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讀數一幟

IPO承銷項目的減少直接導致投行承銷收入的明顯下滑。2023年,62家券商承銷金額和承銷保薦費同比分別減少31%和26%

文|張欣培 周楠

編輯|楊秀紅

2023年對於券商投行來說,機遇和挑戰並存。上半年全面註冊制落地爲投行帶來更多的項目機會,但下半年的IPO(首次公開募股)收緊則使投行IPO業務幾近停滯。

《財經》據交易所網站統計,以更新日期爲準,2023年A股市場共有273單IPO終止審覈,其中上交所終止93單,深交所終止141單,北交所終止39單。

Wind(萬得)數據顯示,2023年,發審委共審覈了308家擬IPO企業的上市申請,較2022年的583家減少了34.82%。

IPO承銷項目的減少直接導致投行承銷金額的明顯下滑。2023年,62家券商IPO承銷金額爲3589.71億元,同比減少31%;承銷保薦費用215.06億元,同比減少26%;而在2022年,65家券商IPO承銷保薦金額爲5222.55億元,承銷保薦費用288.69億元。

頭部效應依然十分明顯。2023年,前十家券商承銷項目佔總數的58.47%,而“三中一華”幾乎囊括了所有IPO大項目。

2023年最賺錢的投行依然是中信證券。Wind數據顯示,2023年,中信證券實現承銷保薦費用29.35億元,穩居首位。有七家券商的承銷保薦收入超過10億元,不過也有七家券商收入不足千萬元。

2023年的IPO收緊對券商投行產生了較大影響,IPO收緊的情況是否會延續到2024年?

“2024年,(IPO)這個節奏到底會怎樣走?我想需要審時度勢地來看市場的情況。”瑞銀證券全球投資銀行部聯席主管孫利軍表示,在當前階段二級市場相對比較脆弱的情形下,一級市場的發行節奏很難有較快回升。

“從整個2024年看,比較關鍵的因素是二級市場的表現,包括各項政策的匹配、各方面的呵護,如果市場能夠恢復到常態,在發行節奏上也有機會回到過往2021年到2023年常態的節奏。”孫利軍提到。

頭部效應凸顯

近年來,券商行業頭部效應十分明顯。不過,2023年,其數據佔比也開始出現略微變化。

Wind數據顯示,2022年,前十家券商承銷IPO項目279家,佔比60.52%。2023年,這一比例出現微降。數據顯示,2023年,排名前十的券商合計承銷項目207家,佔比58.47%(包括聯席承銷項目)。

一梯隊陣營較爲穩固。2023年,龍頭券商中信證券以34家的承銷數量穩居首位,不過優勢卻沒有上年明顯,僅比排在第二位的中信建投多出一家。而在2022年,中信證券承銷的IPO數量是45家,比排在第二位的中信建投多四家。

海通證券與國泰君安分別以22家的承銷數量並列第三,民生證券與華泰聯合均承銷20家,並列第五。第七名至第十名分別是中金公司、申萬宏源、國信證券、國金證券

與2022年相比,表現較爲突出的券商有海通證券、民生證券與國金證券。2023年,海通證券IPO承銷數量排名由此前的第五名上升至第三名,中型券商民生證券排名由之前的第七名上升到第五名,國金證券也擠進前十。

中金公司在2023年表現則稍顯遜色。2022年中金公司IPO承銷數量排名第三,而到2023年則下滑至第七名。國投證券則由2022年的第八名下滑至第十六名。

項目數量與承銷保薦費用有着較大關係。Wind數據顯示,2023年,62家券商共賺取IPO承銷保薦費用215.06億元,較2022年減少了26%。前十家券商IPO承銷保薦費用是147.42億元,佔全部的68.54%,與2022年幾乎一致。

2023年,IPO承銷保薦費用收入超過10億元的券商只有七家。其中,最多的依然是中信證券,2023年共賺取29.35億元。海通證券以22.41億元的收入位列第二。中信建投實現22.28億元的承銷保薦費用,以微小差距處於第三位。國泰君安、民生證券、華泰聯合、中金公司分列第四至第七名。

儘管有62家券商參與到IPO中,但是從收入上看,中小券商的收入微乎其微。

Wind數據顯示,有31家券商的IPO承銷保薦收入低於1億元,國元證券、大和證券、川財證券、中德證券、萬聯證券等券商的收入不足千萬元。

“全面註冊制考驗的是投行的綜合能力,很明顯優勢都在頭部券商,中小券商要想實現逆襲並不容易。”一位中型券商投行人士向《財經》表示。

實際上,也有一些中小券商將目標轉向了北交所。2023年開源證券承銷了六家北交所項目,五礦證券、華源證券、華西證券在北交所上均有項目收穫。

值得注意的是,隨着科創板、創業板等IPO的收緊,頭部券商也加入了北交所的競爭。中信證券、中信建投、中金公司等也都有多個項目入賬。

“三中一華”包攬大單

Wind數據顯示,2023年A股市場IPO募集金額爲3589.71億元,較2022年減少31.26%。2022年IPO募集金額爲5222.55億元。

2022年,中信證券IPO募集金額超過1000億元,但是2023年這一金額只有500.33億元。海通證券以466.15億元的募資規模排名第二。中信建投與中金公司的募資規模分別爲394.02億與322.45億元。國泰君安以317.14億元的規模位列第五。

根據Wind統計,2023年,僅有7家券商IPO募資金額超過百億元,而2022年爲13家。有9家IPO募資金額在50億元至100億元之間,20家券商募資金額在10億元至50億元之間。

IPO大單向來是券商投行爭奪焦點。保薦的“巨無霸”公司上市,投行亦能分享IPO盛宴。

2023年,首發募集資金規模最大的IPO項目爲在科創板上市的華虹公司,募資規模爲212.03億元。

當年8月7日,華虹公司登陸科創板,由六大券商“護航”——聯席保薦人爲國泰君安和海通證券,聯席主承銷商爲國泰君安、海通證券、中信證券、中金公司、東方投行、國開證券。

招股書顯示,華虹公司IPO的保薦承銷費用約2.61億元。

整體來看,在2023年拿下IPO大單,仍是以“三中一華”爲代表的龍頭券商。

Wind數據顯示,2023年登陸A股市場的公司中,以募資總額排名,華虹公司以212.03億元排在首位,芯聯集成-U、晶合集成分別排在第二、第三位,募資總額分別爲110.72億元和99.60億元。

2023年首發募資總額進入前十名的還有陝西能源、航材股份、阿特斯、華勤技術等。上市板塊方面,滬市和深市主板分別有兩家和一家,六家登陸科創板,一家登陸創業板。

上述IPO募資總額排名前十的公司背後,有哪些投行參與承銷保薦?

拿下IPO大單的主要是“三中一華”。據《財經》梳理,上述十單中,中金公司獨立保薦三家,中信證券獨立保薦兩家、聯合保薦一家,中信建投、華泰聯合分別保薦一家。此外,海通證券獨立保薦一家、聯合保薦1一家,西部證券聯合保薦一家,國泰君安聯合保薦一家。

主承銷商方面,包括聯合承銷在內,中信證券共參與六單,中金公司參與五單,華泰聯合和中信建投均分別參與三單。

承銷保薦費方面,上述2023年募資總額排在前十的公司,IPO承銷保薦費大多在1億元以上。華虹公司、芯聯集成-U、晶合集成三家公司的IPO承銷費用分別爲2.61億元、2.56億元、1.97億元。

中小券商撤否率高

2023年,IPO收緊,嚴監管態勢延續,劍指“帶病闖關”“一查就撤”等突出問題。這一年,撤單情況十分突出。

《財經》據交易所網站統計,以更新日期爲準,2023年A股市場共有273單IPO終止審覈。其中,創業板2023年141單終止項目中,有135單是因主動撤回終止IPO,佔比超九成。

從保薦機構來看,有9家券商的保薦項目主動撤回數量超過了10家。最多的是中信證券,主動撤回IPO數量有28家。民生證券以20家的數量緊隨其後。海通證券、中信建投、國泰君安的主動撤回數量均爲19家。

有券商人士表示,頭部券商保薦項目基數大,所以撤回數量的絕對值會偏高。從撤否率上看,中小券商撤否率更高。

華林證券、甬興證券、華金證券、紅塔證券2023年均只申報了一個IPO項目,但是全部撤回,撤否率達到了100%。西南證券三個IPO項目主動撤回兩個,撤否率爲66.67%。銀河證券撤否率爲57.14%。中德證券、華創證券、江海證券、華興證券的撤否率均爲50%。

分行業來看,2023年,“喫穿住”行業成爲IPO撤單“重災區”。

2023年7月,部分行業審覈受限的消息傳出,市場傳聞“喫穿住”等行業的IPO基本被勸退(除非行業龍頭)。

從數據來看,消費類公司的IPO之路波折不斷。

衝擊IPO兩年的阿寬食品在2023年底終止IPO。據深交所網站當年12月19日披露的信息,阿寬食品及保薦人申請撤回發行上市申請文件。這距其首次披露招股書已有兩年。

據Wind不完全統計,2023年全年,有超過30家消費類公司撤回IPO,行業覆蓋食品製造業、餐飲業、農副食品加工業等,涉及老鄉雞、老孃舅、沃隆食品、想念食品、週六福、德州扒雞、八馬茶業等。

上述撤單企業中,有公司三度衝擊IPO折戟。

據深交所網站披露的信息,週六福(保薦人中信建投證券)於2023年11月8日向該所主動撤回上市申請,該所決定終止對週六福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在主板上市的審覈。

這已經是週六福第三次衝擊IPO。2019年、2020年,週六福兩度衝擊IPO未果,2022年7月第三次遞表,但最終以主動撤回告終。

行業企業密集撤單,與監管動向關係密切。

2023年8月,IPO提高上市門檻的各種消息在市場傳開。當年9月中旬,證監會在答記者問中回應,“這些傳聞不一定全面,準確”,且對諸多問題進一步明確。

針對IPO撤單問題,中國證監會也回應表示,近期撤回的企業,主要存在控制權穩定性不足、業績下滑等影響企業持續經營能力的問題。

“對於媒體報道中涉及的產能過剩、週期性強及天花板低的行業企業,審覈實踐中,證監會、交易所充分關注行業發展趨勢以及發行人自身情況,根據產業政策、發行條件、板塊定位嚴格審覈把關。”證監會表示。

證監會同時表示,支持科技企業發展。證監會深入推進科創板建設,堅守科創板定位,支持六大行業中符合條件、擁有關鍵核心技術的“硬科技”企業通過科創板做優做強,引導資源向科技創新領域集聚。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