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士學歷黃仁勳,剛剛當選美國工程院院士。

以後他還是教主、老黃、“核武狂魔”,但也得尊尊敬敬地被叫一聲“黃院士”了。

作爲美國工程師最高榮譽之一,今年(2024 年)共新增 114 名新院士和 21 名國際院士。

其中最受矚目的,莫過於英偉達創始人兼 CEO 黃仁勳

入選理由是:其高性能圖形處理單元 (GPU),推動人工智能革命。

這也是繼鋼鐵俠馬斯克、微軟納德拉之後,又一位科技圈風雲人物當選美國工程院院士。

需要注意的是,三人都沒有博士學位(doge)。

另外,一同入選的還有谷歌搜索副總裁 Nayak Pandurang、哥倫比亞大學執行副校長周以真、IEEE 首任華人主席劉國瑞、清華電子工程系黃翊東教授等。

老黃爲啥能當選?

這次黃仁勳得以入選的理由是:

英偉達高性能 GPU 正在推動人工智能革命。

黃仁勳作爲英偉達的靈魂人物,曾在採訪中毫不客氣地表示:

我們就是 AI 的世界引擎。

而英偉達跨入 AI 領域、站上這一頂峯,黃仁勳是關鍵

1993 年,黃仁勳、克里斯・馬拉科夫斯基、柯蒂斯・普利姆創辦英偉達。早期,英偉達的業務專注於圖形芯片,主要服務於電子遊戲市場。1999 年,英偉達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沒過多久,它就推出了廣爲人知的 GeForce 系列。

在《雷神之錘》等視頻遊戲的推動下,GeForce 系列很快成爲備受遊戲玩家追捧的顯卡。

英偉達“命運的齒輪”,也在這時開始轉動。

要知道,英偉達能夠成爲 AI 計算的硬件霸主,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軟件 CUDA。這一架構能讓開發人員充分利用 GPU 的並行計算能力。

英偉達能夠找到這一支點,核心還在於老黃的慧眼識珠。

2000 年,斯坦福計算圖形學研究生 Ian Buck 將 32 張 GeForce 顯卡並行,通過 8 臺投影儀,他打造出了一臺 8K 分辨率的遊戲機。

Ian Buck 想知道 GeForce 顯卡除了能讓他在遊戲裏發射手榴彈之外,還有什麼其他用途。所以他黑進了顯卡的着色器,查看其中的並行計算電路,將 GeForce 顯卡改造成了一臺超級計算機

隨後,黃仁勳火速將 Ian Buck 挖入了英偉達。

從 2004 年開始,Ian Buck 一直負責 CUDA 的開發 ——CUDA 是英偉達得以稱霸 AI 計算的關鍵,它提供的一系列庫和工具,能讓開發人員更輕鬆利用 GPU 的並行計算。

老黃提出,希望 CUDA 能在每一張 GeForce 卡上工作,讓超級計算大衆化。

與此同時,英偉達的硬件團隊也開始向着超級計算方向推進,他們開發出包含十億個電子晶體管的顯卡,能以更快速度完成計算。

2006 年,英偉達正式推出 CUDA。這在當時備受商業市場質疑,因爲“它花費了數十億美元、瞄準的卻是計算科學領域一個不起眼的角落”。這也一度導致了英偉達股價大縮水。

但正是這個“不起眼的角落”帶動英偉達撬動萬億市場。

2009 年,人工智能之父 Hinton 的研究小組開始使用英偉達 CUDA 平臺訓練神經網絡。因爲訓練結果超出預料,Hinton 之後一直鼓勵學生使用 CUDA。

深度學習神作 AlexNet,正是用 2 塊 GeForce 卡和 CUDA 平臺訓練而來。由於效果好、得分過高,當時甚至被懷疑是否作弊。

但最終,AlexNet 不僅拿下當年 ImageNet 冠軍,還標誌着深度學習卷積網絡正式誕生,同時也在學術圈徹底帶火了英偉達計算卡。

在這之後,深度學習浪潮到來。2013 年左右,黃仁勳正式將英偉達的未來押在了人工智能方向上。他當時得出的結論是:神經網絡將徹底改變世界,他可以利用 CUDA 在必要硬件上壟斷市場。

黃仁勳在一份內部郵件裏寫道:

一切都將進入深度學習階段。我們不再只是一家圖形計算公司了。

英偉達向 OpenAI 交付的第一臺專用人工智能計算機 DGX-1,由黃仁勳親自帶到 OpenAI 辦公室,馬斯克完成開箱。

2017 年,英偉達推出專門針對 AI 計算優化的 GPU 架構 Volta。它引入了張量核心(Tensor Cores)和深度學習加速器(Deep Learning Accelerator),進一步提高了 GPU 在深度學習任務中的性能和效率。

3 年後,英偉達再次自我革新,推出 Ampere 架構

如今被各大廠商爭奪的一代“神卡”A100,正是基於這一架構。它針對 AI 和數據中心工作負載進行優化,引入了第三代張量核心(Tensor Cores)和結構化嵌入(Sparsity)技術,進一步提高了 GPU 在深度學習和大規模數據處理任務中的性能和效率。

ChatGPT 誕生前 8 個月,英偉達又推出全新 Hopper 架構,它專爲 Transformer 打造,能讓這類模型在訓練時保持精度不變、性能提升 6 倍,意味着訓練時間從幾周縮短至幾天。

幾次重大發布,英偉達幾乎都是恰好踩在趨勢上。

由此也讓黃仁勳 —— 這位站在英偉達背後的男人,有了更多傳奇色彩。

黃仁勳出生於 1963 年,今年 61 歲。

1972 年,9 歲的黃仁勳和哥哥一起被送到美國讀書,沒有父母陪同。由於是學校內“唯二”的亞洲面孔,他們經常遭受霸凌。爲了融入環境,他一度學着抽菸,但是並沒有學壞。

後來黃仁勳轉學,並且一直學業成績優異,在高中時連跳兩級,16 歲畢業,進入俄勒岡州立大學,主修電子工程。

畢業後,黃仁勳先後在 AMD、和 LSI Logic 等公司擔任工程師和高級管理職位。但因爲覺得自己“知道的不夠多”,他又開始在斯坦福攻讀碩士學位,1990 年,他在斯坦福大學獲得電子工程碩士學位。

1993 年,他正式創立英偉達。帶領英偉達幾經沉浮,走到現在。他對內部的“瘋狂管理方法”也開始被業內津津樂道。

如今,英偉達已市值突破萬億美元,成爲全球第六大公司,全球人工智能芯片市場份額可達 90%。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名字源於拉丁語 invidia,意思是“仰慕”。原因是當時三人將所有的規劃文件都存在“NV”(意思是“下一版本”)的名頭下,因此需要一個既含有這兩個字母、又能夠展現對未來憧憬的名字。

公司最初的辦公場所是一家餐廳,因爲這裏比家裏安靜,還有便宜的咖啡。

還有哪些?

除了老黃以外,今年還有這些產業界知名企業的大佬入選。

  • 谷歌搜索副總裁 Pandurang Nayak,負責網絡搜索排名技術。

  • IEEE 首位華人主席、Origin AI 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技術官劉國瑞

  • Databricks 創始人兼執行主席 Ion Stoica,也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電氣工程和計算機科學教授。

  • IBM 首席量子架構師 Matthias Steffen,曾參與從 Shor 算法到首次部署公開可用的量子計算機。

  • 蘋果硬件工程總監 Cedric Xia,在電子和汽車產品做出了重要貢獻。

  • 蘋果產品完整性高級總監 Carolyn Duran,曾英特爾公司工作 25 年,最後擔任零部件研究副總裁。

  • 微軟科學家 Surajit Chaudhuri,專注於數據系統,用於自動化數據庫系統調優、數據庫查詢優化和數據清理。

……

另外還有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執行副校長周以真,清華電子工程系黃翊東教授等華人面孔,人機交互先驅、普適計算領域創建者之一 Yvonne Rogers,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機器人系首任系主任兼教授 Dawn Marie Tilbury 等學界教授當選。

美國國家工程學院是美國工程學界的最高學術團體,也是美國四大國家學術機構之一,與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國家醫學院,以及美國國家科學研究委員會並列。

目前院士總人數達到 2310,外籍院士總人數達到了 332 個。

而能當選的標準十分簡單直接:

在工程研究、實踐或教育方面做出傑出貢獻的個人。

包括不限於對工程文獻做出重大貢獻、開拓新的和發展中的技術領域、亦或是在傳統領域取得重大進展,或開發 / 實施創新的工程教育方法等方面。

結合這兩年當選結果來看,也能看到一些特定的趨勢:

產業界人士矚目。相較於學界專家而言,產業界的人士佔了更大的比重。從企業中的架構師、技術負責人再到創始人、CEO 董事長在內,都在入選的大名單中。去年有馬斯克、 納德拉,今年有黃仁勳,以及每年像谷歌、微軟、蘋果等在內的企業高管都有多位成員入選。

技術領域覆蓋廣泛。既包括比如機器人、生物醫藥、航空航天、納米光學、新能源材料、集成電路等前沿領域代表,以及像冶金、石油、土木環境的傳統產業專家入選。

不唯學歷。包括馬斯克、納德拉、黃仁勳在內,其實都沒有“博士”學歷。更多的是工程導向,產業貢獻導向。

名利雙收黃仁勳

最後不得不說,老黃可謂是名利雙收。

近期,英偉達股價大漲,多次刷新歷史新高。

前兩天(2 月 5 日)總市值更是達到了 1.71 萬億美元,已是 AMD 的六倍,甚至很有可能超越亞馬遜和 Alphabet,僅次於蘋果和微軟。

有人統計,2024 開年以來 6 周時間內,市值增加了約 5000 億美元,幾乎相當於整個特斯拉了……

老黃妥妥人生贏家啊~

參考鏈接:

  • [1]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23/12/04/how-jensen-huangs-nvidia-is-powering-the-ai-revolution

  • [2]https://www.nae.edu/312025/NAENewClass2024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量子位 (ID:QbitAI),作者:明敏 白交

廣告聲明:文內含有的對外跳轉鏈接(包括不限於超鏈接、二維碼、口令等形式),用於傳遞更多信息,節省甄選時間,結果僅供參考,IT之家所有文章均包含本聲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