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行北京分行副行長王都富擬任工銀安盛人壽董事長。同時,工行總行財會部張濤已出任工銀安盛人壽CFO。

原標題:一年多等待,工銀安盛人壽終迎新帥,後繼者王都富如何謀篇佈局?

文/每日財報 程意

擁有最豪華股東背景的壽險公司工銀安盛人壽,在“掌門人”空缺一年多後,終於迎來新的接任者。

據市場公開報道,工行北京分行副行長王都富擬任工銀安盛人壽董事長。同時,工行總行財會部張濤已出任工銀安盛人壽CFO。

當前,個險渠道受代理人下滑影響,行業保費收入放緩,工銀安盛人壽保費端增長受到極大挑戰,改革勢在必行。作爲銀行系險企“老大哥”的工銀安盛人壽有哪些新的謀篇佈局?新帥又將帶領公司走向何方?

新帥上任四年被換,掌門職位空缺一年有餘

時間週期拉長,2018年4月之前,工銀安盛人壽董事長一職由來自工商銀行系統孫持平擔任,當年因已到退休年齡而辭任。

也就是從那時開始,同樣來自“工行系”的馬健接過接力棒,擔任工銀安盛人壽董事長、執行董事的職務。

據悉,馬健於1984年10月加入工商銀行,歷任從基層網點、支行、分行至工總行各個層級的管理工作,工作範圍涵蓋了個人金融、銀行卡、計劃財務、運行管理以及內部審計等多個領域。

然而,才過四年多時間,馬健就因工作變動原因,於2022年11月18日向公司董事會遞交書面辭呈“卸帥”而去,不再擔任工銀安盛人壽董事長、執行董事職務。

此後,工銀安盛人壽董事長職位一直未有新的任命,已經空缺一年有餘。

公開信息顯示,此次新擬任的董事長王都富,曾任工行個人信用消費金融中心總經理,並於2016年12月正式擔任工行牡丹卡中心總裁一職,而後在2021年5月出任工行北京分行副行長。

不難發現,一把手的頻繁變動和近一年多時間的空缺,也體現出工銀安盛人壽可能在戰略發展策略上推行緩慢。因爲對於險企來說,不同執掌人的上任往往意味着發展側重點的變更,整個集團或都需要爲此進行調整,調整所造成的成本很難被忽視,一個更穩定的管理層格局往往對保司的發展更爲有利,我們也需要進一步觀察,在董事長職位獲批後,工銀安盛人壽的盈利能力、管理質量是否會有新的改變。

最新業績喜憂參半,“增利不增收”成代名詞

在衆多銀行系保司中,工銀安盛人壽無疑是最受關注的那一個,由中國工商銀行、法國安盛集團、中國五礦集團等實力雄厚的中外股東合資組建而成。

一面是依仗國內最大的銀行公司及資本雄厚的投資公司,一面是國際知名的人壽保險集團,此前“聯姻”一度被市場視爲銀行系壽險實力擔當和國際巨頭的強強聯合,特別是在當前代理人渠道發展面臨轉型壓力的背景下,工銀安盛人壽特有的銀行渠道資源優勢,是其受到安盛青睞的最主要原因,工銀安盛人壽同樣也寄希望於安盛的代理人優勢開闢出新的天地。

但工銀安盛人壽在去年的表現喜憂參半,具體表現爲增利不增收。在2023年上半年,工銀安盛人壽實現保費收入262.41億元,同比下降20.05%;淨利潤實現翻倍增長至7.15億元,相比於2022年上半年上升了118.62%,也就說是其在2023年上半年出現了增利不增收的現象。

而接下來的時間,該現象也一直在蔓延。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工銀安盛人壽取得保費收入僅爲343.82億元,同比下降17.77%;在利潤端,則相較2022年前三季度虧損的4.65億元,實現了扭虧爲盈,淨利潤達5.39億元。

對比10家銀行系險企2023年前三季度業績來看,高達7家險企保費端出現了比較大幅度增長,其中招商信諾、中銀三星、中荷人壽這三家保司甚至出現了超30%的增長速度,工銀安盛人壽保費增速顯然嚴重掉隊。

但喜的一面也非常明顯,在10家銀行系險企淨利潤出現了較大幅度惡化情況下,工銀安盛人壽利潤改善幅度最大。要知道2023年保險行業投資端出現了巨大波動,導致整個行業利潤端均飽受不同程度陣痛。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工銀安盛人壽2023年前三季度綜合投資收益率較2022年末的2.12%增長42BP至2.54%,從而順利實現扭虧爲盈,着實不易。

銀保渠道問題猶在,改革勢在必行

我們知道,銀行系保司由於主要業務以銀保渠道爲主,銀行又在業務開展中佔據主導地位,往往導致渠道費用較高,保司也很難在這個過程中主動對費用進行控制。

此外,銀保渠道在去年也暴露出來不少的問題,特別是在銷售的誤導這一塊。如有媒體曝出多家銀行理財經理只對保險產品的年化預期收益率着重介紹,但對保險產品相關費用等關鍵信息隻字不提。而消費者最終獲得的收益,其實是在扣除相關費用後的收益。

針對這些亂象,2023年年初,銀保監會《人身保險產品“負面清單”(2023版)》重磅出爐,劃定90條違規行爲“紅線”,與2022版負面清單相比新增的八條內容中多涉及增額終身壽險產品,主要指向增額終身壽險減保規則不明確、定價費用率顯著低於實際費用率等問題。

而在此前對人身保險產品的監管過程中,產品前五年退保率過高、長險短做、產品保障程度低、變相理財等也成爲銀保監會多次通報的典型問題。

在行業亂象亟待整治的當下,工銀安盛人壽也出現了同樣的境況。根據其披露的2023年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該公司旗下的“工銀安盛人壽財富盈門年金保險”退保率達到了驚人的73.75%,年度累計退保規模超26.29億元。

當然,退保率高企也並非是工銀安盛人壽一家公司存在的問題,其他的銀行系保司也大多存在這樣的問題,但像工銀安盛人壽這樣單一產品出現如此之高的退保率和退保金額,顯然有些不正常。

事實上,這也與工銀安盛人壽長久以來以銀保渠道做爲核心銷售渠道不無關聯,此前其在規模保費中的佔比保持約在93%以上,同時在2018年至2019年間,工銀安盛人壽渠道手續費和佣金支出大幅度上漲,已從27.73億元增至35.57億元,增幅高達28.27%。

工銀安盛人壽高層也表示,渠道改革是接下來公司改革的重點。於是,近幾年工銀安盛人壽開始發力個險、團險、互聯網業務部等渠道,不斷拓寬業務渠道邊界,也取得了一些成效。數據顯示,2021年工銀安盛人壽保險業務營銷渠道結構中,個人代理、銀行郵政代理、公司直銷、保險經紀業務、保險專業代理,分別佔比6.49%、88.04%、1.60%、1.77%、2.11%。

可見,工銀安盛人壽轉型纔剛剛上路,未來所面臨的轉型壓力也會更大。不過可以預見的是,隨着“新帥”上任,也能夠騰出手來把更多精力放在業務結構改善和盈利水平提升上,值得我們長期關注。(每財網出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