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維穩措施祭出以來,北向資金大幅迴流A股,2月整體淨流入超600億元,海外對沖基金等博弈資金是主要流入來源。數據顯示,2月北向資金累計淨買入A股的金額達到607.44億元,不但創下過去13個月以來的單月最大值,還一舉結束過去6個月連續淨流出的趨勢。

3月資金淨流入勢頭放緩但仍在持續,北向資金整體仍維持淨流入態勢。截至3月14日,單月流入量超過140億元,今年以來累計淨流入量達602.92億元。

儘管懷疑情緒仍存,但市場復甦開始吸引部分海外投資者關注,尤其是在美股估值已高的背景下,機構出現了尋求分散佈局的內在訴求。摩根資管新興市場和亞太股票團隊投資策略專家Emily Whiting日前在接受第一財經採訪時表示:“海外投資者開始不斷關注中國,因爲隨着美股的持續走高,客戶的美股持倉市值進一步擴大,而中國敞口則相對顯得越來越小,因而部分機構的投資委員也會表示,可能會需要考慮一下再平衡的問題,這個時間點應該不是那麼遠了。”

在她看來,目前最需要看到的是中國企業重獲信心、增加資本開支,消費者信心的提振至關重要,這也會增加國際投資者的信心,否則估值便宜的理由仍缺乏說服力,“春節後,中國經濟數據雖無重大起色,但已經開始企穩,這是投資者樂見的。”

海外資金勢頭減弱但淨流入持續

第一財經此前就報道,國際投行的數據顯示,2月19日開始的一週,對沖基金大幅買入,抵消了2月前三週的流出。亞洲地區(除日本外)外資買入38億美元,其中中國臺灣股市(+31億美元)和A股(+17億美元)表現領先。韓國股市出現了小幅流入(+2億美元),而印度(-10億美元)和東盟(-2億美元)股市則被外國投資者拋售。換言之,A股在跑輸許久後開始跑贏亞洲其他市場。

截至3月14日,上證綜指仍維持在3000點上方,資金流入放緩但仍在持續。儘管如此,海外的“長錢”仍處於低配的狀態。根據資金流向監測平臺EPFR的數據,目前全球共同基金對中國股票的淨配置率爲6.8%,是過去5年來最低水平。而截至2023年12月底,該數據爲5.5%,是過去十年來的最低水平。

亦有另一歐資投行金融市場業務主管對記者稱:“我們看到2月以來北向資金總體也是逆轉了淨流出的勢頭,目前淨流入約70億美元,但應該是交易型資金和指數跟蹤類投資者爲主,中長線主動管理資金對於中國股市的配置在過去一兩年的損失和壓力較大,再加上地緣政治和其他地區的吸引,短期內不容易大幅度掉頭。”

對此,Emily Whiting表示:“目前而言,大型機構調倉、增加中國股票敞口的跡象尚不明顯。中國股市PB僅1.05倍,印度股市PB 高達4倍, 中國估值確實很低。但要對中國市場擇時是很難的,經濟數據能夠持續企穩下來是最關鍵的,並不是一定要出現很大幅度的改善才足以讓機構加倉。”

經濟數據持續企穩是催化劑

下一步,經濟數據的持續企穩將是海內外投資機構加倉的關鍵依據。

3月5日,政府工作報告基本延續了去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設定的政策基調,將2024年經濟增長目標再次設定在“5%左右”,一般公共預算赤字率爲3%,並將再發行1萬億元特別國債。儘管上述提法符合預期,但政府對於未來仍將持續發行特別國債且不計入一般預算中,超出市場預期。不過,面對經濟下行壓力,不乏機構呼籲實施更積極的財政政策。

在外資看來,消費能否提振是最爲關鍵的,因爲中國正逐漸從出口、投資驅動的增長模式轉型,且上述二者在2024年仍預計走弱。此前,社科院學部委員餘永定也對記者表示,2024年是否能實現5%的增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2024年最終消費的增速,如最終消費增速下降較多,2024年資本形成增速就需有明顯提高以抵消最終消費增速下降對GDP增速的拖累。而資本形成增速是否能有明顯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又取決於基建是否能夠有明顯提高。

從春節期間的消費來看,雖然出行人數和總消費額創了新高,但是人均消費依然比較疲軟,消費調整的趨勢依然在延續之中。

富達基金中國基金經理周文羣認爲,上週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預計在機械設備、家電以及汽車方面會有一系列鼓勵更新的政策陸續出臺。“我們預計政策會圍繞着‘擴大國內需求,以提高技術、能耗、排放等標準爲牽引’,着力在生產設備、服務設備的更新和技術改造。相信家電和汽車方面的刺激政策也會提升居民消費價格的預期。”

就“舊引擎”房地產而言,當前的銷量數據依然處於下滑態勢,不過施羅德基金管理(中國)首席投資官安昀告訴記者,從總量指標層面看,當前的中國房地產市場已經沒有明顯泡沫了。首先是從房地產投資佔整體固定資產投資的比例來看,中國從前幾年最高的30%也已經調整到了21%。如果看新屋開工數據,中國從 2021年下半年至今也已經下調了55%左右;其次如果看房價,中國從2021年下半年至今估計也已經下調了25%左右,進一步大幅下跌的空間已不大,因而預計今年有望看到房地產市場的企穩略微反彈。

高分紅策略與核心資產更受關注

在當前環境下,高分紅和核心資產似乎更受到國內外投資者關注。

“由於MSCI中國指數目前估值處於歷史較低水平,且投資者倉位較輕,風險回報偏向上行。短期內,考慮到一些宏觀不確定性,持有高股息的股票組合,這將受益於保險資金和國家隊的潛在資金流入。此外,還將尋求增持房地產行業的股票以及優質的頭部企業。”瑞銀中國股票策略師王宗豪提及。

值得一提的是,過去20年來,中國及更廣泛的新興市場投資的基本吸引力之一是優越的利潤增長潛力。但過去20年來,中國指數EPS增長持續放緩,對整體回報產生壓力,並引發了海外投資者對中國股票投資的疑慮。不過,近期高盛也提及,預計未來幾年中國公司的趨勢收益增長爲8%~10%,主要下行風險爲庫存積壓上升,這對通脹和盈利前景具有重要影響。

高盛更新了高盛中國增長組合,其中突出了40個公司,涵蓋了四個營收來源:結構性、週期性、穩定性和預盈利性,該名單中的公司2023年~2025年平均、總體收益複合年增長率爲26%和33%,遠期市盈率爲16倍。其回測分析顯示,該名單在按市值加權的條件下,自2023年下半年以來已下跌了6%,表現優於MSCI中國指數11個百分點。”

記者獲得的報告顯示,名單中的公司包括:美團、理想汽車、攜程、中國中免、愛爾眼科、洛陽鉬業、聞泰科技、貝殼、BOSS直聘、藥明生物、京東健康、拼多多、安踏、京東方、李寧、華潤啤酒、北新建材、士蘭微等等。

不過,接受採訪的海外機構普遍表示, 仍建議投資者避開銀行、建築和工程機械等板塊, 銀行的利潤率會在宏觀比較疲弱和地產週期下行下持續受壓;建築和工程機械也會受新開工面積下降和基建投資放緩所影響;此外,汽車目前仍不受到青睞, 估值較貴、行業競爭加劇則是主因,相較之下汽車配件如福耀玻璃反而仍被部分大型外資機構持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