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合鍛智能董事長 嚴建文

全國政協委員、合鍛智能董事長嚴建文:

制定工業發展路線圖

助力中國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記者 李興彩

“我今年的提案之一依然是呼籲推動聚變能開發應用。”近日,全國政協委員、合鍛智能董事長嚴建文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說,能源的重要性有目共睹,聚變能被視爲人類能源的終極解決方案,中國應該高度重視並提高投入,持續保持在該領域的領先優勢。

長期深耕製造業,嚴建文深知這個“壓艙石”對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嚴建文介紹,他今年的第二項提案是,建議在全國範圍內對製造業生產能力、基礎製造能力、技術水平做一次摸底調查,制定中國工業發展路線圖,着力建設“隱形冠軍”企業和推進工程師隊伍建設。

制定路線圖

高質量發展製造業

中國正由製造大國邁向製造強國,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身處產業中,嚴建文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嚴建文認爲,中國製造業的短板主要表現在人才技術能力和製造基礎能力上:一方面,在高端軸承(超大和精密)、核心泵閥等關鍵零部件領域,高端數控機牀、高端醫療設備檢測儀器等裝備領域,我國與先進發達強國還存在較大差距;另一方面,現代製造正處於從數字化向智能化轉型階段,高端機器操作系統、智能裝備管理運維繫統等軟件系統成爲高端製造的核心,亟待加強。

助力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嚴建文認爲,當下有必要對製造業現狀做個清醒的反思和分門別類的摸底排查,釐清現狀、短板,對標全球先進的產業公司,制定相應的發展路線圖。對照路線圖,穩步發展,踏實壯大中國製造業。爲此,嚴建文提出三點建議:

一是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組織專業人士在全國範圍內做一次各行業、各省份工業企業生產能力、基礎製造能力、技術水平的摸底調查,儘快制定出發展路線圖、時間表。

二是在發展過程中,要根據行業、領域特點,着力建設“隱形冠軍”企業,關注各細分行業企業的市場佔有率,技術的先進程度,產品利潤率,不簡單以規模論英雄,少做規模排名。

三是務實推進中國工程師隊伍建設,工程院院士評選標準向解決技術應用和技術開發能力的頂級工程師傾斜,把隊伍建設放在工廠一線,讓工程師紅利成爲新時期中國工業紅利源泉。

前瞻新趨勢

鞏固聚變能領先優勢

“發展製造業、進行技術攻關,不同產業要採取不同模式,特殊產業就要採用舉國體制來發展。”談及產業發展路徑,嚴建文認爲,市場化的應該儘可能地讓市場來決定,但對於那些基礎的、前瞻的、尚處於產業化前期但又必須重點投入的領域,政府應該發揮舉國體制優勢,對技術產業進行更快孵化。

在嚴建文看來,聚變能就是解決能源瓶頸、適用於舉國體制發展的重點領域之一。“聚變能是利用可控核聚變技術獲得能量,具有燃料豐富、安全環保等優點,被科學界公認爲人類能源的終極解決方案,已成爲大國競爭的戰略焦點之一。”嚴建文介紹,中國依託全超導託卡馬克核東方超環(EAST)核聚變實驗裝置等大科學裝置的多年積累,在覈聚變科研方向上目前處於全球領先地位,但面對歐美髮達國家對該領域的日益重視和持續投入,中國應加快技術研發和產業化落地,以確保在該領域的持續領先優勢。

嚴建文認爲,當前,在聚變能技術研發及產業化落地領域,還存在三大問題:第一,核聚變產業是一個全球性、多學科交叉領域,需要多個領域技術研發和產業供應鏈協同發力;第二,當前聚變能開發應用的市場規模還較小;第三,當前產業基礎薄弱,仍需克服材料、加工、裝備、建安、運維等尖端製造技術難題。

針對上述問題,嚴建文提出三點建議:一是由中國科協牽頭,支持國際化的聚變產業聯盟註冊,積極開放國際間聚變產業合作,加快構建產業標準體系和完善產業鏈;二是由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加大聚變產業經費投入,成立一到兩家由政府主導的聚變能開發應用主體,參與國際間聚變能合作與競爭;三是由工業和信息化部牽頭,支持創建聚變尖端製造創新中心,並將其建成國家級製造業創新中心,以解決產業面臨的尖端製造技術難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