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江西日报

◀《伍子胥》 冯 至 著 天津人民出版社

□ 陈 俊

与其说《伍子胥》是一本象征体小说,不如说它是一首隽永优美的长诗。小说中故事性减弱、情节被淡化,字里行间洋溢着诗的抒情。

小说取材于春秋时期伍子胥从楚国逃亡至吴国那一段历史。但本书不拘泥于历史,作者依据历史、提炼历史,加上天马行空的想象,城父、林泽、洧滨、宛丘、昭关、江上、溧水、延陵、吴市,每个地点都有一个人让伍子胥“进化”,而同时,伍子胥的心理活动愈加频繁,心性也越来越成熟。

在城父,故事开始的地方,伍子胥和哥哥面对着一个关乎生死的抉择。是去都城和父亲一起死,还是逃离化身复仇者?夜晚寂静可怕,兄弟俩无言地思想交战。最终,忠厚的哥哥决定去都城与父亲相见,而伍子胥走上了逃亡的路。第二天清晨,他背着弯弓与利箭离开了城父,离开了这里的日出日落。兄弟俩一个回到生养的地方,一个走向远方。

一路向东,伍子胥蹚河穿林。在林泽,遇到了隐士楚狂和他的夫人。楚狂夫妇在林中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一切都闲适恬静,可这样的生活让伍子胥感到空虚。他走了,又遇发小申包胥,一个为楚国服务的青年。命运把两个至交划分成两个世界的人,彼此相望,各自守着眼前无边黑夜。

逃亡还要继续,他不知疲倦。到了洧滨,遇到了沉沦的公子建,伍子胥愤怒而去。到了陈国都城宛丘。此时陈国飘摇于楚晋之间,卑鄙的陈国人将他出卖给了楚军。他在秋日里逃,天上有南飞的鸟,还有萧瑟的秋风在身侧。到了昭关,大江的对面即吴国,只要渡了这条横亘在眼前的大江,他就可以活下来了。可这江不好渡,他无计可施地看着那秋日的江,逡巡在江滨,任由暮秋的晚风拍打在脸上,就像天上的孤月,没人能懂。

逃亡的磨难已经让他白了头。在东皋公的帮助下,他踏上了渡江的船。他遇到了一生都在江上的老渔夫。老渔夫知道自己的所求,也知道自己将去往何处,而自己呢?他只有一腔的仇恨。船在缓慢前进。渔夫唱了两首歌,歌词深深震撼了伍子胥,他将渔夫看作恩人,渔夫却只是把他当作一个普通渡客。

一切苦头他都尝遍了,他已安全无虞。但他在新世界中,仍不自由。在溧水,飘荡的芦苇旁,浣衣的少女给了他一钵雪白的米饭,他发现,仇恨已经将自己的柔情湮灭;在延陵,他去子产的陵墓拜祭,路过了他曾敬慕的大贤人季札家,但伍子胥过其门而不入,他感觉有一道无形的墙阻止他向前踏一步。其实,伍子胥逃到吴国并没有得到新生,他仅仅只是活着。他完成了向死而生的旅程。接下来,就是他在吴国为了复仇大展拳脚的故事了,是他无限辉煌同时争议纷杂的一生……

小说文字充满美感,诗人的浪漫俯拾皆是。私以为最精彩的部分是刻画伍子胥频繁的思想斗争,作者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让读者深入地感受伍子胥,或是成为伍子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