國債收益率下行,人民幣匯率反彈,國內的地產政策在持續優化,基建等各方面政策也陸續在出臺之中,很多優質公司股價向下的空間不大,到了前期的低點後或有較強的反彈動力,所以我相對比較關注2024年一季度的行情。”

陳穎還表示,中國經濟將呈現溫和復甦的趨勢,當前宏觀經濟和房地產行業處於尋底的階段,內外資分歧有待收斂,權益市場也在磨底的過程中,對於接下來的市場,一些產業的變化或會帶來結構性機會,他管理的產品也將會進行更均衡的佈局。

在關注方向上,他認爲,科技板塊或是中長期值得重點關注的領域,科技板塊是資本市場活躍的重要組成部分,可關注該板塊未來3-5年的中長期發展。

細分來看,陳穎仍然關注AI板塊,“人工智能不是一個一兩年的行情,可能至少是五年到十年以上週期的行情。”具體到2024年的投資,他較爲關注AI的應用,將重點關注垂直類應用公司。“我覺得需要更加關注AI終端,以及內嵌在音箱、掃地機器人、冰箱、電視等設備上的AI功能,藉助AI,它們將具備與人們進行簡單對話和指令交互的能力。我有一個大膽的預測,2024年的AI應用可能會在邊緣端或終端上進行一些創新,AI正逐步走入日常生活。”陳穎表示。

電子板塊的投資機會也值得關注。消費電子週期的復甦疊加MR產品的上市,以及汽車電子週期向上,會給汽車電子和消費電子等細分領域帶來機會。陳穎特別提到智能汽車發展帶來的需求,“早在2017年,我們就提出了一個觀點,智能汽車可能將會像智能手機取代傳統手機一樣,取代傳統汽車。我們在2023年半年報和三季報中都明確表示,關注汽車和智能駕駛領域的發展。”他表示,汽車整體的電子化率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智能化不僅體現在能否實現完全自動駕駛,還體現在屏幕智能化、液壓控制等方面。未來,汽車中使用的互聯網和IT產品會越來越多,特別是會有更多的零部件電子化,包括電子手剎、電子轉向等,汽車智能化程度的提高是不可逆的趨勢。

此外,他認爲信創、數據要素、黃金等領域也可能會有較好的投資機會,他也會加大如消費、醫藥領域的投研精力,特別是挖掘休閒消費和保健消費等細分行業的機會。

責任編輯:石秀珍 SF18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