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學習時報

朱世純

古語云“春眠不覺曉”,可我這幾天卻輾轉反側,總會不由自主地想起過去的歲月,在腦海裏浮現最多的就是40年前的往事。

40年說長不長,說短不短。那時我生活在農村,剛二十出頭,充滿夢想和幹勁。20世紀80年代的第一個春天,也就是我高中畢業那年,大隊和生產隊都開會傳達文件,推行聯產承包,老百姓說是單幹。很快,原來屬於集體的所有生產資料,當然也包括農民最看重的土地和大牲口,以及道路兩邊高大的樹木,都分到了家家戶戶,我家分到了8畝責任田。由於父親在縣城工作,很少回家,我就挑起了家庭重擔,開始了與揚場放磙、犁耬鋤耙打交道的日子。家裏還搞起多種經營,飼養了500多隻母雞,種了一畝多蔬菜,房後有一溝蓮藕,我整天起早貪黑幹活,希望家裏早日成爲萬元戶,過上有喫有喝有錢花的日子。

就在我一門心思發家致富時,我上初中時的班主任段老師,改變了我已經習慣了的生活方式。1984年春節剛過,鄉里成立業餘通訊組,要求每個村指定一個人負責新聞報道,已經擔任村主任的段老師記得我這個曾經的學生作文寫得好,就把我的名字報上了。真是非常感激老師的信任和厚愛,讓我有了接觸新聞寫作的機會。

從春天開始,鄉里每個月都要召開一次例會,通報發稿情況。聽到好幾個村已經在縣裏的廣播站發了稿子,有的還上了市裏的報紙和電臺,我感到非常着急,卻又無從下手。

正在一籌莫展之際,村支書給我提供了一個好素材。那年三夏時節,六組的一戶農民和媳婦去鄉糧所交公糧,工作人員一時馬虎多付了300多元,被他們當即退掉了。要知道300元在當時可是個很大的數目,鄉里幹部的工資每月才幾十元。我聽了也深受感動,覺得鄰居太了不起了,就按照在書上學過的寫記敘文的方法,寫了一篇小通訊《小兩口退款風格高》,寄出沒幾天,就在河南人民廣播電臺《農民之友》節目播出。

能從收音機裏聽到自己寫的稿子,我欣喜若狂,也有了寫稿的膽子和信心。兩個月後的一天,秋雨淅瀝,我去鄰居家串門,看到牆上糊的《人民日報》上,有一篇介紹某地發展農村運輸業的文章,就仔細看了起來。想到村上也有不少人趕着毛驢車在火車站搞運輸,並且收入都不低,是不是也能寫個稿子呢?回到家就動手寫了一條消息,寄出不到一星期,《河南農民報》就以《火車站旁毛驢車隊》爲題在一版發表。

因爲在省級媒體發了稿,有了點影響,引起鄉里領導的注意。過了沒幾天,鄉黨委祕書來到我家,通知我到鄉里當“臨時幹部”。一向耿直的父親怕我水平不行難以勝任,就直接拒絕說:“他那兩下子幹不了!”正趕上在外闖蕩多年的大伯回鄉探親,他把父親叫出來開導說,孩子出去幹不好還能回來種地,在家裏幹不好你叫他去哪兒?感謝大伯一句話定了乾坤,讓我邁出了走出農村的第一步。

在鄉里工作的那段時間,我雖然年齡最小,但責任一點也不少,和老同志一樣包村,組織並參加植樹造林、興修水利、夏收夏徵,接觸到很多新東西。社會的發展蒸蒸日上,我感覺到處都是新聞素材,又在省市縣新聞單位發了一些稿子。一年以後,縣直屬單位的領導把我要去寫材料。幾年間,我寫的稿子陸續在《人民日報》《經濟日報》《農民日報》《半月談》《瞭望》等中央主流媒體發表,有的還作爲重要稿件配有評論,有的還在新華社發了通稿。實事求是地說,最初寫的那幾篇小稿改變了我的人生,決定了我的命運。

感謝不斷推動社會發展前進的改革開放春風。40年彈指一揮間,歲月一去不復返,儘管今天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幸福,但那些曾經的記憶和情愫卻永遠留在了心底,成爲生命中無法磨滅的印記。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