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长江商报

长江商报记者 李璟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低空经济成为今年备受关注的热词。从中央到地方,低空经济被给予政策方面的大力支持,一张万亿级市场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近日,工信部、科技部、财政部、中国民用航空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到2030年,通用航空装备全面融入人民生产生活各领域,成为低空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

中国民航局日前也指出,针对低空经济发展对基础设施的新需求,将进一步完善通用机场建设和运行标准。同时,还将总结通用航空管理改革相关经验,组织协调好传统通用航空、无人驾驶航空等低空经济各业态的市场发展政策。

政策暖风频吹推动万亿市场

2023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低空经济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低空经济还在今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不少人看来,低空经济在2024年或将迈入发展元年,未来也将成为经济发展的新重要增长极。

此次出台的《方案》围绕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深化重点领域示范应用、推动基础支撑体系建设、构建高效融合产业生态五大领域明确了20项重点任务。

《方案》提出,到2027年,我国通用航空装备供给能力、产业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现代化通用航空基础支撑体系基本建立,高效融合产业生态初步形成,通用航空公共服务装备体系基本完善,以无人化、电动化、智能化为技术特征的新型通用航空装备在城市空运、物流配送、应急救援等领域实现商业应用。

到2030年,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特征的通用航空产业发展新模式基本建立,支撑和保障“短途运输+电动垂直起降”客运网络、“干—支—末”无人机配送网络、满足工农作业需求的低空生产作业网络安全高效运行,通用航空装备全面融入人民生产生活各领域,成为低空经济增长的强大推动力,形成万亿级市场规模。

中国民航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到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的市场规模预计将达1.5万亿元,到2035年更是有望达3.5万亿元。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的低空经济白皮书预测,到2025年,低空经济对中国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值将达3万亿至5万亿元。

中国民航局相关负责人此前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各项政策措施有力推动了低空产业发展,截至2023年底,我国在册通用航空器3173架,通用机场451个,全年作业飞行135.7万小时,近三年年均增速超过12%;无人机设计制造单位大概有2000家,运营企业接近2万家。

3月29日,中国民航局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推进低空经济发展所做工作及下一步考虑。有关负责人表示,低空经济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含量高,创新要素集中,具有产业链条长、应用场景复杂、使用主体多元、涉及部门和领域多等特点。民航局将在航空器市场适航审定、低空飞行服务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标准、市场准入、安全监管等方面加强研究和谋划,继续配合做好国家低空改革相关工作,加快推进空运分类管理落地实施。

抢占风口加码低空经济赛道

在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与推动下,不少省市也早已前瞻性地对低空经济开展了相关布局。

长江商报记者注意到,昆山、合肥、芜湖、广州、深圳、苏州等地,均已着手制定和实施低空经济发展规划,建设检测检验及适航审定基地。在今年召开的地方两会中,江苏、山东、四川、湖南、云南等多个省份,也都在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发展低空经济。

例如,江苏强调,要大力发展生物制造、智能电网、新能源、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山东提出,要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领域,新培育10个左右省级新兴产业集群;四川也明确,要加快发展低空经济,支持有人机无人机、军用民用、国企民企一起上,支持成都、自贡等做大无人机产业集群,布局发展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

值得一提的是,低空经济同样引起了资本市场的高度关注。《方案》发布次日,三大指数集体反弹,低空经济概念领涨两市。

3月28日,深交所联合深圳市金融办、市工信局、市中小企业服务局等多个单位,举办“发展新质生产力 激发产业新动能”系列活动之低空经济产业发展与CVC恳谈会,吸引了上百名低空经济产业相关上市公司、拟上市公司、CVC机构、风投创投机构人士及行业专家参加。与会嘉宾普遍认为,低空经济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潜力无限,未来可期。

恳谈会上,深交所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激发产业新动能”,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枢纽作用,通过聚集产业链上市公司、领军企业、“独角兽”项目以及产投/创投机构,构建了产融交流与路演对接平台,为优质低空经济企业对接资本搭建了一道桥梁,为低空经济产业的创新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资本动力”。

长江证券最新研究报告也指出,通用航空装备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新兴产业,随着《方案》等国家层面政策的密集出台和实施,将迎来新一轮的创新发展高潮。预计至2027年前,将有一大批新品进入研发和取证阶段,鉴于其复杂程度高于地面交通工具,对检测实验验证的需求将大幅增加,从而带动检测行业需求增量。

 

相关文章