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早起的蟲子;你好,房頂上的樹;你好,我的城,世界繽紛童心守護。”春日正好,沿着雙榆樹西里二條升級改造的科學人文體驗街區,踩着滑板車的小學生辰辰奮力蹬腳,感受着耳邊風的呼嘯,笑聲撒滿一路……

近日,第三批建設國家兒童友好城市名單公佈,海淀區成功入選。截至目前,北京市共有東城、西城、海淀3個區入選該名單。

一座理想的兒童友好城市,應該什麼樣?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總規劃師張菁說,兒童友好城市是適合所有人棲身的城市:閒暇時有地方放心撒歡,學習時有空間互動探索,出行時有線路舒心通學。記者走訪公衆票選出的部分最受歡迎的北京兒童友好空間,看見了一處處有顏值、有溫度的活力空間。

公共服務類空間

能閱讀能遊戲

童樂園裏享受藝術“大餐”

“我的小手會唱歌,啦啦啦啦,啦啦啦……”在西城區廣藝家廣內市民文化中心地下一層的排練廳,近30名孩子聚精會神地跟着老師學唱,孩子們的小手,一會兒攥成拳頭,一會兒變成“滑梯”。

每逢週六,這裏都會舉辦“藝”家小小合唱團公益課,讓對音樂感興趣的孩子在互動中瞭解聲樂和合唱。“乾貨滿滿,趣味多多。” 6歲女童依依家住附近,她的媽媽說,哪怕一首簡單的《黑貓警長》,也會涉及到氣息練習、發聲練習和歌曲識譜教唱,“孩子接觸聲樂藝術的門檻低多了。”

這邊是小朋友熱熱鬧鬧的唱歌排練,那邊,對科技感興趣的大朋友對着大銀幕屏住了呼吸,鼕鼕就是其中之一,“最近在放《超級裝備》,裏面有酷炫的骨科手術機器人,特別過癮。”

鮮爲人知的是,如今備受孩子們歡迎的一層小劇場,曾是寶馬歌舞廳舞池,也是北京二環裏最後的舞廳。2017年,寶馬歌舞廳騰退改造升級,地下84戶羣租房一併清退。3年以後,這裏以廣藝家廣內市民文化中心重新亮相,上下兩層共1865平方米,全年每天早9點到晚9點不間斷運營,主要服務社區兒童。

每天放學後,是中心最熱鬧的時段。有的孩子直奔圖書館,書包一放就開始閱讀;有的孩子坐在分享島前,擺弄研究着火箭模型;學齡前的幼兒還有專屬區域,量身定製的小桌、小椅、小門洞,任其探索。

廣藝家廣內市民文化中心的兒童閱讀島,孩子們可以自由借閱圖書。“讓兒童健康成長,社區也扮演重要角色。”該中心運營負責人都曉傑告訴記者,在這裏,每年都會舉辦800餘場各類活動,專爲兒童開設的佔到七成,如紅色皮影劇場、航空航天科普講座、京劇行當藝術名家傳藝等,深受孩子們喜愛。

“走路不到5分鐘就有這麼個‘童樂園’,能閱讀,能遊戲,還能享受藝術‘大餐’,家庭幸福感直接拉滿。”家住槐柏樹街南里的李女士形容廣藝家廣內市民文化中心有三好:好活動、好老師、好場地。這是她眼中理想的兒童友好空間。

休閒遊憩類空間

能滑梯能玩耍

樓前空間變身兒童樂園

“我要滑下來啦!”站在陽光露臺上,4歲的犇犇向媽媽探了探頭,隨後鑽進了綠色的管道滑梯裏。滑到底部時,犇犇發出興奮的歡呼,一旁的媽媽對他回以溫暖的笑容。

剛走近民安小區26號樓前,記者迎面便看見這樣一幅溫馨畫面。滑梯上方,“歡聲笑語的院子”7個大字分外矚目。

民安小區26號樓建於2003年,常住居民超過2000人,卻遲遲沒有一處能供兒童活動的公共空間。2021年8月,樓前進行小微空間改造,曾經堆滿垃圾雜物的“消極”空間,變身爲家門口的一方“樂園”。

東城區民安小區26號樓前,有一處“歡聲笑語的院子”。記者探訪發現,“樂園”面積雖小,卻處處用心:無障礙通道坡度適宜,3歲小童的平衡車都能輕鬆而上;二層活動平臺陽光充足,還有貼心的地燈供夜間照明;4條長椅一字排開,孩子玩耍時,家長們也能有個地方歇腳。

能種菜能塗鴉

科普菜園孩子親近自然

身處都市的水泥森林,孩子們更渴望有能貼近自然的方寸天地。海淀區中關村38號樓建成已有些年頭,2023年6月,居民樓門前自發種植的場地變成了如今的小微花園:科普菜園內種滿各色時蔬,輪胎花盆和木頭花箱塗滿塗鴉,花園一角的鐵質取景框上,是孩子們畫上去的小貓、彩虹和飛船。

中關村衆享薈科學人文體驗街區內,孩子開心地騎着自行車。“兒童全程參與到了花園的彩繪設計中來,我們也多次邀請小朋友們在設計師的引導下表達需求和方案建議。”據畫框花園的設計有關負責人說,爲昆蟲提供庇護所的昆蟲旅館是花園最具生命力的所在,由兒童和父母共同搭建,讓自然教育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進入孩子心中。

中關村衆享薈科學人文體驗街區的有聲圖書館,掃碼就能收聽。“我們可愛種菜了!果皮酵素就是天然肥料。”記者採訪時偶遇在科普菜園附近活動的女孩們。春天到了,她們也盤算着播種,期待着收穫。

孩子們喜歡的空間什麼模樣?在民安小區的孩子看來,是推門就有大滑梯,不遠處有能坐能爬的長椅,還有地兒能暢快騎車、跳繩、玩捉迷藏。“院子裏有好多我的好朋友!”犇犇說,每天放學,都有一羣小朋友在小區裏等着他,“我們玩得可好了,我過生日還會邀請他們來我家。”

交通出行類空間

既有序又安全

採納孩子提案衚衕人車分流

太陽、彩虹、白雲……一個個彩色的卡通圖案,順着東城區小報房衚衕拐了個彎,牽出一條近100米長、70釐米寬的“陽光彩虹線”。線的內側印着——學生專用步行道。

東城區小報房衚衕的“學生專用步行道”。早上7點40分,正值出行高峯,家長們有的步行,有的騎自行車、電動車,不到3米寬的衚衕口摩肩接踵。周圍居民說,以前一到上下學時段,這裏總堵得水泄不通,“往裏走的人太多了,衚衕又窄,還老有電動車躥進來,家長也怕碰着孩子,只能堵着送到校門口。”

一個小學生的提案改變了這一局面。“我想在衚衕裏畫條線!”2021年6月中旬,四年級女生杜沐笛報名參加了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主辦的“小孩說話也管用”交通安全兒童提案徵集活動。她建議,在衚衕道路三分之一處的位置畫一條線,將路分爲“行車道”和“步行道”,實行人車分流,既有序又安全。多方支持下,這一提案從理想變成現實。

如今,孩子們上學方便多了。“找到第一個太陽就好了!”小學生桐桐說,她也不用來回在衚衕裏擠,只要踏踏實實沿着線往前走,數到第132個太陽圖案時,一抬頭,校門就在眼前。

能騎車能遊戲

步行街升級變身人文街區

放學後的童年離不開奔跑、遊戲。海淀區雙榆樹西里二條將原來的步行街升級,專爲放學兒童闢出一塊自由地,變身中關村衆享薈科學人文體驗街區,讓孩子們在這裏盡情玩耍。

下午4點後,街區裏隨處可見孩子的身影。記者走進其間,體驗放學後的歡樂時光:紅藍手掌造型的藝術柵欄擋住外部車輛,弧形跑道帶有夜光效果,環形涼亭可遮陽擋雨,有聲圖書館掃描牆面二維碼就能收聽。孩子們或自行車騎得飛快,或圍着傳聲筒嬉鬧,或聽着英語來回散步。一旁陪同的家長也沒閒着,和孩子一起打羽毛球、踢毽子、跳繩……直到天色漸晚。

規劃師說

“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精髓,就是兒童參與。”在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主任工程師邱紅看來,改善兒童安全出行體驗,是城市公共空間適兒化改造的一項重要任務。“彩虹通學路”是兒童參與的經典案例,也是改善學校周邊通學環境極具性價比的選擇,“完善兒童參與的長效機制將成爲北京建設兒童友好城市的一項重要工作。”

未來畫卷

2030年全面建成兒童友好城市

3個區入選國家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試點、18所學校規劃建設“安心通學路”、33條“通學公交線”開通……這一串數字,是北京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最新成績單。

北京自發的兒童友好實踐,源於2019年街道更新改造過程中出現的“適小化”探索。2023年3月,《北京市兒童友好城市建設實施方案》發佈,圍繞政策友好、服務友好、權利友好、空間友好、環境友好五個方面,提出22項重點任務,站在兒童視角,以“1米的高度”看城市,築夢兒童美好未來。

按照計劃,到2025年,北京要在3到5個區開展國家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試點,推進建設一批示範性兒童友好街區、社區、學校、醫院、公園。到2030年,全面建成兒童友好城市,讓廣大兒童享有更加美好的生活。

小朋友在北京將有更多的“專屬”空間。比如博物館、圖書館等嵌入兒童活動區域,公園、濱水空間等植入兒童科普體驗區,社區、學校等補充兒童遊戲、運動、安全出行等微空間。全齡友好型公園也將推進建設,到2025年全市建成50處以上。

據悉,今年北京將有望出臺兒童友好空間規劃導則、通學路和兒童友好社區建設指引,爲兒童友好的城市空間規劃和項目建設提供標準方案。邱紅建議,建設兒童友好城市空間,還需各部門“一盤棋”,建立更爲靈活的項目落地機制,橫向形成合力,並縱向向區—街道—社區逐級滲透落地。

源| 北京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