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滁州日報

□胡茂迅

“頑皮”學生一直以來是教育的一大難題,這類學生既有品行上的不端,也有學業上的困難。隨着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成爲新一代的父母,他們的文化水平、學歷層次越高,在時間、精力、經濟上對孩子投入越多,期望值也更高。但隨着網絡信息時代的發展,社會多元、父母離異、網絡遊戲、物質富足、精神虧空、家務勞動少、挫折教育不足,使得現在一些孩子自私脆弱、嬌慣霸道,不愛學習、不愛勞動、不守紀律。還有個別家長對教師的打擊報復,加之媒體的渲染傳播,使得老師對這一類學生不敢管、不想管,但教師職責所在又不得不管。這類學生在行爲轉化方面存在着反覆性,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難度,考驗着教師的工作智慧。

對上課不聽、下課惹事的孩子,在日常教育教學中該怎樣辦呢?我對這類事情作了一番思考。

一是不激怒,常修煉。教師之所以不同於其他職業,就在於教師這個職業要能最大程度地控制自己的情緒,保持教育的理性,分析事情產生的原因,以便採取更理性、更智慧的教育策略和方法。老師,是要不斷地修煉的,正如謝雲老師在《幸福教師五項修煉》一書中闡述的,教師要“修煉一顆柔軟心”“修煉一雙智慧眼”“修煉一腔寬容懷”“修煉一手絕活兒”“修煉一副擔當肩”。在修煉的路上,我當不斷反思自己,常懷敬畏之心,常思育人之策。

二是多幫助,重指導。“頑皮”學生更考驗教師的愛心、耐心和包容心。萬事皆有根源,學生“頑皮”,有家庭、學校、自身等多方面原因,教師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想方設法幫助他,設身處地爲他着想。學生接觸到新知識,是有一定難度和畏懼心理的。老師要儘可能地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其增強信心。多數學生對於老師佈置的作業能夠立即動筆,有一定作業速度,能當堂完成。但總有幾個掉隊的,課堂上面向全體的同時,更需關注個體,加強個別指導,鼓勵他們戰勝寫作業畏難的心理。

三是立規矩,知敬畏。不激怒學生,也不意味着不管不問,放鬆要求。如果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去對待“頑皮”學生,既是對學生的不負責任,也會造成班級紀律的渙散,影響全班的教學和良好班風的形成。對“頑皮”學生的教育,必須嚴加訓誡。心有敬畏之心,才能守規守紀。《教師職業道德規範》明確要求“對學生嚴慈相濟,做學生良師益友”。

“嚴”怎樣嚴?2021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試行)》,爲保障和規範教師依法履行教育、管理學生的職責,維護師道尊嚴,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作出明確規定,也爲教育懲戒的實施提供了遵循和具體操作辦法。對少部分學生,光靠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還不夠,必要的教育懲戒是有益的補充,讓他心生敬畏,從小遵守紀律,長大才會敬畏法律,守規守法。

“慈”怎樣做?高爾基說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才會教育孩子。”愛,就是要幫助到他,讓他找準定位,在集體中發現、實現自己的價值。柏拉圖說:“教育非他,乃心靈的轉向。”孩子覺得自己進步了,被表揚了,被認可了。他開始轉向了對自我進步的要求,轉向了對實現自己在集體中價值的追求,轉向了對向上生長的渴求。在這一過程中,他仍然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需要老師客觀冷靜地看待,就事論事,不以偏概全,不打擊自尊心,不抹殺他的優秀表現,做到常提醒,防患於未然,有意識地放大他的優秀表現,以此帶動缺點的改正。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要通往兒童的心靈,並不是要經過一條潔淨平坦的小路,教師不只是要在路上經常用心做拔除野草的事,而是要經過一片道德品質‘幼苗’的肥沃田野,教師要在路上像播種耕耘的莊稼人那樣,十分小心地保護那些尚未茁壯成長的幼苗的柔弱根部和向着太陽生長的新葉。”

是的,拔除學生心靈的野草,根除頑皮的不良習慣,要理性,要智慧,要寬容,要理解;做好一名教育的“莊稼人”,更要相信、呵護好學生內心深處向上生長的力量。

(作者單位:滁州市實驗小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