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濟網

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林淙)2月8日,上交所發佈《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自律監管指引第14號——可持續發展報告(試行)(徵求意見稿)》(簡稱“《指引》”),並向市場公開徵求意見。

近年來,上交所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持續引導上市公司積極履行社會責任,鼓勵披露可持續發展相關信息,在滬市形成了一批穩定披露ESG報告的公司羣體。爲了進一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在規則層面完善可持續發展報告的披露要求,是當下資本市場做好綠色金融大文章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動上市公司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

根據前期調研顯示,超六成上市公司對出臺具體細緻的可持續披露規則有着較強的需求,將可持續發展理念融入到日常經營管理和戰略規劃已經漸成風氣。

滬市上市公司已經具備披露更高質量ESG報告的基礎

總體來看,《指引》持相對開放的態度,統籌考慮了羣體差異,並做出了差異化安排,在規範信披的同時較好匹配了公司披露能力、市值和資產規模等情況。

從報告的實施路徑來看,對於上證180、科創50指數樣本公司,以及境內外同時上市的公司,其人員配備、專業儲備等條件已經較爲成熟,其中絕大多數公司已經在持續披露專項報告,強制要求披露《可持續發展報告》並不會增加上市公司負擔。同時,在鼓勵和引導的大原則下,允許其他上市公司根據自身情況參考《指引》進行自願性披露。根據滬市公司ESG報告的披露情況來看,近年來披露數量和質量均有顯著提升,多數公司已經形成了豐富的實踐經驗,《指引》不會形成過多的額外披露成本。

具體來看,2023年滬市共1023家上市公司披露2022年度社會責任報告、ESG報告或可持續發展報告,披露率達到47%,披露數量和佔比均創新高。尤其是大盤藍籌公司基本實現報告全覆蓋,上證50、科創50指數樣本公司、境內外同時上市公司報告披露率接近100%,上證180指數樣本公司報告披露率已超過90%。

從報告的設置內容來看,《指引》分爲環境、社會、公司治理三個維度,設置20個具體議題。同時充分考慮上市公司發展階段、披露能力,適當降低了部分議題的披露難度,如對於上下游產業鏈碳排放、聯營合營企業碳排放、情景分析等方面不做強制要求,以推動行爲轉變爲重點,不刻意追求信息披露的完美性,以實現穩妥起步,循序漸進推動公司加強披露。

可持續發展報告突顯大盤藍籌底色

可持續發展的核心理念與中國特色現代資本市場發展的要求相通相合,與我國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高度一致,鼓勵公司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綜合考慮社會價值實現,將更多資源投入到落實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低碳發展、就業優先等國家戰略中。

前期,滬市公司在這方面貢獻突出,超1500家主板公司採取減碳措施,減少排放二氧化碳當量超8億噸;約750家公司深入扶貧一線,合計投入近800億元,促進當地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滬市公司員工人數超過1800萬人,平均每家公司提供8000個就業崗位,以GDP佔比測算,預計間接帶動就業人數超過2億人。

但不少公司反饋,這些經營業績以外的“閃光點”還沒有得到有效的評估和價值判斷。對此,本次《指引》立足我國國情和資本市場實際情況,借鑑境內外披露制度、上市公司披露經驗和最佳實踐,多角度豐富價值評判標準,設置了鄉村振興、創新驅動、平等對待中小企業等體現中國特色的重要議題,充分反映我國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價值觀和優先序。未來,可持續發展報告將成爲引領市場價值觀的重要陣地,也成爲展現公司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窗口。

在突出優質企業的同時,市場資金也在向綠色、低碳產業配置。在融資端,近三年支持68家新能源和節能環保企業在上交所IPO,募集資金1169億元,支持綠色新興行業公司再融資970億元,支持企業發行綠色公司債、綠色資產支持證券、低碳轉型掛鉤債券、可持續掛鉤債券等4736億元。

在投資端,上證、中證指數已累計發佈ESG等可持續發展指數138條,有86只基金產品跟蹤,規模超過1000億元。在上交所上市的ESG等綠色ETF已達到43只,規模超過600億元。未來,還將大力發展ESG基金產品和指數供給,積極發揮ESG在挖掘企業長期投資價值、提供優質投資產品、提高投資者回報、提振投資者信心方面的積極作用,助力提升資本市場活躍度。

(責任編輯:朱曉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