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滁州日报

□胡茂迅

“顽皮”学生一直以来是教育的一大难题,这类学生既有品行上的不端,也有学业上的困难。随着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成为新一代的父母,他们的文化水平、学历层次越高,在时间、精力、经济上对孩子投入越多,期望值也更高。但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发展,社会多元、父母离异、网络游戏、物质富足、精神亏空、家务劳动少、挫折教育不足,使得现在一些孩子自私脆弱、娇惯霸道,不爱学习、不爱劳动、不守纪律。还有个别家长对教师的打击报复,加之媒体的渲染传播,使得老师对这一类学生不敢管、不想管,但教师职责所在又不得不管。这类学生在行为转化方面存在着反复性,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难度,考验着教师的工作智慧。

对上课不听、下课惹事的孩子,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该怎样办呢?我对这类事情作了一番思考。

一是不激怒,常修炼。教师之所以不同于其他职业,就在于教师这个职业要能最大程度地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教育的理性,分析事情产生的原因,以便采取更理性、更智慧的教育策略和方法。老师,是要不断地修炼的,正如谢云老师在《幸福教师五项修炼》一书中阐述的,教师要“修炼一颗柔软心”“修炼一双智慧眼”“修炼一腔宽容怀”“修炼一手绝活儿”“修炼一副担当肩”。在修炼的路上,我当不断反思自己,常怀敬畏之心,常思育人之策。

二是多帮助,重指导。“顽皮”学生更考验教师的爱心、耐心和包容心。万事皆有根源,学生“顽皮”,有家庭、学校、自身等多方面原因,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想方设法帮助他,设身处地为他着想。学生接触到新知识,是有一定难度和畏惧心理的。老师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其增强信心。多数学生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能够立即动笔,有一定作业速度,能当堂完成。但总有几个掉队的,课堂上面向全体的同时,更需关注个体,加强个别指导,鼓励他们战胜写作业畏难的心理。

三是立规矩,知敬畏。不激怒学生,也不意味着不管不问,放松要求。如果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去对待“顽皮”学生,既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也会造成班级纪律的涣散,影响全班的教学和良好班风的形成。对“顽皮”学生的教育,必须严加训诫。心有敬畏之心,才能守规守纪。《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要求“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

“严”怎样严?2021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为保障和规范教师依法履行教育、管理学生的职责,维护师道尊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作出明确规定,也为教育惩戒的实施提供了遵循和具体操作办法。对少部分学生,光靠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还不够,必要的教育惩戒是有益的补充,让他心生敬畏,从小遵守纪律,长大才会敬畏法律,守规守法。

“慈”怎样做?高尔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爱,就是要帮助到他,让他找准定位,在集体中发现、实现自己的价值。柏拉图说:“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孩子觉得自己进步了,被表扬了,被认可了。他开始转向了对自我进步的要求,转向了对实现自己在集体中价值的追求,转向了对向上生长的渴求。在这一过程中,他仍然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需要老师客观冷静地看待,就事论事,不以偏概全,不打击自尊心,不抹杀他的优秀表现,做到常提醒,防患于未然,有意识地放大他的优秀表现,以此带动缺点的改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通往儿童的心灵,并不是要经过一条洁净平坦的小路,教师不只是要在路上经常用心做拔除野草的事,而是要经过一片道德品质‘幼苗’的肥沃田野,教师要在路上像播种耕耘的庄稼人那样,十分小心地保护那些尚未茁壮成长的幼苗的柔弱根部和向着太阳生长的新叶。”

是的,拔除学生心灵的野草,根除顽皮的不良习惯,要理性,要智慧,要宽容,要理解;做好一名教育的“庄稼人”,更要相信、呵护好学生内心深处向上生长的力量。

(作者单位:滁州市实验小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