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長江日報

武漢頭茬春茶搶鮮開採

茶旅融合的鄉村振興路越走越寬

東西湖柏泉茶園,茶農正在採摘頭茬春芽。長江日報記者餘康庭 攝

新洲舊街街道石咀村,村民搶採的頭茬春茶。

更多《大地》助農產品信息請掃碼關注

□ 長江日報記者餘康庭 蔡夢婭 通訊員高玉奎

隨着氣溫逐漸回暖,武漢鄉村田野間茶樹青翠欲滴,茶葉長出嫩綠新芽,各大茶場也陸續開始採摘頭茬春茶。近日,長江日報記者走訪黃陂、江夏、新洲、東西湖等多個茶葉主產區,實地探訪今年武漢春茶生產情況,以及當地茶文旅產業發展狀況。

■ 新洲舊街

昔日荒山發展茶產業生機盎然

“趁着天氣好,嫩芽冒得多,多采點!熟練的採茶工,一天能採10多斤,按20元一斤算,一天能賺兩三百元。”3月22日,在新洲區舊街街道石咀村,漫山茶園頭茬春茶開採,石咀村村民嶽英華採完茶,一邊向收茶點走去,一邊向記者展示她採的一竹簍“尖子茶”。在收茶點,舊街大霧山茶業負責人胡全波忙着給採茶村民進行茶葉稱重計量,現場結賬。

舊街種植茶葉歷史悠久,2010年,在一批返鄉能人的帶領下,當地開始大規模發展茶葉種植,走上以“茶”富農的發展新路。

“10多年前,我們開始在石咀村周邊流轉土地建設茶園。當時帶着茶農和村民代表到各地考察,最終選擇引進適合本地種植的安吉白茶,經過不斷培育,種出了獨特的舊街白茶。”胡全波說,舊街白茶外形形似鳳羽,色澤翠綠間黃,光亮油潤,泡出的茶湯味道特別鮮爽。“它屬低溫敏感型茶葉,黃金採摘期一般只有15天左右,氣溫在25℃以上就不適合採摘了,四五斤鮮葉才能產1斤幹茶,很受市場青睞。”

因發展茶產業,昔日石咀村的荒山成爲生機盎然的茶園,“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成爲這裏的真實寫照。僅大霧山茶業一家公司,每年就能帶動周邊600多名村民就業。目前,舊街茶葉種植面積已達2萬餘畝,總產值2億多元,茶葉品牌“白茶城樓寨茶”和“刀樓寨茶”被評爲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舊街街道辦事處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兩年,我們充分整合各方資源,正在打造‘舊街問津茶苑生態產業園’,園區的中軸是全長4.5公里的茶鄉大道,目前已經建成,周邊東環線、西環線開始使用,農家樂、民宿酒店、遊客中心等配套設施正在加緊建設中。未來幾年,茶產業還有更多興農、富農的資源可挖,我們的最終目標是打造‘產村融合、文旅一體’的和美鄉村。”

■ 東西湖柏泉

60歲老茶樹堅持有機種植煥發新生機

“其實這是今年第二批春芽,受年初雨雪冰凍天氣影響,今年的第一批春芽全軍覆沒,損失慘重,但也有意外驚喜,這批春芽雖然晚了十來天,但葉片更嫩、更壯,品質更好,營養更豐富!”3月22日,東西湖柏泉茶園正式開園採茶,茶園負責人胡建明告訴記者:“目前春芽的量不太多,今天預計能採100斤鮮葉,製作出來的春茶只有不到20斤,早在兩個月前就被老客戶預訂完了。”

600多畝的茶園裏,十多位採茶工正雙手利索地從茶樹上摘下春芽,不一會兒,揹簍裏就堆積了厚厚的一層。“爲了快速、準確地採摘到符合要求的春芽,我們特意從恩施請來經驗豐富的工人,早上天沒亮就開始採茶了。”胡建明介紹,頭採春芽的採摘要求非常高,只能取長度爲2—2.5釐米的芽茶,且必須是一芽一葉,才能算作最高品質的春芽。

柏泉茶園裏,茶樹從山頭一直延伸至山腳,爲玉屏山蓋上一層“綠衣”。這裏的茶樹大多半米高,枝幹粗壯,葉片顏色偏深,呈墨綠色。胡建明解釋道:“有些茶樹已經60歲了,是武漢爲數不多的老茶樹,相較新茶樹而言,老茶樹的形態不夠美觀,出茶時間較晚,產量也偏少,經濟效益更低,但茶葉的滋味更加醇厚,能連續沖泡10次,我從小就是喝這個茶長大的。”

爲了守護兒時記憶裏的味道,2019年9月,胡建明辭去穩定的公務員工作,回到家鄉接手了柏泉茶園,在別人眼裏不值一提的老茶樹,被他當做“珍寶”。在農科專家的指導下,茶園堅持有機標準種植,不打農藥,不施化肥,採用生物防蟲和人工除草的方式,老茶樹煥發新生機,曾經荒草雜生的茶園,如今變得鬱鬱蔥蔥,蝶變成集“農業+旅遊+文創”爲一體的網紅打卡地,幾乎每天都有遊客和團隊來茶園遊玩採茶。

“我希望家鄉的這抹茶香能被更多人知道,柏泉茶園也能成爲更多人心中的詩和遠方。”春日裏的清晨,胡建明便喜歡站在茶山上眺望,感受春風微拂,輕嗅春茶幽香,不遠處休閒亭裏的帷幔翩然起舞,形成一幅如詩的畫卷。“柏泉茶園不僅僅是單一的產茶製茶,更是茶文化的傳播地,希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茶產業,讓老茶樹更‘年輕’。”胡建明說。

■ 黃陂蔡家榨

讓遊客四季都走在茶中花裏

3月28日,黃陂區蔡家榨街道楊家石橋村的茶葉基地裏,一排排茶樹已經披上新綠,芽頭鮮嫩,500畝春茶全部進入採摘期。

記者看到,基地裏的茶樹每隔5—10米,便有一塊黃色的牌子,十分顯眼。“這些是粘蟲板,除此之外,田埂上還有生物防控燈,都是用來驅蟲的,基地裏不用農藥,杜絕藥物污染。”楊家石橋村黨支部書記肖金明介紹,近年來,在黃陂區農村農業局的支持下,村裏大力建設標準化生態茶園,推廣生物防控技術。同時,爲了保證茶葉品質,基地堅持使用花生餅、油菜餅等生態肥料,既安全環保、肥力持久,還不破壞土質,讓消費者從一杯春茶裏喝出好生態。

“最近基地正忙着趕製‘明前茶’,搶佔春茶市場。”肖金明說,目前,該村合作社每天可生產幹茶約70斤,“正是春茶大量集中上市的時期,我們存在一定的銷售壓力,歡迎大家來電訂購,嚐鮮今年第一口春茶”。

據悉,楊家石橋村所在的蔡家榨街道,已有百餘年種茶歷史,茶葉種植面積近3萬畝,年茶業產值達2.4億元,被譽爲“武漢第一茶鄉”。近年來,除了做大做強傳統茶產業,這裏正形成茶葉種植、加工、研發、銷售及茶文旅一條龍產業鏈。

位於蔡家榨街道紅崗山的花鄉茶谷都市田園綜合體,不僅有茶園以及各色繁花,還有茶博館、茶工坊、採茶園、茶驛站等茶文化相關設施,先後開發出紫薇紅茶、桂花紅茶、銀杏紅茶、梅花紅茶、櫻花紅茶和貴妃紅茶等六款養顏花茶新品,既提供茶與花的加工產品,也讓整個紅崗山茶香四溢,提升花、茶的附加值。

“將‘花’與‘茶’兩大核心優勢進行融合,建成‘茶在花中,花在茶裏’的六大花園茶園,讓遊客四季都能走在茶中、走在花裏,近距離體驗生態、自然的美麗風光。”花鄉茶谷負責人張雋說,園區正着力深度挖掘茶文化,將舉辦系列創意活動,爲“武漢第一茶鄉”品牌賦能。

張雋介紹,項目帶來的品牌效益與知名度,能夠實現每畝茶園爲村民增收近萬元。此外,村民僅需按照都市田園綜合體花園茶園標準,對茶園進行種植與修剪,便可享受茶園承包費用減免優惠。

“田園綜合體項目今年全部建成後,預計每畝茶園能年增產優質茶150斤,茶旅融合經濟收入年增加4500萬元,帶動區域3萬畝茶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農業觀光體驗預計每年將新增50萬人次,田園綜合體整體收入將增加1.5億元。”張雋表示,將提檔升級園區賞花采茶功能,豐富鄉村遊資源,建立“鄉村產業體系、培育文化主題、融合發展旅遊”三位一體的體系,實現田園綜合體和村民最大共贏。

■ 江夏光明村

小小春芽成村民致富“金葉子”

青翠茶園裏傳來陣陣鳥鳴,嫋嫋茶香沁人心脾,走進江夏區山坡街道光明村,2000畝茶園連成一片,一顆顆嫩芽冒出枝頭,頗爲誘人。這裏是國家地理標誌產品光明茶的主產區,3月22日,今年的春茶正式開採,村裏熱鬧非凡,小小春芽成爲村民致富的“金葉子”。

清晨6時許,茶園裏已有不少村民採茶的身影,揹着茶簍,架起小馬紮,個個幹勁十足,喜上眉梢。“採茶、剪枝、除草等工作,爲村裏老人和婦女提供了家門口就業的機會,不少外出務工的鄉親們都選擇了回鄉,不僅能照顧家裏,一年幹下來收入也不錯。”光明村黨支部書記肖國付說,“最近天氣好,芽頭就竄得快,每天都有300多人在茶園採茶。”

光明村位於天子山、梁子湖、山坡湖的交會處,三面環水,土壤呈鹼性,自然環境優越,十分適合種植茶葉。在上世紀70年代,光明茶場生產的綠茶就暢銷全國。肖國付表示,優越的生長環境和悠久的種植歷史,給了村民很大的信心,2018年,經過村集體商議,村裏決定擴大面積,規模化種植光明茶。

如今,作爲光明村支柱性產業,光明茶年產量約3萬斤,總產值超2000萬元,已有9家茶企落戶,帶動村民就業1.2萬人次。

3月26日夜裏,光明村茶企老闆張順利正加班加點地趕製新茶,手機裏不停傳來訂購信息。“家鄉產業興旺了,品牌知名度響了,鄉親們收入更高了。”張順利告訴記者,公司主要生產精品高端茶,健康又好喝的明前龍井供不應求。

“品質決定銷量,我們要從源頭開始把控,製茶每一環節都不容忽視。”肖國付介紹,爲了讓光明茶在種植生產、加工製作等流程上更加標準化、規範化,早在2010年,便由村黨支部帶頭、茶企負責人共同參與,組建了光明村茶葉協會,將種茶經驗、製茶技術、銷售渠道無償傳授給村民,同時制定《光明茶三章》,即不打農藥、一芯一葉、採養融合,加強監督機制,提升村民的專業知識,共同致富。

如今,隨着美麗鄉村建設,光明村設置茶園步道、觀望臺、納涼點等茶文化景觀,美麗茶園吸引了越來越多市民下鄉踏青,茶旅融合的鄉村振興路越走越寬。

本期助農方式>>> 企事業單位及社會團體、市民想諮詢、購買各品種、規格茶葉,可聯繫諮詢三大茶場,聯繫方式: 黃陂區蔡家榨街道楊家石橋村村委會,肖先生13277961288; 江夏區山坡街道光明村村委會,肖先生18986220802; 新洲區舊街街道大霧山茶業,胡先生13297097799。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