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創業板上市,2022年下半年從消費電子跨界光伏,服務於聯寶、仁寶、緯創等筆記本電腦代工廠的英力股份(SZ300956,股價14.86元,市值19.62億元),追“光”一年多,擬投金額超20億元,卻似乎未見成效。

1月27日下午、1月29日上午,《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兩次來到位於安徽省六安市舒城縣的英力股份全資子公司安徽飛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飛米新能源),瞭解公司組件項目進展情況。

根據公司2022年年報,2022年,英力股份進軍光伏產業,設立飛米新能源,主要從事新型太陽能電池、高效光伏組件的研發、生產、銷售。同年,還購置了一條500MW晶硅太陽能組件生產線。

不過,記者到訪時,門口安保人員表示,工廠現在並不在生產。廠區裏,兩位自稱爲公司員工的人也表示,光伏已經停產幾個月了。對此,英力股份董祕辦工作人員則予以否認。

1月29日上午,記者提出希望參觀公司P型組件生產線,英力股份董祕辦工作人員在電話中表示,參觀工廠需要提前預約。對於當前組件生產線是否已經停產,對方未在電話裏作答。

1月27日晚間,英力股份披露2023年業績預告,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虧損2800萬元—4000萬元,同比上年擴大。而主要原因之一爲“因光伏新業務開展的前期投入較大,市場變動劇烈,項目進展及結算暫時未達預期”。

組件面臨激烈的競爭壓力,英力股份又轉投下游的電站。1月25日,英力股份公告,飛米新能源擬與萊茵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萊茵控股)設立公司經營海外光伏電站,期望帶動國內組件外銷。交易對手萊茵控股是一家位於荷蘭的私人控股公司,去年9月才成立。

有員工稱光伏組件已停產3個月,公司否認

2023年,光伏產業鏈成本加速下降,市場競爭加劇,組件招標價跌破1元/瓦,現報價最低至0.79元/瓦。英力股份選擇進軍的正是競爭激烈的光伏組件領域。

2022年11月,英力股份設立全資子公司飛米新能源,註冊資本1億元。同月,飛米新能源向常州樸陽購買一條500MW晶硅太陽能組件生產線,合同總金額1400萬元。據公司介紹,該條生產線主要生產P型光伏組件。

2023年4月,飛米新能源與舒城縣人民政府簽訂《高效N型太陽能電池及高效光伏組件項目投資協議書》,計劃總投資10.4億元進入N型電池及光伏組件項目,其中電池生產線投資2.4億元,封裝產線投資0.8億元⋯⋯

2023年6月公司披露,飛米新能源簽訂了一份價值7280萬元的光伏組件生產線產品採購合同。其中,向江蘇宏瑞達購買一套HORAD光伏晶硅電池組件車間全自動化流水線,合同總金額4380萬元;向蘇州晟成購買一套光伏組件自動線,合同總金額2900萬元。

2023年10月,公司披露:“光伏組件生產設備已投入9000萬元左右。目前還沒有盈利。”

2023年11月,公司在與投資者互動交流中提到:“公司從江蘇宏瑞達和蘇州晟成購買的N型的高效光伏組件生產線,預計是在明年1 月份可以安裝完成;產能2.4GW也會在1月份實現。”

1月27日下午,記者實地探訪公司N型光伏組件的項目施工現場。從現場情況來看,計劃建設的9棟樓已經封頂,其中7棟爲廠房,目前2棟廠房已經有設備進入並封存,設備未有開工跡象。安放設備的廠房門窗上貼有密封條,寫明“於2024年2月19日前不得啓封”。另外5棟廠房仍未建好。

那麼,公司預計2.4GW的產能又如何在1月實現?

關於光伏組件的產能建設情況,1月26日,記者向公司發去採訪函,截至發稿尚未收到回覆。

此外,從公司披露的內容來看,光伏組件的產能利用率並不高。2023年上半年,公司光伏組件出貨量約0.01GW。而根據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等統計,僅前十大組件廠商出貨量就超過了160GW,公司的出貨量幾乎可忽略不計。在2023年8月投資者調研時,公司表示:“在今年年底2.4GW光伏組件的產能要落成,在三年之內爭取到20GW的組件產能。我們預計在明年把TOPCon的電池片生產線落成。”

爲了解公司的光伏組件生產情況,近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來到位於舒城縣的英力股份全資子公司飛米新能源。廠區裏,一位自稱從事光伏業務的員工表示,已經停產3個月了。另一位穿着公司工服自稱在英力股份從事後勤工作的老員工表示,光伏從去年中秋節過後就沒生產了。

英力股份董祕辦工作人員向記者否認了停工的說法:“沒有停工,組件我們前期備了一些庫存,現在它的價格可能有一些波動,所以可能說整個進度沒有那麼快了。它(飛米新能源)主要在做電站項目,整個生產線不像前期全部在生產組件。”

組件投資也給公司帶來了較大的資金壓力。公司此前表示,光伏組件業務擬投資規模較大,給公司帶來了較大的投資資金壓力。截至2023年6月末,已投產光伏組件產能約500MW,公司在光伏領域的擬投資規模超過20億元。截至2023年6月末,剔除英力轉債未使用募集資金外,公司現金類資產規模約1億元,難以覆蓋光伏領域的資本開支。

2023年前三季度,公司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爲9.29億元,同比下降25.69%,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爲-0.37億元,貨幣現金1.31億元,負債上,公司短期借款2.15億元,應付款項7.58億元。

擬1235萬歐元投資海外電站業務

投資光伏組件,讓公司面臨價格下降擠壓利潤的挑戰,庫存積壓也可能造成存貨價值下跌。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英力股份光伏實現收入222萬元,毛利率-4.19%。

去年9月,公司表示:“公司先前購買的一些原輔料價格高,但光伏組件銷售價格又降了。僅原輔料這一部分,飛米公司就虧了數百萬元。”

2023年10月,公司在接受投資者調研時表示:“現在公司光伏板塊的重心是開拓國內外市場,推動電站項目建設,光伏設備投資將視公司市場開拓情況穩步跟進。”

英力股份期望借電站業務消化組件庫存。1月25日晚,公司稱爲開發海外新能源項目,建設和發展海外光伏電站,帶動國內組件外銷並實現技術創新,飛米新能源擬與萊茵控股共同投資設立“荷蘭飛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荷蘭飛米),其中飛米新能源出資1235萬歐元,持股95%。

資料顯示,交易對手萊茵控股成立於2023年9月21日,爲一傢俬人控股公司(不做具體經營),主要代理Sungrow逆變器和BYD電池模塊。而Sungrow逆變器是陽光電源旗下產品。

根據公告,荷蘭飛米主要圍繞新能源電站展開業務,由飛米新能源運營並派出管理人員,萊茵控股則利用人脈關係和項目資源,開發光伏、儲能電站等新能源資源,並利用供應商、客戶資源獲得更多的新能源電站資源。

從細分場景來看,不同場景下的光伏電站建設對質量和安全、研發能力、資金週轉要求不同。此外,公司是否具備開展電站業務的能力以及匹配相應的管理、技術人員,還有待進一步披露。2023半年報曾介紹,飛米新能源負責人鮑殿峯曾在多家公司任職供應鏈管理,運營管理副總經理滕志榮在物料、物流、採購等方面具有經驗,研發和產品經理陳兵在N型、P型、HJT等電池研發、設計、製造上有經驗。

2022年變更第一大客戶收入確認方式

上市一年多的時間,就決定從消費電子跨界到光伏,背後是英力股份主營業務面臨的窘境。上市公司曾表示:“筆記本結構件總量是有天花板的,行業也不太可能一家獨大。同時,資本市場對這個細分行業的估值較低。”

上市前,公司第一大客戶與第一大供應商均爲聯寶科技。2021年、2022年,公司向聯寶科技的銷售額分別達到9.49億元、7.5億元,佔總銷售額比重分別爲56.17%、54.62%。向聯寶科技的採購額分別爲4629.87萬元、3443.39萬元,佔總採購額比重分別爲4.62%、6.78%。

2022年,英力股份首個上市完整年業績“變臉”。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137235.80萬元,同比下降15.86%。公司分析,主要是受到全球筆記本電腦出貨量整體下降,部分品牌客戶將訂單移往東南亞、印度等其他國家和地區以及近兩年大量投入固定資產,折舊快速增加所致。

2024年1月25日,公司披露《關於前期會計差錯更正報告》,對2021年會計收入進行追溯調整,調減2021年營業收入5859.62萬元,調減2021年度營業成本5859.62萬元。

公司1月17日《關於安徽證監局對公司出具警示函的整改報告》中解釋,存在前期會計差錯的主要原因爲2022年度,結合合同約定條款及交易實質,判斷公司對採購的觸控板不具有控制權,向聯寶的銷售收入按照扣除採購觸控板成本之後的淨額確認。

不過,這一說法與招股書中的描述矛盾。

在2021年3月披露的招股說明書第1-1-7頁中,公司強調:“發行人與聯寶之間的採購和銷售業務相對獨立,雙方約定所有權轉移條款。發行人採購觸控板、指紋鎖後按照存貨進行後續管理和核算,聯寶沒有保留觸控板、指紋鎖的繼續管理權。發行人根據聯寶要求向其銷售嵌入觸控板或指紋鎖的結構件模組產品,發行人在從事上述交易時的身份是主要責任人而不是代理人。”

因此,上市前,公司強調與聯寶科技的銷售和採購獨立,並且自己承擔了存貨的管理責任,是交易的主要責任人而非代理人。

英力股份在《關於前期會計差錯更正的公告》中表示,公司客戶聯寶科技2022 年度收入確認由總額法變更爲淨額法覈算,未對可比期間 2021 年度進行追溯調整,導致該部分收入確認存在會計差錯未更正情況。

由於收入確認方式變更,公司對2021年上市之前的收入是否需要追溯調整?1月24日和1月26日,記者兩次向公司發去採訪函,但截至發稿,尚未收到回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