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温州都市报

能源博物馆两堂妙趣横生的课,师生均获益不浅——

让课堂和博物馆有更多“打开方式”

温都讯 把课堂搬进博物馆,让课堂和博物馆都有更多“打开方式”。前天上午,一场围绕“如何将博物馆和STEAM课堂相结合”的教研活动在温州能源博物馆举行。近百名来自我市小学、幼儿园的STEAM教育种子教师、教研员齐聚一堂,创新打开教育新空间。

活动现场,两堂妙趣横生的STEAM课正在展开。温州市第十七幼儿园的孩子们迭代自己搭的“打蛋器”。孩子们用马达替代手动曲臂,大大提高了“打蛋器”的效率,感受到电能的力量。温州市南浦小学教师叶庆华就地取材,围绕能源博物馆中能源相关话题,带领六年级学生开展“绿色能源黑科技——零碳小屋”的深度探究,在孩子们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这两堂开在能源博物馆里的STEAM课,让博物馆里的展品成为鲜活生动的教具。

课程结束后,温州市南浦小学学生王煊然仍意犹未尽。王煊然说,让她感受最深的就是博物馆里电解水产生氢气的互动装置,“只要我启动电解按钮,氢气就能把装置里的小旗子快速顶上去,发出‘啪’的响声,特别有趣。”

温州市中通实验学校科学老师郑仲仲全程观摩了教研活动,感触良多。“作为一线老师,平时的教学只局限于一方教室之内。比如能源相关知识,在学校里,老师仅靠PPT讲解会略微单薄。让学生来到博物馆里,看到巨大的实体机械,直接和装置互动,会对知识点有更直观的感受,课堂的体验感也更好。不仅开阔学生视野,也能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在科学教育加法的背景下,温州正在积极探索如何利用好博物馆等社会文化资源,实施“馆校融合”项目,更好地服务于科学教育。此次将科学课堂搬进东屿电厂工业遗存能源博物馆,取得明显效果:开放的场馆资源给孩子创造了沉浸式学习的快乐体验;形象直观的展品资源给孩子们提供了能源主题学习的深度支撑;博物馆里的设计师、讲解员等人力资源的有效参与,带领师生们见证肩负使命的火力发电在节能减排的时代背景下谢幕并转型的拾光印迹。

温州市教师教育院副院长施昌魏表示,这是一次积极的尝试,科学骨干教师将继续与博物馆开展深度合作,强化研学课程的开发,充分利用现有的场馆资源、展品资源和人力资源为科学教育赋能,共建瓯越大科学教育共同体工程。

■温都记者 姜瑾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