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商報

面對一波又一波的兒科就診高峯,家長焦慮、醫生高壓、孩子難受。目前,雖然北京市已積極加強指導統籌調度,積極落實分級診療制度,短時間內大幅提升了基層社區醫院兒科的接診體量,但兒科就醫的難點和堵點仍然存在。如何切實有效地破解兒科就醫難、分診難?北京商報“兩會三人行”欄目邀請了三位政協委員建言獻策。

市政協委員、希肯國際文化集團董事長安庭:

加強基層社區醫院兒科建設

根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23年入秋以來,北京市內的兒童醫院出現了就診人數暴增的跡象。如首都兒研所出診醫生數量增長86.36%,在線診療時間從17時延長至22時。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兒科門急診量較2022年同期增長62%,較2023年上半年增長72%。北京航空總醫院兒科日門診量較往年同期上升30%—50%等等,全市三甲醫院兒童接診數量在短時間內出現激增態勢。

截止到2023年底,市衛健委公佈了250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接診兒科的網點。但安庭認爲,基層兒科專業醫療資源供給不足,仍然是造成兒科分級診療未能全面落實的重要原因。

安庭建議進一步加強基層社區醫院的兒科建設,創造一切條件充分保障兒童的就診需求,通過加強社區醫院兒科建設,持續推動三甲醫院的兒科就診人羣向基層分流。

在具體建議上,安庭提出可以定期爲基層社區醫院兒科醫生提供培訓和進修機會。如舉辦研討會、網絡課程等,鼓勵相關人員參加國內外的醫學會議,以此擴大視野,提高專業能力。在學術交流、職稱評定等方面,讓基層兒科醫務人員有機會享受到與三甲醫院同步的深造機會。

“我們還要加強對社區居民的宣傳和引導。通過社區活動、健康教育等方式,增加社區居民對兒科醫療服務的認識,進而激勵基層社區醫院提高兒科服務質量。”安庭補充道。

市政協委員、兒研所呼吸內科主任醫師朱春梅:

提高基層兒科醫務人員薪酬待遇

2023年冬季兒童呼吸道感染高發,北京兩家兒童醫院人滿爲患,身爲一線醫務人員的朱春梅長時間超負荷工作,也深刻感受到了基層兒科診療能力薄弱的情況依舊存在。

“我調研了朝陽區49家社區衛生機構開展兒科診療的工作情況,原來只有16家開設兒科門診,經過朝陽區醫療機構管理中心的督導和培訓,針對呼吸道疾病開展全員培訓,積極與醫聯體單位對接補充兒科醫生資源,目前開設兒科診所的社區醫院增加到34家。”在朱春梅看來,基層兒科診療能力雖已加強,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其中,缺乏完善的服務體系是重要堵點。如果形成一個包括轉診機制、遠程醫療、健康教育等多方面的完善服務體系,基層兒科診療能力將大幅提高。

朱春梅談到,加強基層兒科診療能力是一項長期任務,需要政府、醫療機構、醫生和社會的共同努力。不僅要加強基層兒科人才培養和完善基層兒科診療設施建設,還要建立基層兒科診療服務網絡,落實分級診療,實現醫療資源共享和信息互通。此外,提高基層兒科醫務人員的薪酬待遇,制定合理的績效激勵機制也不容忽視。

市政協委員,首都兒研所主任醫師、新生兒外科首席專家馬立霜:

兒科診療按照“輕中重”分級出招

除了完善基層兒科診療能力和加大建立基層兒科診療服務網絡,同樣身爲兒科醫生的馬立霜還將兒科診療工作分爲了“輕中重”三類。

“與呼吸道疾病這種受季節性影響明顯的兒科診療不同的是,新生兒外科類的疾病是可以在第三方的場所中提前干預的。”馬立霜強調,“新生兒除先天性的疾病需要外科手術干預外,還可能有很多意外傷害發生,這些就需要以預防爲主。目前很多科普類的視頻可以幫助托育機構老師和家長更好地照顧孩子,及時處理孩子的意外傷害,而不是因爲措手不及而湧入醫院。”

馬立霜表示,面對輕度和中度的兒科類疾病,科普視頻和遠程診療可以極大地緩解優質醫療資源緊張的問題。而如果遇到重度疾病的兒科患者,完善的兒科轉診機制就顯得尤爲重要。目前北京在新生兒外科轉運診療上已經相當完善,全國的重症新生兒可能在媽媽肚子裏時就能得到篩查診斷,第一時間實現優質醫療資源的對接,免除家長的後顧之憂。

北京商報記者 程銘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