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化轉型建設過程中大量的資金投入一直是企業領導所詬病的,同時也讓信息中心成功的被賦予“成本”部門的光榮稱號,這就造成一方面信息中心一直喊要加大投入,而另一方面企業相關領導卻以效果不佳爲由對數字化降本,結果在投入與降本的矛盾中造成企業數字化建設過程扯皮不斷,艱難前行。其實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源無非是如下幾點:

第一,企業領導對數字化的認知;

第二,數字化在企業中的戰略地位;

第三,數字化的價值體現;

第四,信息部門的相關能力;

其實在部分傳統企業的數字化建設中都採取的是“大水漫灌”式建設,前期頭腦發熱各種買買買,後期覺得不值卡卡卡,企業領導根本不知道數字化的資金花在何處爲什麼要花,甚至不知道一些行爲已經產生了大量的成本浪費,今天老楊就來盤點一下企業在數字化建設過程中的那些本就可以避免的成本浪費。

1.硬件上的浪費:

企業應用各種系統,必然要用到重要的硬件設備,那就是服務器,一般情況下爲了數據安全軟件廠家都會建議應用與數據庫分開部署,那麼這就需要兩臺服務器,隨着系統越來越多那麼服務器的數量及成本也會成倍增加,此時如不做好前期規劃,勢必產生大量的浪費:服務器性能浪費、硬盤空間浪費、帶寬空間浪費等等,很多企業前期會卡服務器的成本,在性能配置上卡卡卡,結果系統運行一段時間後卡卡卡,無法正常運行,此時怎麼辦?只能又採購更高配的服務器,造成前期採購硬件的浪費。所以對於服務器硬件資源的前期規劃很重要。

2.過程反覆的浪費:

之前老楊在其他文章中不止一次的談過在企業數字化建設過程中需求即成本、時間即成本、溝通即成本、反覆即成本,爲什麼很多企業數字化系統反覆推翻、反覆重建,造成大量的數字化成本浪費,原因如下:

①.需求不明:

對於爲什麼引進系統相關業務部門總是很模糊,或者衝動,認爲有需要就要購買,有時候在實施過程中需求朝定夕改,遲遲難以確定,最後消耗了寶貴的實施人天,搞的軟件公司對此失去耐性,應付了事,可能系統還沒上線項目就爛尾了;

②.缺乏融合:

缺乏融合力是當前大部分傳統企業均存在的問題,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企業領導及員工認爲數字化建設就是信息部門的事情,在需求調研及實施過程中要麼作壁上觀,要麼消極應付,在應用環節又缺乏相應的保障制度,最後系統無法應用全是第三方的錯,怎麼辦?很簡單,再買一套系統!第二,業務部門自行引進系統,由於缺乏專業的數字化技術及項目管理能力,在功能上被忽悠,在實施上被縮水,最後系統應用不起來還是軟件的錯,怎麼辦?那就再買一套系統!這無形中產生了大量的數字化成本浪費。有意思的是大部分傳統企業目前仍缺失數字化相關的運營管理及追責機制,也就說無人爲以上結果買單!

3.人員更替的浪費:

企業做數字化轉型建設最大的風險之一就是相關管理人員的更替,因爲人員的改變意味着管理思路的改變,相關資源的改變,比如在大部分情況下,CIO或者數字化項目的負責人更願意使用自己熟悉的系統、更願意與自己熟悉的供應商合作,因爲這樣的風險相對較低,大大降低了彼此的磨合過程,也間接杜絕了項目實施過程中的一些不可控因素,但這樣作的後果可能導致當前進行的項目被一些理由暫停或者拋棄,重新採購,這無形中就造成了大量的成本浪費。

4.功能上的浪費:

一些企業領導做數字化建設喜歡貪大求全,認爲採購的軟件功能越多越好,越全面越好,總想一次性建設解決所有的問題,從未考慮企業管理的承載能力、員工的數字化能力,結果導致大量的功能重複及功能浪費,企業領導要清楚的是數字化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一套或幾套系統並不能解決所有的管理問題,軟件功能並不是多多益善,因爲多功能的背後是需要企業付出大量資金投入的,大量重複、無用的功能也在消耗着企業的數字化建設成本。

5.技術上的浪費:

進入數字化建設的深水區,大量的二次開發及接口費用一直被企業所詬病,如同雞肋,如果在商務談判階段未考慮後期數據打通、二次開發的問題,未將數據接口的免費提供範圍進行限定,未將二次開發的費用進行提前約束,那麼在後期企業將十分的被動,會產生大量不必要的費用,老楊曾調侃過軟件公司:簽署合同之前企業是甲方,而合同一旦簽署你們就是甲方!這其中包含了多少企業的無奈,因爲軟件公司掌握着源代碼,在後期企業完全要依賴軟件公司提供技術服務,且沒選擇的權利,只有乖乖出錢的義務。所以前期控制不當,後期無形中對企業來說又是一筆巨大的成本浪費。

以上就是老楊總結的企業在數字化轉型建設過程中在各個層面的浪費現象,在當前降本增效模式下,有限的數字化投入顯得格外金貴,如何在有限的數字化投入下產出最大的價值,將過程風險降至最低,是每個企業管理者都要考慮的問題。所以企業在數字化建設過程中一定要:

1.做好前期規劃勿衝動;

2.提升技術與業務的融合力;

3.不要貪大求全妄想用一套系統解決所有的問題;

4.前期商務階段考慮要全面,專業工作交給專業的人做,勿繞開信息部門;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湘江數評”(ID:benpaoshuzi),作者:老楊,36氪經授權發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