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認爲,後續仍需重點跟蹤觀察央國企經營效率和經營質量的提升情況。

1月29日,“中字頭”股票衝高回落,截至收盤,中遠通(301516.SZ)、中郵科技(688648.SH)、中國交建(601800.SH)等多股午後開板回落,中國石油(601857.SH)、中國海油(600938.SH)等由漲轉跌,中糧資本(002423.SZ)跌超6%。

在“中特估”行情帶動之下,滬指收復了2800點。不過,截至1月29日收盤,上證指數跌0.92%報2883.36點,深證成指跌2.06%,創業板指跌3.49%,北證50跌6.58%。對於今日行情回調,有業內人士表示連續上漲之後出現一定調整相對比較正常。

政策面上,近期多部門發聲支持資本市場,1月24日,國資委相關負責人首次表示將研究把市值管理成效納入對中央企業負責人的考覈中,引導中央企業負責人更加重視所控股上市公司市場表現,及時通過應用市場化增持、回購等手段,傳遞信心、穩定預期,加大現金分紅力度,更好地回報投資者。1月25日至26日,證監會方面強調,要加快構建中國特色估值體系,推動將市值納入央企國企考覈評價體系。

滙豐晉信基金宏觀及策略分析師沈超對第一財經分析稱,市值管理成效首次被納入對央企負責人的考覈中,直接催化了中字頭板塊近期表現強勢。央企的經營一向相對穩健,2023年中央企業平均淨資產收益率達6.6%,股東回報保持較好水平。目前央企估值處於歷史低位,板塊存在較大的估值修復空間。預計政策利好下,央企分紅比率有望逐步提高。不過隨着近期行情的演繹,預計中字頭央企表現將會有所分化,需要更多關注企業基本面情況。

博時基金指數與量化投資部基金經理楊振建對第一財經分析稱,後續隨着國企價值重估細則的設立,下一階段能夠釋放利潤的行業公司估值提升的空間更大,並能夠帶來持續性行情。因此後續值得重點跟蹤觀察央國企經營效率和經營質量的提升情況。

也有業內人士表示,政策支持態度都已經非常明確,但預期的改善和行情的持續還有賴實際利好動作的發生,比如央企啓動增持回購、加大分紅等等。

政策利好催化,“中特估”全面行情

“具體看來,此輪央國企權重股走強,不僅集中在傳統的央企龍頭股,還包含了許多與“新質生產力”相關的科技創新類央企。”楊振建對第一財經分析稱,從行業分佈來看,上漲個股不僅包括了傳統的建築、建材、地產、煤炭、石化傳統週期行業央企龍頭公司,還包括機械、計算機、通信、新材料等相關的科創央企。

截至1月29日收盤,中鐵裝配(300374.SZ)收漲11.8%、中南股份(000717.SZ)、中視傳媒(600088.SZ)收漲超10%。

“中特估”領漲市場基礎上,國央企、油氣、基建、房地產等相關主題ETF漲幅居前,其中,中國國企ETF(517180.SH)、國企共贏ETF(159719.SZ) 、央企共贏ETF(517090.SH)近一週累計漲幅均超過9%,鵬華油氣ETF漲幅超過6%。

楊振建分析,央企在去年在國內外需求不足、大宗商品價格下跌的情況下,依然保持了整體經營穩定,效益實現了穩步增長。2023年,中央企業實現營業收入39.8萬億元、利潤總額2.6萬億元、歸母淨利潤1.1萬億元。以及央企當前整體處於歷史較低估值分位水平,中證央企指數目前處於16年以來26%的市盈率分位,15%的市淨率分位,行情的持續空間仍然較大。

“央企市值管理納入考覈體系,是中國特色估值體系建設關鍵環節。”中金公司研究報告觀點指出,央企考覈體系過去以基本面指標爲主,本次調整意味着兼顧價值實現維度。具體看來,2019年起,國資委開始逐步完善中央經營指標體系,主要聚焦基本面領域,首次提出包括淨利潤、利潤總額、資產負債率在內的“兩利一率”指標體系;2020年加入營業收入利潤率和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形成“兩利三率”指標體系;2021年,增加全員勞動生產率指標,形成“兩利四率”體系;2022年,將“兩利四率”指標的目標任務定爲“兩增一控三提高”;2023年提出“一利五率”指標體系,即用淨資產收益率替換淨利潤指標、用營業現金比率替換營業收入利潤率指標,以提升企業權益資本投入產出效率和現金流安全。

從價值考覈角度看,上述中金公司研究報告提到,國資委此次明確表態研究將市值作爲價值實現的重要指標,並且有望納入對中央企業負責人的考覈,將央企發展與其上市平臺企業的市值變化掛鉤,賦予市場一定的權重來優化評估央企負責人的經營管理成效。

估值修復,行業加速分化

在政策利好下,短期內中特估板塊的估值有所修復,但持續性尚待觀察。

德邦基金經理助理施俊峯也對第一財經分析稱,中特估相關標的在2023年下半年連續回調後,大部分標的進入破淨區間,這部分公司的估值修復有望成爲2024年第一輪行情的主線,在行業基本面較爲紮實的前提下,央國企基本面修復和盈利能力具備一定提升空間,可以關注分紅能力和意願有望改善的標的,比如石油石化、煤炭公用等領域。另外,可以多關注分紅比例長期高且穩定的行業,比如通信、鋼鐵、水電、水務等行業。

“不過央國企盈利能力與公司治理的改善並非一蹴而就,盈利能力的改善是後續估值進一步打開的必要條件。” 楊振建認爲,在當前市場階段,不少央國企漲幅明顯,未來市場行情的進一步演繹取決於後續央國企盈利釋放的情況。

楊振建進一步分析稱,下一階段央國企投資的關鍵催化在於科技創新與兼併重組。一方面,央企將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速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新一代移動通信、人工智能、生物技術、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

另一方面,國資委強調通過市場化方式推進戰略重組和專業化整合,兼併重組將是重要催化因素,如寶武、南北車合併等帶來的投資機會。國資委還提出加快推動集成電路、工業母機、裝備製造、電子信息、醫療健康、檢驗檢測等關鍵領域整合重組,加大新能源、礦產資源、主幹管網、港口碼頭等領域專業化整合力度,促進國有資本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

談及中特估板塊上漲行情的可持續性,星石投資副總經理郭希淳對第一財經分析稱,央企股票普遍的估值水平還是相對比較低的,競爭力也比較強,且他們的盈利穩定性也是比較好的,所以股票確實是有自身的投資價值,但是持續性還是要看具體個股自身情況,不同的央企基本面差異還是比較大的。

郭希淳表示,隨着政策環境和經濟趨勢的變化,市場偏好也在調整。

“過去十年,經濟增速快,新機會多,小盤股和民營企業更具靈活性優勢。但現在,經濟增速放緩,許多行業進入成熟階段,新機會減少,龍頭企業更有發展空間。央企低估值龍頭個股可能迎來估值修復,但短期炒作可能存在透支風險。”郭希淳認爲,投資者需自下而上甄別細分行業和個股機會。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