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成立30週年。作爲我國金融市場重要的基礎設施,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以下簡稱“交易中心”)在我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歷程中扮演着至關重要的角色。

作爲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交易中心黨委書記霍穎勵近日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專訪,圍繞銀行間市場三十年來如何實現跨越式發展、“北向互換通”上線以來運行情況如何以及如何穩慎紮實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等市場關心的熱點話題作出詳細解答。

銀行間市場日均交易突破10萬億元

《21世紀》:2024年是外匯交易中心成立30週年,能否用幾個關鍵詞概括一下三十年來我國銀行間市場發展取得的主要成績?

霍穎勵:回望來時路,三十年間,交易中心爲推動銀行間市場高質量發展、服務央行貨幣政策實施和傳導及助力金融市場改革開放做出的努力可以用四個關鍵詞來概括。

一是促改革:銀行間市場爲匯率、利率市場化改革提供堅實的市場基礎。自1994年開始,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不斷向着越來越市場化的方向邁進,逐步形成了以市場供求爲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同年誕生的銀行間外匯市場也在不斷成熟,產品序列日益完善,市場成員不斷豐富,市場深度逐步提高,市場韌性明顯增強。隨着利率市場化改革持續深化,銀行間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已成爲我國市場化利率形成和傳導機制的重要環節,調節資金供求和資源配置,支持實現貨幣政策目標。2013年和2016年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和外匯市場自律機制相繼成立,在市場自律、規範發展方面發揮着積極作用,交易中心作爲兩個自律機制祕書處積極履職,2023年9月又承擔了宏觀審慎評估(MPA)祕書處職責,紮實服務宏觀審慎監管。 

二是求創新:銀行間市場始終堅持創新引領,交易品種不斷擴圍、交易機制持續演進。產品體系從只有人民幣對美元和人民幣對港幣兩個即期交易品種,逐步擴大到銀行間外匯市場、貨幣市場、債券市場等現貨及衍生產品。服務序列逐步覆蓋發行、交易、交易後處理、信息、基準、數據和投資者教育,具備了從金融交易到支付結算支持的全生命週期服務能力。銀行間市場還創新推出了競價、撮合、詢價、請求報價等適用不同交易品種、不同市場主體的各類交易方式,滿足市場多元化交易需求,提升市場價格發現功能。銀行間市場規模也從1994年的3000多億元增長到2023年的2500多萬億元,且去年的日均交易規模已突破10萬億元大關。

三是防風險:銀行間市場始終把防控金融風險作爲工作的永恆主題。交易中心自建立之初就採用電子交易平臺載體,形成集中統一、有組織的場外市場形態,這一市場模式不僅經受住了20世紀末和本世紀初兩輪金融危機的衝擊,而且與2008年金融危機後國際金融市場模式演進趨勢不謀而合。外匯、本幣兩大核心繫統分別於2018年、2021年完成最新一次整體升級換代,基本實現核心系統自主可控。銀行間市場自2012年以來也建立起比較完整的交易後業務體系,助力提高交易、支付處理效率,降低市場操作、運行風險。統一平臺集成優勢和電子化監測系統,有效保證了市場信息的實時性和完整性,成爲金融管理部門深入監測市場一線的靈敏“觸角”,爲維護金融市場穩定、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提供了重要支撐。

四是助開放:銀行間市場始終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自2010年央行允許境外三類機構試點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以來,交易中心將自主模式與國際合作相結合,先後推出“結算代理模式”和 “債券通”兩種渠道的境外機構交易服務,不斷深化與境內外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基於國際市場規則推出了交易分倉、特殊結算週期、國際付費模式、收盤價交易等機制,不斷提升境外機構投資交易中國債券市場體驗。同時,銀行間外匯市場對外開放也在穩步推進,便利境外機構開展資金匯兌和匯率風險管理。此外,2021年債券通“南向通”啓動,爲境內機構投資交易全球債券提供高效便捷服務。2023年“互換通”正式上線,爲境外投資者開展利率風險管理提供更加有效、便利的支持。 

“互換通”交易規模和參與者將繼續增加

《21世紀》:2023年5月,“北向互換通”正式上線運行,境外投資者利率風險管理工具再添利器。半年多以來,“北向互換通”運行情況如何?未來還有哪些優化空間?

霍穎勵:2023年5月5日,中國人民銀行、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香港金融管理局發佈“互換通”業務聯合公告,宣佈5月15日正式推出“互換通”業務。自“互換通”正式上線以來,境內外市場機構積極開展交易,市場反應熱烈。截至2023年末,共有51家境外機構入市參與、20家境內互換通報價商爲境外機構提供報價,累計成交名義本金近1萬億元。投資者類型多樣,包括境外央行、境外商業銀行、境外證券公司和境外基金等。交易標的品種豐富,參考利率包括FR007、Shibor3M、ShiborO/N,期限覆蓋1個月至5年期,主要交易標的參考利率爲FR007、期限在1年及以內。 

“互換通”在堅持現行銀行間衍生品市場發展道路的基礎上,充分借鑑債券市場對外開放的成熟經驗和整體框架,在不改變交易習慣、有效遵從兩地市場法律法規的前提下,便捷地完成人民幣利率互換交易和集中清算,降低境內外投資者參與難度與複雜度,更好滿足境外投資者對利率風險的管理需求。 

隨着境外投資者對人民幣利率風險管理的需求持續增加,預計未來“互換通”交易規模和參與者將繼續增加。下一步,交易中心將繼續與其他金融基礎設施通力合作,持續提升“立足國內、服務全球”的基礎設施能級和服務水平,不斷豐富產品範圍,優化“互換通”交易清算機制安排,推動“互換通”業務持續穩步發展。

夯實金融基礎設施、支持兩地金融中心建設

《21世紀》: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要“增強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競爭力和影響力,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請問交易中心未來將重點從哪些方面繼續支持兩地金融中心建設?

霍穎勵:三十年來,交易中心立足上海,充分發揮政策優勢、區位優勢,不斷深化銀行間市場高水平開放,服務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同時,積極推動境內外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暢通渠道、完善機制,支持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繁榮發展。

未來,交易中心將持續完善金融服務供給,助力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具體包括:繼續研究探索開展人民幣外匯期貨交易試點,積極落實浦東“引領區”建設戰略;加大對重大戰略、重點領域的服務力度,豐富指數體系,在區域協同發展、綠色金融產品等方面積極創新,推動上海打造國際綠色金融樞紐;研究探索在上海自貿區提供人民幣外匯交易服務,促進在岸和離岸市場協調發展。

交易中心將深化金融市場雙向開放,支持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不斷完善銀行間市場對外開放體系,探索銀行間債券回購業務對外開放,進一步便利境外機構投資者開展人民幣流動性管理。優化“互換通”和“債券通”,豐富、暢通對外開放渠道,提升境外投資者參與便利度。逐步優化債券通“南向通”相關機制安排,推動其成爲境內機構投資全球債券市場的主渠道。

構建平穩、高效、順暢的人民幣投融資環境

《21世紀》:強大的貨幣是建設金融強國的關鍵核心要素,爲此要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並增強其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地位。交易中心在此方面能夠發揮哪些作用?

霍穎勵: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建設金融強國的目標,其中強大的貨幣是重要的要素之一。這意味着人民幣要在國際貿易投資和外匯市場中廣泛使用,同時還要具有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當前人民幣國際化各項指標整體向好,人民幣已成爲全球第六大儲備貨幣、第四大支付貨幣、第三大貿易融資貨幣和第五大交易貨幣。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金融市場爲境外主體提供了平穩、高效、順暢的人民幣投融資環境,使人民幣及人民幣資產越來越廣泛地被國際投資者交易和持有,這是人民幣不斷強大的顯著標志。

與此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目前人民幣國際化程度還較低,人民幣國際化離金融強國的目標要求還有較大的差距。深化金融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市場化的現代金融體系,提升金融市場的發展及開放程度,是託舉人民幣成爲“強大貨幣”的重要基礎。

作爲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前沿陣地,銀行間市場已成爲境外機構參與境內金融市場的主要場所,國際化“成色”不斷提升。2023年末銀行間債券市場境外法人機構數1124家,全球百大資產管理公司已有80家進入中國債券市場,成爲重要的人民幣資產配置力量。同時,境外機構參與銀行間市場的深度、廣度也在持續拓展,2018年以前,87%的交易集中於境外銀行及央行,目前境外證券、保險、基金等非主權、非銀行金融機構參與佔比已升至近30%。境外機構投資標的更加多元,除國債、政策性金融債、同業存單等主要品種外,在地方債、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資產支持證券等品種上的交易量、持有量也有所增加,綠色債券等類型逐漸得到境外機構認可。

隨着銀行間市場投資匯兌聯動效應加強,境外機構在銀行間人民幣外匯市場的交易活躍度和市場佔比持續上升。2023年,境外機構在銀行間人民幣外匯市場累計成交1.5萬億美元,同比增長31.3%,佔全市場交易量的2.4%,首次突破2%關口。2023年,“互換通”爲境外機構提供了更爲便利的利率風險管理渠道,進一步提升了境外機構投資與管理人民幣資產的便利性。

自2013年“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交易中心持續圍繞爲市場提供更優質的帶路貨幣交易結算服務開展相關工作。2023年末,銀行間外匯市場已掛牌的30個貨幣中有17個帶路貨幣,2023年銀行間人民幣外匯市場帶路貨幣交易量約爲57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9%。整體而言,帶路貨幣交易規模仍然偏低,僅佔同期銀行間人民幣外匯市場交易量的0.03%。交易中心將持續研究完善人民幣與帶路貨幣交易服務,提高已掛牌貨幣市場流動性,支持更多“一帶一路”共建國家貨幣掛牌交易。

未來,交易中心將繼續堅定不移建設安全、規範、透明、高效、有活力、有韌性的銀行間市場,紮實推進市場制度型開放,持續推動境內外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不斷增強境內金融市場國際化屬性,以市場高質量發展、高水平開放服務人民幣國際化,助推人民幣成爲強大的貨幣。

作者:唐婧,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編輯:曾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