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引進來” 公募行業煥發新活力

編者按

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着力推進金融高水平開放,確保國家金融和經濟安全。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穩步擴大金融領域制度型開放,提升跨境投融資便利化,吸引更多外資金融機構和長期資本來華展業興業。

公募基金行業是我國金融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加快“出海”主動參與全球競爭,引入“鯰魚”增添資本市場活力方面,公募基金積極作爲,成爲推動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和金融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

◎記者 何漪

2024年開年,又一家全球資管龍頭獲准在中國展業。聯博集團近日宣佈,旗下外商獨資企業聯博基金已獲得中國證監會核發的《經營證券期貨業務許可證》。

2002年12月,首家中外合資基金公司招商基金成立,開啓了外資佈局中國公募基金市場的先河。外資“鯰魚”在中國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的進程中,持續加碼投資,促進中國公募基金行業快速發展。目前,144家基金管理公司中,外商投資基金管理公司(包括中外合資和外商獨資)達到48家,“引進來”效果顯著。

在業內人士看來,未來,隨着制度型開放穩步推進,跨境投融資便利化程度持續提升,將有更多外資機構來華投資展業。

外資佈局按下“加速鍵”

2020年4月,公募基金行業取消外資股比限制,外資機構加速進入中國公募基金行業。

聯博集團近日宣佈,旗下的外商獨資企業聯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已獲得中國證監會核發的《經營證券期貨業務許可證》。“我們非常高興能夠獲准展業,成爲在中國開展業務的外資獨資公募基金公司之一。”聯博集團亞太區首席執行官、聯博基金董事長高捷說,中國的資產管理行業充滿活力,聯博將運用超過56年的全球資產管理經驗,爲行業的蓬勃發展貢獻力量。

目前,境內已成立的外商獨資公募增至9家。其中,新設外資公募達到6家,分別是貝萊德基金、路博邁基金、富達基金、施羅德基金、聯博基金和安聯基金;中外合資轉外商獨資的公募有3家,分別更名爲宏利基金、摩根基金和摩根士丹利基金。

6家新設外商獨資公募中,4家成功展業,貝萊德、路博邁、富達和施羅德陸續完成了境內獨資公募產品的“首秀”:2021年9月7日,貝萊德基金旗下貝萊德中國新視野混合成立,規模約67億元;2023年3月21日,路博邁基金旗下路博邁護航一年持有成立,規模40.93億元;2023年4月25日,富達基金旗下富達傳承6個月成立,規模10.79億元;2023年12月26日,施羅德基金旗下施羅德恆享成立,規模12.84億元。

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摩根士丹利基金、宏利基金、摩根基金規模分別達到198.19億元、680.48億元、1346.71億元。

摩根士丹利投資管理亞洲區負責人邁樂文表示:“通過全資控股,我們將爲蓬勃發展的中國資產管理和財富管理市場提供更豐富多元的服務。我們會充分利用逾40年的行業經驗,以及在全球開展可持續發展和多元化投資組合管理的專長,幫助中國客戶實現投資目標。”

“鯰魚”效應激活公募基金市場

據中歐基金總經理劉建平回憶,在國內基金行業起步階段,爲探索新的發展思路,監管層要求行業積極向海外學習,引進成熟市場先進經驗、治理和技術,因此提出要搞合資基金公司。

2002年12月,第一家合資公募機構招商基金獲批。此後,鵬華基金、景順長城等合資基金公司紛紛成立,激活了中國公募基金“一池春水”。

“景順集團一直看好中國市場,下定決心大力發展在中國的公募基金業務,並且非常強調本土化。”景順長城基金總經理康樂表示,景順集團於2003年成立第一家中美合資的基金公司——景順長城,此後,景順集團全球CEO幾乎每年都來中國,與中國各界交流溝通,瞭解中國市場的發展變化。

合資基金公司就如一場“跨國聯姻”,磨合價值觀、投資理念、利益、戰略方向,中外資本交融,形成向上的力量,推動着中國公募基金行業高質量發展。在這個過程中,合資基金公司成長爲公募基金行業不可或缺的一股重要力量。目前,近40家合資基金公司中,華夏基金、富國基金、鵬華基金、景順長城基金等發展迅速,管理規模長期穩居行業前20位;以ETF見長的華泰柏瑞基金、以科技成長投資見長的信達澳亞基金等基金公司,分別走出了特色化道路,在公募基金行業站穩腳跟。

鵬華基金外資股東歐利盛首席執行官兼總經理佩裏西諾託非常重視中國業務。2023年8月,他在到訪深圳時表示,歐利盛在2007年戰略入股鵬華是一次順應歷史潮流、把握時代機遇的正確決定。歐利盛始終視鵬華爲其在中國最重要的資產管理業務板塊,從戰略高度和長遠角度來規劃和推動鵬華的發展。

引入海外成熟的資產管理理念

正如一位資深公募基金人士所說,外資機構經歷上百年發展,爲中國市場帶來了成熟的資產管理理念、投資思路、管理流程、風控機制等,推動中國公募基金公司健康發展,縮小了與海外資產管理公司的差距。

不同於“打造明星基金經理”,外資機構更早將“平臺及團隊投資能力建設”付諸實踐,注重梯隊建設和人才培養,使投研團隊形成一致的價值觀。

同時,引進在海外市場的經驗,並將其與本土化運營進行有機結合。“景順長城自成立起就確立了‘寧取細水長流,不要驚濤裂岸’的投資理念,強調從基本面出發的長期投資。在此前提下,鼓勵基金經理投資風格多元化。”康樂表示,公司努力打造科學的投研體系和流程,以保證投資研究決策的質量,提高團隊協作的效率,形成強大的投資團隊。

在多年經營中,摩根士丹利投資管理與摩根士丹利基金形成了穩健的風險管理文化。邁樂文介紹,公司堅持風險管理前置的原則,設立了權責分明的風險治理機制,落實了“三道防線”的風險管理模式,建立了涵蓋投資風險、操作風險、法律合規風險、信息技術風險、聲譽風險等各類風險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

“結合成熟的風險管理系統和流程、先進的模型和工具,以及審慎和敏捷的風險決策機制,儘可能地保障投資者的權益。”邁樂文說。

掌握中國投資者需求方能實現雙贏

進入中國公募基金市場,能否克服“水土不服”,成爲外資機構必須解決的問題。

作爲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之一,貝萊德在中國籌辦公募基金公司受到極大關注。貝萊德在2021年發起首隻公募基金貝萊德中國新視野混合,累計發行7只公募基金產品。截至2023年12月31日,僅有一隻貝萊德安睿30天持有債券A成立以來略有收益,其他基金成立以來收益爲負。而貝萊德中國區負責人、貝萊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湯曉東也在2023年6月離職。

有業內人士表示,國際先進的投資管理理念需要融入本土化發展,集全球投資管理的專長爲中國市場服務,充分了解中國資本市場的變化,掌握中國投資者的需求,方能實現雙贏。

市場預期,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居民財產性收入大幅提高,中國資本市場展現出強大的韌性與活力。中國資本市場將推出更多開放舉措,會進一步提升對外資機構的吸引力。

“在全球經濟逐步走向復甦、中國着力推進高質量發展的當下,我們對未來充滿信心,將以更大的投入,力爭在中國市場實現長遠發展。”景順資產管理亞太區負責人羅德城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