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的野心,不只是“AI助理”!Github Copilot成爲搶奪雲計算客戶的籌碼

來源:華爾街見聞  常嘉帥

GitHub Copilot不賺錢,但Azure能賺錢。

美股七巨頭中,微軟在AI應用上遙遙領先,被市場廣泛認可爲最先利用AI推動業務增長的科技公司。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代碼存儲平臺GitHub。利用OpenAI的技術,微軟GitHub平臺上搭載了廣受歡迎的AI編程助手GitHub Copilot。

不過,微軟的野心可不僅僅是打造一個熱門的產品,據報道,微軟同時還在積極推動使用GitHub Copilot的客戶,租用Azure雲服務器——這項業務,可比一個單獨的產品賺錢多得多。

GitHub Copilot不賺錢,但Azure能賺錢

2018年,微軟斥資75億美元收購GitHub。自收購以來,就一直期待GitHub能爲Azure帶來更多收入。

不過微軟在GitHub的貨幣化上一直很小心,之前始終沒有要求使用GitHub的公司創建Azure賬戶。

不過,眼下,得益於GitHub Copilot出色的產品力,微軟終於開始大着膽子給GitHub的客戶推銷Azure。

根據軟件公司JetBrains在2023年7月的一項調查,在3萬多名軟件開發人員中,42%的受訪者表示他們使用GitHub進行代碼審查,高於一年前的36%。

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負責人工智能和數字創新的負責人Swami Chandrasekaran對媒體表示,公司去年讓稅務服務部門的500名開發人員試用了GitHub Copilot,結果平均提高了10%的編碼效率,相當於每位開發人員每年可節省約180個小時。畢馬威計劃將Copilo推廣到公司其他部門。

然而,表現看似出彩的Github Copilot,實際並不賺錢。Github Copilot每月收費爲10美元/人,但有報道稱,這一功能爲每個用戶每月虧損超過20美元(一些用戶造成的損失甚至超過80美元/月)。

也就是說,Github Copilot每收入10美元,就會倒賠20美元。

虧損的根源來自開發和運營人工智能模型的高昂成本。與常規軟件開發和運營,用戶越多成本越低的規模經濟不同,人工智能模型可能需要對用戶的每個需求進行密集的新計算。

不過,微軟自有掙錢的門路。

據一些微軟銷售對媒體透露,隨着越來越多的公司將代碼轉移到GitHub,以使用GitHub Copilot,微軟開始積極向客戶推銷安全工具和其他需要Azure賬戶的高級服務。他們認爲,Copilot已經成爲Azure推廣的重要推動力。

例如,有知情人士對媒體表示,高盛長期以來一直混合使用GitHub、GitLab等代碼存儲平臺。不過最近,高盛大舉增加了在GitHub上的支出,已經爲一萬多名軟件開發人員購買了Copilot助手,每年訂閱費用約爲200萬美元。

知情人士還透露,去年下半年,高盛在Azure上的支出也增加了20%以上,預計每年在Azure上的支出將超過1000萬美元。

考慮到亞馬遜AWS是目前高盛的主力雲服務商,高盛如今用錢投票的做法,無疑印證微軟正在成功蠶食最大對手的領地。

研究公司IDC的調查顯示,2023年上半年,Azure在全球雲服務器銷售額中佔20%,達240億美元,高於2022年的19%。AWS的市場份額從同期的33.6%下滑至31.5%。谷歌雲的市場份額基本持平,爲6.6%。另一家研究公司Canalys也報告了2023年上半年類似的市場份額趨勢。

谷歌、亞馬遜聯手製衡微軟

面對微軟強大的攻勢,谷歌和亞馬遜兩大競爭對手自然也不可能坐以待斃。

雖然兩家公司運氣不如微軟,沒能押中OpenAI這樣的絕世獨角獸。但谷歌和亞馬遜正在加緊投資微軟-OpenAI聯盟的競爭對手,比如另外一大代碼存儲平臺GitLab。

作爲規模僅次於GitHub的代碼存儲平臺,在過去兩年裏,由於企業軟件市場的不景氣,GitLab的營收增速從截至2022年4月30日的75%放緩至截至2023年10月31日的32%。分析師估計GitHub的營收規模大約是GitLab的兩倍。

雖然規模小了點,但競爭力還是有的。爲了應對GitHub的突飛猛進,谷歌和亞馬遜正在加大對GitLab的支持力度。兩家公司的高管對媒體透露,谷歌正在給GitLab的一些新代碼生成工具提供自家AI模型支持,同時,GitLab正在與亞馬遜進行早期談判,可以讓軟件開發人員更容易地同時使用兩家公司的AI產品。

有分析師認爲,對雲服務供應商而言,GitLab也許是一個很有吸引力的收購標的,是對抗微軟GitHub的趁手工具。最有可能的候選者是谷歌,它擁有GitLab約2.5%的股份。據熟悉GitLab業務的人士稱,谷歌雲現在是GitLab最重要的雲服務供應商之一。

GitLab首席營銷和戰略官Ashley Kramer表示,公司自己的AI代碼助手有望迅速得到採用,而且還將推出另一款跟蹤公司內部不同編碼小組工作效率的工具。

她還稱,GitLab的一些客戶是從GitHub轉來的,因爲他們發現後者的軟件運行和測試平臺效率低下。

風險提示及免責條款

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本文不構成個人投資建議,也未考慮到個別用戶特殊的投資目標、財務狀況或需要。用戶應考慮本文中的任何意見、觀點或結論是否符合其特定狀況。據此投資,責任自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