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月20日)上午,《廣東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新聞發佈會在廣州舉行。會上,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副廳長吳紅介紹了廣東省製造業發展情況及下一步謀劃舉措。她表示,廣東將繼續在產業集羣工作上發力,力爭儘快培育出第9個萬億級產業集羣,接續新增更多的5000億元級的產業集羣,更高立起我省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新支柱。

2023年預計全省規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超18萬億元,約佔全國八分之一

廣東工業經濟要如何真正挑起工業經濟大省大梁?吳紅介紹,2023年,初步測算全省規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超18萬億元,約佔全國八分之一。其中,高技術製造業、先進製造業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分別約爲30%、55%,保持全國領先。形成8個萬億級別集羣引領的“8372”戰略性產業集羣發展格局(新一代電子信息、現代輕工紡織、先進材料、綠色石化、現代農業與食品、智能家電、軟件與信息服務、汽車8個萬億級產業集羣;新能源、超高清視頻顯示、數字創意3個五千億至萬億級產業集羣;生物醫藥與健康、安全應急與環保、高端裝備製造、半導體與集成電路、精密儀器設備、激光與增材製造、前沿新材料7個一千億至五千億級產業集羣和智能機器人、區塊鏈與量子信息2個百億級產業集羣),20個戰略性產業集羣增加值佔GDP比重達四成,全省汽車產銷量居全國第一,工業機器人的產量已連續三年穩居全國第一,廣東數字經濟規模超6萬億元,居全國第一。

《條例》提出,廣東省要在戰略性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上發力,打造先進製造業集羣和特色優勢產業集羣。如何發力?吳紅說,廣東將繼續在產業集羣工作上發力,力爭儘快培育出第9個萬億級產業集羣,接續新增更多的5000億元級的產業集羣,更高立起我省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新支柱。同時,推動食品工業、家電等傳統產業沿鏈聚合做強,鞏固新能源汽車、光伏等優勢產業領先地位,加快強鏈延鏈補鏈,培育做大新能源、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特別是要重點抓新型儲能產業大布局、硅能源產業大發展。聚力6G、量子科技、生命科學等未來產業新賽道,下好先手棋、佔據好位勢。

通過技術改造讓製造業活力迸發,2024年推動9000家以上工業企業開展技改

技術改造是保持製造業旺盛生命力“最關鍵的密碼”。據悉,廣東省技改投資持續保持11個月兩位數增長、創出6年來同期最快增速,《條例》當中明確規定鼓勵製造業企業開展數字化、綠色化、智能化技術改造。

對此,吳紅坦言,去年11月,廣東出臺“技改十條”,這是近十年來首次以省政府名義印發工業企業技改專項政策,將“通過增資擴產擴大生產規模、軟硬件一體化改造”納入技改範疇,首次提出“政府貼息、銀行讓利、保險增信、租賃補貼、風險共擔”的技改金融政策。下一步,廣東將繼續加快推動技改賦能產業升級增效提速。全力推動2024年工業技改投資保持兩位數增長,爭取實現更好結果。到2024年底累計推動4萬家規上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打造一批綠色低碳工廠、綠色園區和綠色供應鏈企業。同時,開展工業技改“百企千項”示範行動,2024年推動9000家以上工業企業開展技改。推動形成頭雁引領、衆雁齊飛的大中小企業協同發展格局,提升國家級和省級製造業創新中心、企業技術中心質效。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申卉 賈政

責任編輯:張恆星 SF14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