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A股將迎來龍年首個交易日,在節前滬指三連漲的背景下,A股的龍年首秀備受期待。值得一提的是,在春節長假期間,外圍市場普遍大漲,港股自2月14日開盤後也已實現三連陽,市場做多氛圍濃厚。經北京商報記者統計,在2014—2023年這十年間,A股春節後“開門紅”有六年,佔比六成。業內專家表示,預計後市A股和港股能夠延續上漲趨勢,進一步展開上攻,節後修復性行情有望繼續。

外圍市場表現亮眼

2月12日—16日這周,外圍市場表現較好,這也讓A股龍年首個交易日表現引發投資者期待。

具體來看,春節期間,全球主要股指多數出現上漲,諸如,日經225指數近一週區間累計漲幅達4.41%,最新達到38487.24點。港股市場表現最爲亮眼,自2月14日開盤後,已實現三連陽,其中恒生指數在2月14日—16日這3個交易日,區間累計漲幅達3.77%,最新報16339.96點,重上16000點。

另外,恒生科技指數也出現大漲,2月15日、16日漲幅分別爲0.79%、3.71%,截至2月16日收盤,報3342.73點。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表示,恒生指數龍年開盤連續三日上漲,主要的原因就是受到衆多利好政策的推動,以及節前A股市場連漲,帶動了整個市場人氣的回升。“節前市場就迎來了一系列的政策利好,大盤否極泰來,A股和港股觸底反彈,聯袂上漲。監管層在春節期間處罰了幾件違法違規行爲,彰顯出監管層建設一個健康的資本市場,打擊違法犯罪行爲,營造‘三公’市場環境,保護中小投資者利益的決心。”楊德龍如是說。

楊德龍進而指出,監管層對各類違法違規行爲進行嚴厲打擊,將有效提高A股市場的可投資性,同時也能夠大幅提振國內外投資者對中國資產的信心。

近十年間六年“開門紅”

從歷史數據來看,近十年間,A股有六年出現節後“開門紅”。

經北京商報記者梳理,2014—2023年這近十年間,A股在2014年、2018年、2019年、2021年、2022年、2023年這六年春節後出現“開門紅”,並且已在2021—2023年連續三年“開門紅”。

數據顯示,2021—2023年節後首個交易日,上證綜指分別收漲0.55%、2.03%、0.14%。

另外,從A股歷史來看,共經歷了兩個龍年,分別是2000年2月5日至2001年1月23日、2012年1月23日至2013年2月9日,經統計,在上述兩個龍年交易日,上證綜指也均出現大漲,其中2000年2月5日至2001年1月23日大盤漲幅超三成。

另外,節前A股回購、增持不斷,2月18日晚間,回購潮繼續,其中西力科技、多倫科技、永信至誠、宣泰醫藥、南礦集團等多股均披露了擬回購股份公告。

以南礦集團爲例,公司披露公告稱,擬使用自有資金或金融機構借款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回購公司股份用於維護公司價值及股東權益,本次回購總金額不低於3000萬元,不超過6000萬元,回購價格不超過16元/股。

川潤股份、保齡寶等股東則擬增持股份,其中川潤股份2月18日晚間公告稱,2024年2月8日,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之一羅麗華及部分董監高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合計增持公司股份101.15萬股,佔當前總股本比例0.231%,羅麗華擬繼續增持股份金額不低於900萬元且不高於1500萬元(含2月8日已增持數量和金額)。

某不願具名人士對北京商報記者表示,長期資金入市的渠道已經打通,隨着匯金公司、社保基金、養老金、保險資金帶頭入市,央企、國企、民企相繼發力增持和回購,A股市場有望繼續反彈調整。

修復性行情有望繼續

在兔年最後三個交易日,A股出現強勢反攻,滬指三連陽。楊德龍指出,節後A股市場有望延續節前上漲趨勢,和港股形成聯動,開啓春季攻勢。

節前,A股出現寬幅震盪走勢,先是在1月29日—2月5日出現一波大跌,滬指接連跌破2800點、2700點,之後監管層密集發聲,A股在2月6日—8日這三個交易日出現大反攻,節前成功站上2800點。

截至最新收盤日,上證綜指報2865.9點,深證成指創業板指分別報8820.6點、1726.86點。楊德龍表示,節前A股市場的連續上漲帶來了很強的賺錢效應,而港股的估值比A股更低,很多AH股差價比較大,因此A股的連續上漲帶動很多資金到港股去佈局一些優質股票。如今恒生指數在A股還未開盤就出現三連漲,這也爲A股市場下週開盤帶來機會。“A股和港股今年的表現都值得期待,隨着經濟復甦的預期增強,以及穩經濟增長的政策加碼,龍年A股和港股有望展開結構性牛市行情,市場的賺錢效應也有望比兔年要好很多。建議投資者保持信心和耐心,被錯殺的優質龍頭股將會迎來估值修復機會。”楊德龍如是說。

方正證券首席市場分析師趙偉表示,A股繼續保持反轉有三個主要條件,一是熱點能夠持續,即繼續由“雙創”引領,行情以科技成長、新能源、生物醫藥及券商爲主線,市場風格以中小市值股爲主;二是無論大盤漲跌,量能能夠得到持續有效釋放;三是穩定A股走勢的政策能夠持續釋放,不能“頭重腳輕”,政策的持續性及有效性是市場信心的保證。

文/北京商報記者馬換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