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華夏時報

又見基金虧損慘重遭投資者“怒懟”。近日,一張疑似藍色光標(300058.SZ)證券事務代表張媛的朋友圈截圖在市場上廣爲流傳,截圖中張媛稱:“買的中郵核心成長,成長了十幾年了,但凡看一眼的時候,都沒給我機會贖回。”

爲進一步瞭解情況,《華夏時報》記者2月1日電話聯繫了藍色光標證券事務代表,相關工作人員向記者證實,前述朋友圈確實由公司證代張媛發佈。

證代“懟”基金經理

1月30日,A股上市公司藍色光標披露了2023年度業績預告,公司預計全年營收超過520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爲1億元至1.5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該公司2023年淨利潤扭虧爲盈,但在第四季度出現了超過1億元的淨虧損,引起了市場和投資者的關注。

對此,藍色光標證代張媛在朋友圈發文稱:“利潤不好嗎?我覺得也還好吧,至少是正數。”隨後她話鋒一轉,公開批評公募基金虧損嚴重,並表示自己買的基金“都是負數,也沒要求基金經理道歉”,還喊話“很想認識一下中郵核心成長的基金經理”。

對於公司證代公開批評基金經理的行爲,福建華策品牌定位諮詢創始人詹軍豪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在朋友圈公開“撕破臉”並不合適,這種行爲有損行業形象,投資者應該通過合理合法的途徑表達訴求,同時基金公司和基金經理也應注重投資者關係維護,積極回應投資者的關切。

“無論是投資者還是基金經理,公開指責和怒斥都不是一個有效解決問題的方式。”專精特新企業高質量發展促進工程執行主任袁帥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雖然張媛作爲投資者有權表達不滿,但應該持謹慎態度,通過正規渠道與基金公司溝通,理性表達自己的訴求,尋求合理的解決方案。

跌成“5毛基”

從業績來看,被藍色光標證代提及的中郵核心成長,的確虧損慘重。截至1月31日,該基金最新淨值爲0.5134,近一年虧損31.32%,大幅跑輸同期滬深300指數。不僅如此,長期業績也表現慘淡,該基金成立近16年以來,收益率爲-48.66%,這意味着不少長期投資者被“套牢”。

值得一提的是,中郵核心成長曾是昔日“爆款基”,也是中郵基金旗下運作時間最長的基金之一。該基金成立於2007年,募集規模近150億元,僅經歷一個季度,管理規模就暴漲至481.74億元。不過,由於業績不佳,導致基金規模持續縮水,截至2023年底,最新規模僅剩25.21億元。

另外,中郵核心成長的基金經理變更頗爲頻繁,該基金一共經歷了12任基金經理,包括劉格菘、彭旭和國曉雯等明星基金經理,目前現任基金經理爲陳梁,他從2021年11月開始任職。

“頻繁的基金經理變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基金公司在投研團隊建設上的問題。”詹軍豪指出,基金經理是公募產品的核心,頻繁調換對產品和基民都會產生不利影響。基金公司應注重投研團隊的建設,穩定基金經理隊伍,建立健全激勵機制,確保基金經理能夠長期專注於基金管理。

天使投資人、知名互聯網專家郭濤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不同基金經理的投資風格或策略差異較大,頻繁更換基金經理反而難給產品帶來良好業績。對於基民而言,這種不確定性也可能會增加他們的不安感,並導致基民信心下降。

他還強調,基金產品虧損嚴重,基金公司應積極採取一系列措施來補救和改進。首先,需要加強投研團隊的建設,確保投資決策的科學性和前瞻性。其次,應當完善風險控制體系,以降低風險。此外,還應當加強與投資者的溝通,提供更多教育資源,幫助投資者理解市場波動,減少非理性投資。

近16年虧損超110億元

不過,儘管中郵核心成長淨值跌至5毛,中郵基金依然賺得“盆滿鉢滿”,僅是在2022年就賺取了6187萬元的管理費,而當期基金利潤爲-13.83億元。

Wind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底,中郵核心成長累計實現基金利潤爲-102.48億元,但合計收取管理費約30.29億元。

目前,基金還未披露2023年報,從季報來看,去年中郵核心成長依然深陷虧損“泥潭”,2023年合計實現基金利潤爲-9.46億元,這意味着該基金成立16年多以來虧損近111.94億元。

對於業績問題,《華夏時報》記者1月31日聯繫了中郵基金併發送採訪函,但截至發稿,尚未收到具體回覆。

實際上,今年以來A股市場低迷,公募基金普遍虧損慘重,引發了不少投資者的情緒發泄。詹軍豪分析稱,這也暴露了基金公司在投資者服務方面的不足,包括投資者陪伴服務、投資者教育及良好的溝通橋樑等方面。“基金公司應加強投資者服務,定期與投資者溝通交流,及時解答投資者的疑問,提高投資者的風險意識,幫助投資者樹立長期投資的理念。”

袁帥也表示,投資者需要更多的信息和情感支持,基金公司應該加強對投資者的陪伴服務,提供更多的市場信息和專業建議,幫助投資者理性看待市場波動,提高風險意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