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溫州都市報

能源博物館兩堂妙趣橫生的課,師生均獲益不淺——

讓課堂和博物館有更多“打開方式”

溫都訊 把課堂搬進博物館,讓課堂和博物館都有更多“打開方式”。前天上午,一場圍繞“如何將博物館和STEAM課堂相結合”的教研活動在溫州能源博物館舉行。近百名來自我市小學、幼兒園的STEAM教育種子教師、教研員齊聚一堂,創新打開教育新空間。

活動現場,兩堂妙趣橫生的STEAM課正在展開。溫州市第十七幼兒園的孩子們迭代自己搭的“打蛋器”。孩子們用馬達替代手動曲臂,大大提高了“打蛋器”的效率,感受到電能的力量。溫州市南浦小學教師葉慶華就地取材,圍繞能源博物館中能源相關話題,帶領六年級學生開展“綠色能源黑科技——零碳小屋”的深度探究,在孩子們心中埋下科學的種子。這兩堂開在能源博物館裏的STEAM課,讓博物館裏的展品成爲鮮活生動的教具。

課程結束後,溫州市南浦小學學生王煊然仍意猶未盡。王煊然說,讓她感受最深的就是博物館裏電解水產生氫氣的互動裝置,“只要我啓動電解按鈕,氫氣就能把裝置裏的小旗子快速頂上去,發出‘啪’的響聲,特別有趣。”

溫州市中通實驗學校科學老師鄭仲仲全程觀摩了教研活動,感觸良多。“作爲一線老師,平時的教學只侷限於一方教室之內。比如能源相關知識,在學校裏,老師僅靠PPT講解會略微單薄。讓學生來到博物館裏,看到巨大的實體機械,直接和裝置互動,會對知識點有更直觀的感受,課堂的體驗感也更好。不僅開闊學生視野,也能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

一座博物館就是一所大學校。在科學教育加法的背景下,溫州正在積極探索如何利用好博物館等社會文化資源,實施“館校融合”項目,更好地服務於科學教育。此次將科學課堂搬進東嶼電廠工業遺存能源博物館,取得明顯效果:開放的場館資源給孩子創造了沉浸式學習的快樂體驗;形象直觀的展品資源給孩子們提供了能源主題學習的深度支撐;博物館裏的設計師、講解員等人力資源的有效參與,帶領師生們見證肩負使命的火力發電在節能減排的時代背景下謝幕並轉型的拾光印跡。

溫州市教師教育院副院長施昌魏表示,這是一次積極的嘗試,科學骨幹教師將繼續與博物館開展深度合作,強化研學課程的開發,充分利用現有的場館資源、展品資源和人力資源爲科學教育賦能,共建甌越大科學教育共同體工程。

■溫都記者 姜瑾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