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着A股市場的持續震盪,市場情緒趨於謹慎,紅利資產好像成爲了當下爲數不多的亮點。

火到2024年的紅利策略目前已行至何處?大量資金流入會否導致策略過於擁擠?在近期集中披露的基金2023年四季報中,許多基金經理都重點闡述了自己對紅利投資的看法。值得注意的是,券商中國記者發現,基金經理們對高股息方向的看法出現了明顯分歧,基金圈已經悄然開啓了一場關於紅利資產的“辯論賽”。

正方:安全性高、增量資金持續湧入

在許多基金經理看來,紅利資產是盈利增速放緩背景下一種追求安全、確定性的選擇。多位知名基金經理都在2023年四季報中表達了對紅利資產的看好,也明顯增加了一些低估值、高分紅的倉位。

例如,在過去兩年,黃海一直是高股息、低負債資產的擁護者。2023年四季報顯示,黃海仍然延續着對高股息能源股的重倉,並表示自己堅守高分紅、高現金流、低估值和低負債的紅利資產,努力優化組合的風險收益比。

睿遠基金的“雙子星”基金經理傅鵬博、趙楓,也均在2023年四季報中表達了對紅利資產的看好。

傅鵬博認爲,相比於“喧囂”市場,在動盪市場中估值“錨”有更重要的話語權,除估值界定的“安全”,股息分紅率也是很重要的“安全”指標,其背後蘊含着企業是否具有穩定持續的經營性現金流,企業在擴展中秉持的紀律和自我約束,以及在不確定市場中對股東確定的承諾。從2023年四季報來看,傅鵬博管理的睿遠成長價值重倉了高股息的電信運營商和煤炭資源股,中國移動廣匯能源分別位列第一、第六大重倉股。

趙楓也表示,自己在2023年四季度增持了商業模式穩定、現金流優秀的高息公司。他認爲,在經濟增長趨緩的大環境下,高增長將會變得稀缺。數據表明,在一定階段內盈利複合增長超過名義GDP增速一倍的企業數量大約會佔整體上市公司數量的10%左右,如果未來名義GDP增長中樞在5%,那麼意味着同期盈利複合增速超過10%的公司已經是成長公司中的佼佼者;反觀價值股,如果股息率能夠達到7%左右,同時伴隨一個小個數的盈利增長,那麼投資者的回報也能達到10%左右。

西部利得基金知名量化基金經理盛豐衍,也曾多次公開表態對紅利資產的看好,此次2023年四季報他再次旗幟鮮明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爲,從資本市場投資端變化來看,保險資金是未來可以預期的邊際增量,其方向以高股息資產爲主。因此,他仍然看好紅利資產,因爲它符合當下投資者的偏好,也是未來增量資金優選方向。

交銀基金的知名基金經理楊金金,則在2023年四季報中用長達2000字的篇幅,頗爲前瞻地探討了“如果經濟持續保持平穩態勢,需求未有顯著變化,是否還會有新的股東回報大幅提升的系統性機會?”

他認爲,過去四五年上游行業發生的供給側改革,給市場參與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微觀經濟學思路,在一個需求增速很慢,甚至下滑的行業,可以通過行業供給側的出清,實現格局的好轉以及盈利的大幅回升,即使行業及公司體量不增長,淨利潤和現金流、股東回報仍然可以大幅改善,不論是分紅還是股價上漲,都能帶來顯著的股東回報。

“經過過去一兩年的調整期,中游和下游也出現了一系列細分行業格局有望改善的跡象,要麼是行業格局的自然出清,要麼是企業決策者認識到了需求放緩和投資回報率下行,進而表觀淨利潤和內在股東回報有望出現長期拐點。”楊金金表示。

楊金金認爲,在成長型經濟體轉向成熟型經濟體的過程中,各行各業,過去依靠資本開支拉動淨利潤增長的決策模式轉向更看重投入產出的投資回報率;資本市場的定價機制也將從過去的單純從淨利潤單一指標,轉向更加看重股東回報的自由現金流。在需求放緩的大背景下,尋找格局處於改善通道,自由現金流有望大幅改善、並同步帶來股東回報同樣顯著改善的細分行業和公司,是未來的核心研究方向。

反方:價格昂貴、交易擁擠

但與此同時,也有多位基金經理持相反觀點。他們認爲,紅利資產的價格已經昂貴,交易趨於擁擠,市場即將迎來風格切換。

例如,廣發基金的基金經理林英睿在2023年四季報寫道,在經濟處於低位震盪區域,市場參與者傾向於大幅提升中長期的不確定性定價權重,在收益端和風險端集中地去定價“確定的確定”和“確定的不確定”,體現在對短期確定性交易行爲模式的追逐,對中短期確定的分紅收益率的追逐,對遠期確定的AI趨勢的追逐;以及對中短期不確定的經濟週期向上時點的規避,對中長期不確定的外部國際環境的規避。

“我們認爲這一交易模式已經到了非常極致的水平,在接下來的時段裏可能出現反轉交易,市場會逐漸去關注‘不確定的確定’:包括但不限於交易經濟必將企穩向上,部分行業和公司一定會在供需格局的客觀限制下向好等。”林英睿表示,“近十年以來,中證紅利指數的股息率相對滬深300的收益率已達到了最低的5%左右。故我們認爲以紅利爲代表的風格類別已進入昂貴區域,而景氣風格進入高賠率區域。”

嘉實策略機遇混合的基金經理方晗等人表示,對於相對收益最強的紅利風格,他們對相關行業的景氣階段、估值水平、隱含的盈利穩定性和分紅穩定性預期做過評估,認爲當下紅利風格的較多個股隱含過度的“通縮預期”,邊際交易資金結構也較爲擁擠。“由於我們預期未來一個季度市場的主線不會是通縮預期的進一步強化,最終沒有選擇在低波紅利資產上做過度的暴露。” 方晗等人表示。

鵬華基金的基金經理陳金偉則給出了更爲中性的觀點:“我們並不認爲紅利資產高估,但是當前估值水平下,我們更擔心踏空成長資產”。

“在3年前,評價公司的時候都要強調‘好公司/好賽道/好生意不用看估值’,從而催生了‘茅指數’和‘寧指數’的泡沫;但是當下似乎又陷入另一個極端,在評價公司的時候,只關注短期盈利和靜態估值,越來越淡化對於成長空間、長期成長持續性的評判。” 陳金偉表示,“對於低估值高股息的股票,我們認爲是有投資價值的,他們的上漲也具有合理性,只是高股息資產和成長類資產的回報來源不同,我們現階段還不具備駕馭不同收益來源的資產的能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