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證券日報

本報記者 冷翠華

通常情況下,銀保渠道在保險業“開門紅”(一般指每年1月份至3月份)期間表現較好,但今年年初該渠道表現疲弱。

記者獲得的保險公司同業交流數據顯示,截至2月22日,個險渠道表現整體穩健,而多數險企銀保渠道保費同比降幅較大。業內人士認爲,這一現象的出現,有銀保渠道率先執行“報行合一”的影響,也有險企策略調整等多方面原因。同時,這也反映出當前壽險公司銀保渠道的價值有待進一步提升。

多因素共同影響

致銀保業務下滑

對今年人身險“開門紅”業績,業界的預期原本較爲樂觀,一是今年“開門紅”啓動時間早;二是人們風險偏好下降,保險的相對競爭力提升。但從A股上市險企來看,這一預期基本落空。1月份,僅中國人壽原保險保費收入同比小幅增長,其他險企保費皆同比下降,且降幅不小。

從行業整體來看,今年以來截至2月22日,有統計數據的24家險企個險渠道整體業務發展穩健,保費增長平穩。其中,15家險企保費同比增長,佔比爲62.5%;9家同比有所下降。

反觀銀保渠道,有統計數據的29家險企中,今年以來截至2月22日,24家銀保渠道保費同比下降,佔比爲82.8%;僅5家獲得正增長。受訪的業內人士對記者稱,從今年人身險行業來看,整體呈現“個險渠道相對穩、銀保渠道下滑大”的特徵。

一般情況下,人身險公司在“開門紅”期間主打產品爲具有儲蓄理財功能的產品,銀保渠道也是主力銷售渠道。但今年,個險渠道表現相對穩健,而銀保渠道表現疲弱。

對此,中華聯合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研究所博士邱劍對《證券日報》記者分析稱,這主要緣於兩方面因素。一是根據監管部門要求,銀保渠道最早執行“報行合一”;二是保險產品預定利率下調,據初步估算,執行“報行合一”後,銀保渠道的佣金費率較之前平均水平下降了約30%,價格戰打法難以持續,短期內銀保渠道規模收縮是必然結果。

一家人身險公司相關負責人對記者表示,此前部分險企會通過躉交搶佔銀保渠道業務,但今年這種情況較少。由於躉交對險企的資金佔用、收益率要求比較高,偏謹慎的險企主動收縮這一塊業務,據業內人士分析,今年前兩個月銀保渠道躉交保費同比下降了約三成。此外,從銀行方面看,今年在推動第三方業務上力度也有所減弱。這些也是今年年初銀保業務下滑的因素。

“提升價值”

仍是銀保渠道重要任務

在人身險行業發展過程中,銀保渠道的地位起起伏伏。無論發展快慢,都面臨“價值幾何”的拷問。

曾經,部分中小險企依靠銀保渠道實現保費“後來者居上”。2011年,銀保渠道保費首次超過了營銷員渠道,佔比達52.63%,成爲我國人身險行業第一大渠道。2015年,隨着保險營銷員資格考試的取消,營銷員數量急劇增加,帶動個險業務突飛猛進,頭部主體依託個險優勢,不再看重銀保業務的規模。2020年以來,保險代理人持續大幅滑落的背景下,部分保險公司重啓銀保策略,並提出“新銀保”的發展策略。

從今年開年表現來看,銀保渠道的發展再次進入調整期。

在普華永道中國金融行業管理諮詢合夥人周瑾看來,去年“開門紅”期間,在“炒停售”的背景下,部分險企認爲,通過激進的銀保費用投放,也能實現快速增長,因此提倡重啓銀保戰略。“這其實是一個非理性的過程,這種模式下,銀保業務質量並沒有提升,因此,當政策環境出現變化,就會出現明顯波動。”周瑾表示。

周瑾續稱,銀保產品本身的預定利率和結算利率預期相對較高,長期來看,有可能讓險企承受利差損,因此,今年部分險企主動進行壓降投入、壓縮規模的策略調整。

對於險企和銀行的關係以及銀保渠道的價值,周瑾認爲,當前,保險業和銀行業還沒有到“雙向奔赴”的階段,更多是保險業的策略性選擇,甚至部分險企沒有太多選擇,只能求助於銀保渠道。但一個渠道的業務要實現長期穩定發展,必須迴歸客戶本源,圍繞“爲客戶帶來價值,給客戶提供風險保障”的底層邏輯。在此基礎之上,險企需要結合自己的戰略和目標客羣,分析用哪種渠道能更好觸達客羣,滿足其風險保障和財富管理的需求。歸根結底,渠道是服務客戶的一種方式,而不只是實現險企做大業務規模的目的。

在邱劍看來,市場是最聰明的,客戶在哪個渠道更容易持續獲取、成本更低、服務更好,行業發展的方向就在哪裏。但我國銀保渠道通常存在四大缺陷:一是銀保渠道規模貢獻顯著但價值貢獻有限;二是銀行團隊難以銷售複雜性、高價值的保險產品;三是銀行與險企難以在客戶經營上進行有效協同;四是險企難以和銀行建立互信的長期穩定合作。

在邱劍看來,大部分銀行的中高淨值客羣保險滲透率僅爲3%至5%,具備巨大潛力。打造“高產能、高素質、高收入”的三高隊伍,服務高淨值客戶的資產配置需求,定製差異化的保險產品,可以提升銀保渠道對險企的價值。

平安證券王維逸團隊認爲,在“報行合一”背景下,銀保渠道行業費用率水平趨於一致,競爭焦點將從手續費轉向保險公司和銀行的合作關係。未來,銀保合作模式應鞏固現有成果,推動長期協議合作落地;發揮頭部險企綜合優勢,推動銀行和保險公司戰略合作轉型;同時,適度發展金控模式(即綜合金融),多方面促進銀保業務的量增價升。

(責任編輯:朱曉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