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21世紀經濟報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繳翼飛 實習生 嶽上媛 北京報道

2月5日,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發佈2023全年機械工業經濟運行情況。數據顯示,2023年機械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7%,實現營業收入29.8萬億元,同比增長6.8%;實現利潤總額近1.8萬億元,同比增長4.1%。

具體而言,受對比基數影響,主要指標一季度增速較低,二季度增速較高,三季度增速放緩,四季度行業運行再度回穩向好,全年主要經濟指標實現平穩增長。

分門類看,行業主要產品產銷形勢延續上年分化走勢,產量增減的產品數量各佔一半左右。重點監測的120種主要產品中,61種產品產量同比增長,佔比50.8%;59種產品產量同比下降,佔比49.2%。其中,汽車、電工電器等保持較快增長,工程機械、農機產品等持續低迷。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總經濟師葉定達指出,預計2024年機械工業經濟運行將延續穩中向好的總體態勢,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預計在5%以上,對外貿易保持基本穩定。

增收不增利現象顯現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業內規模以上企業數量達12.1萬家,較上年增加1萬家,佔全國工業的25%,較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資產總計達36萬億元,同比增長9.9%,佔全國工業的21.5%。

此外,行業固定資產投資也持續高速增長,機械工業主要涉及的五個國民經濟行業投資增速均高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3%),除通用設備外均高於全國工業(9.0%)和製造業(6.5%)平均水平。

“但在產能快速擴張的背景下,有效需求不足的問題仍未解決。” 葉定達表示,機械產品市場競爭激烈,產品出廠價格持續下降且降幅不斷加深,增收不增利的現象普遍存在。2023年機械工業利潤總額增速低於營業收入增速2.7個百分點,營業收入利潤率較2022年同期回落0.2個百分點,回落至5.9%。

國內方面,市場需求恢復不及預期,機械產品市場不旺。機械工業重點企業專項調查顯示,2023年反映訂貨不足的企業佔比始終高於50%,四季度末佔比升至65%,其中中小企業訂單不足佔比高達72%。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黨委常委、專家副主任陳斌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企業訂貨不足是近年來的普遍性問題,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供給衝擊、需求收縮、預期轉弱”的三重壓力。供給側目前有所緩和,但需求與預期轉弱的緩和程度有限。這一問題在國際貿易上同樣存在。當前國際經濟發展相對低迷,加之非經濟因素影響,造成進出口困難增大。

在數據上則體現爲2023年前期出口快速增長的產品出現了放緩趨勢。風電機組、光伏產品、挖掘機出口額同比分別下降29.8%、3.1%和0.9%。從具體市場看,2023年機械工業對北美出口同比下降7.3%,其中對美國出口下降7.9%;對歐盟出口僅增長1.5%,其中對德國出口同比下降1.2%;對日本出口則同比下降1.4%。

葉定達指出,受全球供應鏈修復帶來的貿易擠壓、發達經濟體復甦放緩、貿易保護主義等影響,機械工業外需市場的下行壓力仍然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儘管國際市場環境欠佳,傳統區域市場需求放緩,但業內企業仍搶抓外貿機遇,深耕非洲、歐洲和拉丁美洲等重點地區,逐步建立起多元共進的外貿新格局,表現出來較強的韌性。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機械工業對俄羅斯出口額同比增長1.1倍,俄羅斯成爲我國機械工業第二大出口國;對非洲、歐洲和拉丁美洲出口額分別增長17.3%、16.3%和9.8%;對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合計出口額同比增長14%,佔機械工業出口總額的比重已達50%。

整體而言,2023機械工業對外貿易實現了穩中有升。海關總署數據顯示,機械工業去年外貿進出口總額達1.09萬億美元,同比增長1.7%,連續第三年超過萬億美元,佔全國外貿進出口總額的18.3%。其中,進口額3045.1億美元,同比下降7.6%;出口額7830.2億美元,同比增長5.8%;實現貿易順差4785.1億美元,同比增長16.6%。

對於後續的需求恢復,葉定達分析稱,國內重大項目、重點工程、新基建等將進一步加快實質性建設,鄉村振興和新型城鎮化、區域發展重大戰略等舉措將進一步落地,這些將爲機械工業釋放更大市場需求。同時,降準降息、減稅降費等宏觀經濟政策和一系列穩增長的行業政策效應也將持續釋放,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疊加發力,將有效改善機械工業發展環境、增強市場信心、進一步釋放市場潛力。

新興產業持續引領

近年來戰略性新興產業持續快速發展,爲機械工業注入了強勁動力,新能源裝備、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等成爲引領行業發展的新龍頭。

據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統計,2023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行業合計營業收入爲24.2萬億元,同比增長7.8%;實現利潤總額1.4萬億元,同比增長7.0%;增速比機械工業總體分別高1.0和2.9個百分點。

清潔能源裝備爲例,2023年底全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容量14.5億千瓦,佔比超過總裝機的一半,歷史性地超過了火電。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數據顯示,2023年能源裝備製造業營業收入與利潤總額同比分別增長9.7%和18.5%,分別高於機械工業總體2.9和14.4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行業效益也伴隨產業革新而持續分化。“儘管去年取得了8.7%的增速,但主要是汽車和電力這兩大行業拉起來的。”陳斌分析,汽車與電力行業的營業收入佔到機械工業整體營收的2/3,其他行業不是非常樂觀。

據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統計,在其14個分行業中,營業收入爲8增6降。除汽車與電力行業外,機器人和內燃機行業增速較高;而農機、工程機械行業仍未擺脫產銷低迷的下行通道,營業收入降幅均超過10%,分別爲11.1%和13.1%。

在利潤總額方面則爲11增3降,其中,文辦設備、石化通用機械行業利潤增幅超過15%,工程機械和內燃機行業因上年基數較低增速超過25%;而農機行業降幅8.9%,機牀工具行業因磨料磨具價格下行影響降幅近30%。

面對行業分化帶來的發展不均衡問題,技術變革與新動能勢在必行。葉定達表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將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綠色發展推動生產、消費加速轉型。這些將爲機械工業提供更多發展舞臺,加快機械工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步伐。

據葉定達介紹,去年工程機械在動力電氣化、氫能化轉型方面實現提速。全年電動裝載機銷量達3595臺,徐工、三一、中聯重科、太重等企業加速佈局氫能技術研發和產品創新,在氫燃料電池、儲氫系統、燃料電池發動機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

產能過剩需結構性調整

另一個不容忽視的現象是機械產品的價格下行。2023年汽車、光伏、儲能電池行業主要產品都經歷了幾輪明顯的價格回調,至於機械工業主要涉及的5個國民經濟行業大類,其出廠價格在12月份同比全部下降,電池製造行業12月份價格降幅也高達9.7%。

陳斌分析稱,在規模穩定的市場情形下,一旦產能過剩,就會引發各市場主體的互相競爭、壓價。需求不足時,產能過剩的矛盾便會更加凸顯。

以汽車產業爲例,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祕書長陳士華指出,現在汽車產業的電動化趨勢已經基本確定,企業對傳統汽車的研發和各方面投入越來越少,電動化在數量上看已經實現較快增長,但企業的盈利情況卻不容樂觀。目前經營的車企,除了比亞迪特斯拉、理想等在國內實現盈利,其他大部分企業的營收狀況較差。

陳士華進一步分析稱,當下汽車產能實際上面臨着階段性過剩與結構性過剩的風險。據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數據,2023年汽車行業產量達到3016.1萬輛。若按現有的產能利用率測算,2023年行業產能大約在4200萬輛左右,而此前中國汽車論壇發佈的內需消費頂峯數據則爲4000萬輛左右,因此可能存在階段性過剩。

“但這並不代表汽車產業已具備嚴重的過剩危機。”陳士華認爲,在結構層面,其實很多的企業並沒有真正形成產能,如從房地產行業入局造車的部分企業,其產能利用率尚有不足。但另一方面,傳統車企在電動化轉型過程中需要改造原有產線,可能也面臨着產能不足的情況。

實際上,工業領域的產能過剩風險一直備受關注。2023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已經將“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列爲當前經濟回升向好面臨的困難與挑戰之一。

“但現在看起來,不少行業確實需要重視起產能過剩的問題。”陳斌認爲,產能過剩問題解決難度較大,完全依靠市場手段的成本和代價過高,採取宏觀調控政策也是必要的。

陳士華也表示,如果僅靠市場化調控是遠遠不夠的,應該有一定的產業引導措施。日前,發改委召開了全國發展改革系統投資工作會議,其中也對汽車產能的調控提出了進一步思路。“相信在國家調控下,未來幾年汽車產業會出現一些明顯的結構性變化。”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作者:繳翼飛,嶽上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