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江西频道

近年来,江西服装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度重视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扎实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积极构建“大思政课”育人新格局。

以制度建设引领思政课建设

江西服装学院于2019年9月独立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起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理论宣传等任务。五年来,学校落实上级文件精神要求,修订了《江西服装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准入资格及退出的规定》《江西服装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实施方案》等。通过加强制度建设,推进思政课建设与发展。

以“四个着力”推进思政课建设

着力孵化实践平台。学校加强对思政课建设的顶层设计,形成了学校与校外实践基地之间、马院与宣传部、学工部、教务处、校团委等职能部门之间、思政课程与教研室之间的“三联动”,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两对接”思政育人模式。与莲花县沿背村、黄马乡罗渡村、凤凰沟、莲塘镇斗门村等地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建好用好学校“中华服饰博物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实践教学基地。

着力培育示范课程。学校充分发挥思政课堂的育人主渠道作用,大力加强思政课程建设,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应用与共享,学校注重思政课实践教学设计,加快培育思政课示范课程。两门思政课程入选“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资源库”,三个思政课“一线课堂”微课作品被评为江西省“一线课堂”优秀微课作品。

着力打造特色项目。立足服装教育办学特色,将服饰文化、红色文化、公益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中,打好文化育人“组合拳”。该校师生自编自导的原创微电影先后荣获“我心中的思政课”全国大学生微电影展示活动三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三等奖一项;基于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项目——《“四个结合”劳动育人平台的构建与实践》入选2022年江西省高校思政工作精品培育建设项目,学校荣获全省劳动教育特色示范学校;入选教育部“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高校;在全省学校“红色走读”红色作品创作大赛中累计获奖十余项。

着力选树典型人物。学校重视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为青年教师配备导师,坚持“赛训结合”,打造教研团队,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好“大师资”。组建思政课教师宣讲团,2人入选江西省青年讲师团、江西省思政课教师宣讲团成员,多位教师荣获校级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三育人”标兵等称号。

以“四个改革”提升思政课质量

向开展集体备课要效率。学校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全员集体备课,集中研讨教学共性问题,促进各门课程有效衔接。坚持每周以课程为单位开展课程专题备课,采用共享教案、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说课,骨干教师讲示范课、互相听课、校际“手拉手”集体备课和邀请专家指导等方式,组织开展思政课实践研修、“一线课堂”等活动,不断提升备课效果和思政课教研能力与水平。

向整合教学资源要效度。学校用好学校中华服饰博物馆、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大思政课实践基地等,加强思政课育人载体的共建共享,推出一批“最美”思政课,探索符合服装院校特色的思政课建设新路径。充分利用好地方文化资源,组织师生到红色基地、示范乡村等地开展“一线课堂”和实践教学活动;打造“服饰文化、红色文化、公益文化”文化育人品牌,组建师生团队共同创作微电影、微课堂、短视频等作品,不断丰富教学资源。

向创新教学方法要效果。学校积极探索和推进“理论专题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社会教学”四式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强化“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原则,推出一批“一课多师”“双师同堂”“师生同台”示范课堂,指导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特点,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良性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当中,让思政课动起来;用好线上教学资源,让思政课立起来;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基于课程内容、学生专业特点以及校内外地方资源优势等做好实践教学项目设计,做到内容不重复、项目有特色、方式有创新,让思政课亮起来。

向强化师资力量要效能。学校通过“引、培、研、学、赛”等方式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建好“大师资”。坚持校与校协同培养思政课教师,打破思政课各高校间行政壁垒,跨校组建教学团队,研制专题教学指南、开放配套教学资源、分专题开展跨校授课。到公办院校、同类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调研学习,派出老师参与问题式专题化教学团队和集体备课活动等,在校际优势教学资源的共享下,学校思政课教师由原来的单打独斗转变成合作共赢,教师教学水平得到提高。(陈洋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