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新聞消息,3月11日,微博話題“一對夫婦做短劇每月進賬4億多”登上熱搜。據媒體報道,春節檔《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等短劇爆款迭出,有的劇集上線當日充值達2000萬元。其中,北京點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押中多款,與咪蒙合作發行《八零後媽》,還出品了《龍年大吉》,該公司實際控制人爲陳瑞卿、何春虹夫婦,據該公司高管透露,從去年9月開始,點衆每月的充值收入,穩定在4到5億之間。

《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海報 來源:豆瓣電影截圖

不得不說,這個話題詞條真是深得“標題黨”之精髓,說什麼不說什麼,拿捏得非常到位。

只說“一對夫婦”,給人感覺像是普普通通的兩口子,突然找到了致富的門道,卻不知道這對夫婦其實是企業老闆,長期從事互聯網行業,還深耕過網文市場,本身就很擅長“抓人眼球”的營銷之道,還搭上了擅於操控流量的咪蒙,光這個背景和人脈,別說門外漢了,行業內的中小“玩家”都根本“玩不過”。

只說“每月進賬4億多”,卻不說每月要花出去多少。日賺鬥金只是光鮮面子,“二八定律”纔是人間真實。已有多家媒體報道,短劇行業只有20%的項目賺錢或保本,80%的項目是虧損的,而賺了錢的短劇,對外數字亮眼,實際利潤佔比是個位數,給平臺的投流成本佔到了收入的80%甚至更高。就連這位“月入4億”的陳瑞卿自己都說:“收入和利潤是兩回事,我們的毛利率只有10%。”

來源:天眼查App截圖

刺激的詞條讓人上頭,具體的事實使人清醒。短劇行業當下確實是火爆,有才能、有興趣的人想要從事這一行業,當然是撞上了機遇的風口,但在投身進入之前,還是不要被一些語焉不詳的熱搜衝昏了頭腦,要切實瞭解行業真正的現狀,對自身的能力和資源有正確的評估,否則很可能喫不到紅利,卻喫了悶虧。

而正在自己的行業認真工作的人們,也無需爲暴富的短劇神話而坐立不安,任何一個行業能賺到錢,一定是有其門檻和風險,所謂的“閉着眼睛就能賺錢”,其實與很多短劇所講述的,“一夜有了鉅富老爹”“重生逆襲成爲首富”等故事一樣,是現實世界中不可能發生的事。微短劇早期靠野蠻生長、擦邊違規獲利不菲,隨着監管收緊,成本增加,再想低成本高利潤地賺錢,恐怕沒那麼容易了。

相關新聞視頻截圖

過往無數案例告訴我們,當一個行業瘋狂地渲染“暴富神話”的時候,我們就知道,韭菜可能不夠割了。短劇行業現在正烈火烹油,鮮花着錦,多少人想要進來摻一腳,賺個快錢,抱着這種心態入局的人多了,最終只能高唱一曲:“全都是泡沫!”

業內人士稱,微短劇用戶中,保姆、保潔、保安是付費觀看的主力人羣,三四五線城市則是微短劇受衆最大的市場陣地。可見,大量微短劇雖然都是流水線生產,沒多少營養,但的確抓住了下沉市場的需求。很多人靠着刷劇緩解了壓力,得到了爽感,甚至願意付費觀看,說明大家渴求放鬆,需要快樂,這並不是一件壞事。

微短劇除了是商品,也是文化產品,其噱頭不能總是夠刺激、接地氣、能賺錢,最基本的文化內涵、思想立意和原創性不能缺,道德和法律底線更要守住。隨着監管越來越規範、嚴格,“擦邊”、低俗的路子肯定走不通,誘導付費、高額收費、重複收費,坑害老年、未成年人消費者的亂象,也必須得到遏制。市場越來越規範,就必然越來越理性,從業者還是少講一些“暴富神話”,多打磨一些有質量的精品吧。

原標題:極目銳評|一對夫婦做短劇每月進賬4億多?還是少講一些“暴富神話”吧!

 

編輯:牟慧蘭    責編:張松濤    審覈:馮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