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吳  珊

見習記者 方凌晨

2024年以來,接連有多家基金公司公告稱,與北京增財基金銷售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增財基金”)、北京中期時代基金銷售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期基金”)兩家基金代銷機構終止合作。

近年來,在監管趨嚴和“馬太效應”加劇等背景下,基金代銷業務競爭態勢升級,基金代銷機構也在加速出清。受訪業內人士表示,未來存量銷售機構需要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如着力於人才培養和團隊建設、提高自身銷售能力等。

基金代銷解約頻現

今年以來,已有易方達基金、華安基金、長城基金、英大基金等11家基金公司發佈關於終止增財基金辦理旗下基金相關銷售業務的公告。

例如,長城基金近日公告稱,經與增財基金協商,長城基金自2024年1月26日起終止與增財基金在基金銷售業務上的合作,包括基金的認購、申購、定投、轉換、贖回等業務。爲維護基金投資者利益,已通過增財基金持有長城基金旗下基金的投資者,請於2024年1月25日15:00前自行辦理基金份額轉託管或贖回業務。如投資者未做處理的,將直接爲其辦理存量基金份額轉託管至本公司直銷平臺。後續投資者可以通過本公司辦理基金份額查詢和贖回等業務。

對此,記者以投資者身份撥打增財基金理財熱線,工作人員表示,投資者的權益不會受到相關影響,只是以後需要從基金產品所在公司旗下的直銷平臺進行操作。對於增財基金以後是否會停止基金銷售業務情況並不清楚。此前有媒體報道稱,增財基金將進行戰略調整,計劃終止基金銷售服務,註銷基金銷售牌照。

增財基金於2011年9月份正式註冊成立,2013年2月份拿到基金銷售牌照。Wind數據顯示,截至1月22日,增財基金與33家基金公司有合作,代銷基金數量爲725只,按代銷基金數量降序排列,排名236位。

無獨有偶,近期,又有易方達基金、招商基金、華泰柏瑞基金等3家基金公司宣佈終止中期基金相關銷售業務。記者梳理公告發現,類似情形在2022年也曾上演,富國基金、益民基金、北信瑞豐基金等基金公司都曾公告與中期基金終止合作。

對於基金公司與基金銷售機構“分手”的原因,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基金公司與基金銷售機構終止合作,存在多種情形,可能是基金公司業務策略調整、銷售機構銷售業績不佳、雙方出現矛盾,以及銷售機構存在違規行爲等。”

代銷機構加速出清

近年來,在監管趨嚴和“馬太效應”加劇等背景下,基金代銷業務競爭態勢升級,基金代銷機構也在加速出清。

具體來看,無論是在基金銷售數量還是基金銷售保有量方面,頭部機構優勢顯著。銷售數量方面,Wind數據顯示,截至1月22日,400餘家公募基金銷售機構中,有38家機構代銷基金數量在7000只以上,最高代銷數量超9000只,而部分機構代銷數量在百隻以下;保有量方面,中基協最新數據顯示,2023年第三季度,有21家機構非貨幣市場公募基金銷售保有規模超1000億元,百強榜單首尾差值超1萬億元。

此前,2020年10月份實施的《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銷售機構監督管理辦法》對基金銷售機構業務許可證的延續進行了更嚴格的限制。據記者不完全統計,自2020年10月份以來,已有近30家基金銷售機構註銷銷售牌照,機構性質涉及獨立基金銷售機構、銀行等。而2023年就有14家機構註銷基金銷售牌照,出清速度加快。

未來存量銷售機構應如何更好地生存發展?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基金銷售機構面臨激烈競爭,尤其是行情低迷之際,基金銷量受影響較大,優勝劣汰也進一步加劇。從基金公司角度來看,可能更傾向於選擇與銷售能力強的頭部銷售機構合作,維護成本也相對較低。因此,對於未來生存壓力較大的存量銷售機構來說,一方面需要節省開支、降低成本;另一方面,也要不斷提高銷售能力。”

在田利輝看來,基金銷售機構加速出清有助於推動基金銷售行業的優勝劣汰,提高行業的整體素質,也有助於促進基金銷售機構的創新和差異化發展,提高服務水平和競爭力。存量基金銷售機構需要不斷提升服務質量和客戶體驗,增強客戶黏性,同時加強人才培養和團隊建設,提高員工的專業素質和服務水平。此外,還要強化風險管理和合規意識,降低經營風險和合規成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